APP下载

成就他的梦想

2017-05-10王富燕

关键词:接纳随班就读发展

王富燕

摘要:桐,初中生,智障、残障双重残疾孩子。他做了几件很触动我的事,如:他拿三千元多钱,给同学,为的是能有人和他一起玩,这让我开始注意随班就读孩子的内心。其次,在与桐接触中,发现了他的特长----绘画,于是帮其建立自信,最终桐考上了大兴一所美术特长高中,成就了他的梦想、也为今后自食其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随班就读;接纳;发展

一、主人公简介

桐桐,男,性格开朗,比较爱说话,七年级一入学就是我班的一员。入学来时就带着两个证,一个是智商检测证明,“结果55,稍偏低”。另外一个是三等肢残证明,他左手手指不能弯曲,左肢行动不是很灵活,走路能看出有些跛。桐桐的爸爸本科毕业,某公司财物经理,妈妈,大专毕业,某公司会计,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包括财力方面。他是由姥姥、姥爷带大,隔辈人溺爱孩子,更何况桐桐这种情况,姥姥、姥爷更是溺爱有加,所以,他的自理能力极差。

二、主人公事例及教育措施

事例一:

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份,有一天,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有事情想和我谈谈。家长来后,说班里有同学放学后,和桐桐一起去家里玩,拿了他家好多钱,大约3000多吧。我一听,这可不是个小事,这关系到我班学生的品德问题,于是开始追查这事,原来是桐桐为了能有同学和他一起玩,他主动把钱给同学的,开始是一个人,后来上升到四个人。从开始給100元,可以一起玩1小时,到后来给500元,一起玩一天。有时候是同学在他家楼下等着,他把钱拿下来给同学,有时候是同学进他家陪他玩儿会,再给。这件事最终帮着追回了2600元钱,同时,这件事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三个多月来,我只关注桐桐外在的一些事情,什么脚下一堆纸、别随意下座位等,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孩子的内心?没注意到他的孤独、没有玩伴呢?孩子拿钱给别人,想法多么简单,就是为了能有人和他一起玩,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有玩伴。同在一个班,同学们为什么不能和他一起玩?一起聊天、说笑呢?我作为班主任,必须得为孩子做点事了,可是我该怎么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得知这是随班就读中融合教育中的接纳问题。所谓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1。

怎么才能让桐桐在这个集体中不受歧视,让同学们接纳他、理解他、进而帮助他呢,最初我的想法是:要提高桐桐的交往能力,同时,让同学宽容、理解、接纳他。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人所应有的东西,是在他出生以后,依靠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他身上形成起来的2,……”。带着这句话的点播,我尝试着做了以下工作。

教育措施:

(一)、让班里一些同学主动接近他

我给班委及班里几个性格温和的学生开会,让他们主动和桐桐接近、 说话。

“老师,他和我们没有共同话题,说不到一起去。”

“这正是我找你们的原因,他和你们聊不到一起,那你们就聊他的话题,他如果不说话,你们就在他周围聊,让他听着……”。就这样,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先让同学主动与他接触起来。

(二)、活动中多关注桐桐,并为他创造参与机会,让同学接纳他

由于桐桐肢体不便,所以有很多活动他是参加不了的,如外出的拓展活动、运动会等,类似这样的活动,我都会争得家长同意与配合,让桐桐参与进来,他不能参与项目,但可以为同学们服务,如为同学们看包(当然是我和他一起),每次做这事时,桐桐都特别高兴,也总能听到同学对他说“桐桐,交给你了啊” ! “桐桐,帮我看好啊”,“谢谢桐桐”等,每听到这样的话,桐桐都会说“小意思,小意思。”运动会中,我让桐桐带着全班喊口号,为运动员呐喊助威,他喊的可起劲了。

当遇到桐桐能直接参与进来的活动,如:去参观博物馆、看电影等,起初我都会安排人和他一组来并照顾他,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在班里总结表扬一下这样的同学,到学期末,我也会向德育处申请一项“团结互助”奖给他们,渐渐的,这样的同学多了起来,主动起来,大家都认为,帮桐桐一把,是顺手的事,身为同学就应该这么做。

到了八年级,可以看到桐桐在班里的笑容越来越多、话语越来越多、他周围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他说的话,对与不对,同学们都不计较,他做的事,只要在学校允许范围内,同学们也都能接受,没有嘲讽、没有讥笑。

事例二:

一次画板报时,有同学提议说桐桐画画特别好,让他来做美编吧。于是,我找到桐桐,对他说:“桐桐,听说你画画特别好,这期板报你和同学一起出好不好?”桐桐小手一摆,连连摇头,说:“不,不,我不喜欢在黑板上画,我喜欢在纸上画”。最终也没参与出这期板报,但我发现了桐桐的一项特长 --- 绘画。

这让我想起在百度百科中对融合教育的阐述有这样一句话:“老师应专注于学生的能力,而非学生的障碍3。”是啊,孩子有这方面的能力,我为什么不去专注于此,挖掘一下呢?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4”。“精神生活”、“一块够吃的面包”、“自尊感”,就为这些,我开始行动了。

教育措施:

(一)、找到美术老师,向她了解桐桐上课情况,绘画能力等,美术老师觉得他空间感、色彩感还可以。当时我就和美术老师商定好,在课上多给予他帮助和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美术老师反应他在绘画方面确实有一些天赋。

(二)、紧接着,我就把家长请到学校,向家长转述了美术老师的话,并把几幅作品给家长看,同时,也把中考招生的情况向家长介绍了一下,建议家长现在就从孩子的特长抓起,重点培养,将来上职高、中专类学校学美术专业。家长听到这一消息,也很振奋,当天从学校出去,就给孩子报了个美术班,利用周末一天的时间来专攻美术,到了初三的时候,也为孩子请过一对一的美术家教。

(三)、在班里,我利用壁报,为桐桐做过两次画展,也向年级申请,在楼道里展出过桐桐的画,也组织过他参加比赛,得过两次区级二等奖。这让桐桐找到了自信,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中考后,桐桐以387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兴一所美术特色高中校,离画家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当然,在对桐桐教育的过程中,少不了自理能力的培养,起初,他总是衣装不整的就来到学校,不是领子在里面窝着,就是鞋带没系好,或是裤子没提到位,更有甚者是裤子前后穿反了,就来学校了;还有,在他的椅子下面总是一堆烂纸;吃饭时总会弄一桌子,一地的饭粒等,这些都要一点一点的、一遍一遍的告诉他怎么做。到九年级后,他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教育反思

桐桐现在上高中了,而且是住校,相信初中三年的融合教育、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他高中生活、住校生活乃至将来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坚信,桐桐会在美术生涯中走下去,拥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另外,因为桐桐的存在,使我们班全体同学都知道,社会上有像桐桐这样的人存在,他们再遇到时,不会冷漠、嘲笑,而是接纳和理解,及至伸出援助之手。

通过对桐桐的教育,让我对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也有一些感悟,其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其二,在教育中,不能因为同情而呵护过度,让孩子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或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什么特权,而为所欲为;也不能因为要求过严,让孩子达不到标准而失去信心,更不能置之不理,边缘化这些孩子,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抛弃、没人管。总之,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把握好这个度,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有效、最大化的发展!第三,我们教师仅有爱心、耐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用心,用心去学习科学的特教方法、用心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用心去呵护、浇灌这些有残缺的花朵,用心去成就他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厉才茂、关于融合教育的思考、网上;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29页、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6;

[3]百度百科、融合教育;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27页、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6。

猜你喜欢

接纳随班就读发展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区域发展篇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图说共享发展
和学生一起成长
让阳光照进心灵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