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点亮学生思维火花

2017-05-10邓艳楠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数学教学

邓艳楠

摘要: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实施都要从学生的心理水平出发,要根据学生认知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了训练,使原有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促思维能力培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维

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使得学校要负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数学不仅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工具,一种交往方式,一种更严密、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实施都要从学生的心理水平出发,要根据学生认知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了训练,使原有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多年来,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借此机会写出来,权作抛砖引玉,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与努力。下面我就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发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和挖掘,努力使数学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既提高教学效果,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计算11368÷56=(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试做,很快发现问题,商的十位不够除,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你觉得该怎么办?可以猜一猜,试一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以下不同结果:11368÷56=280,11368÷56=208,11368÷56=28……我把学生的不同结果板书,让学生验算。学生通过验算,发现只有11368÷56=208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尝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培养了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学习意志。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在挖掘时,注意要渗透的内容应该是教材中蕴含的、自然地进行应用,不能脫离了教材强加上去,任何牵强的、做作的教育,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精心组织教学,自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调整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最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 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 (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四)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五)创造体验成功的学习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可以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但是,教师提供的探索材料,既不能问题过难,让学生花费大量力气仍无法解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过于简单,无法激起学生兴趣。问题应该具有一定难度,让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成功才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中“怎么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1980~2005年各年二月份天数统计表”,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一个个举起手。

生1:“我发现每隔三个28天出现一个29天。”

生2:“对,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是29天,还有三年是28天。”

师:“大家发现了每隔3年有一年是闰年,或者说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这个规律能不能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呢?比如1970年?”

生1:“1970年表上没有,不知道。”

生2:“老师,等一下,我数数看。”

生3:“是平年,1980年往前数是平年。”

师:“1970年可以数,那么1864年呢?能数吗?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呢?”

学生继续观察,不时小声讨论。突然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手,并用手肘重重地击桌面:“老师,我知道了。”

我看他那激动的情绪,微笑地对他说:“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每隔四年有一年是闰年,那是不是闰年和4有关呢,我算了一下,表中二月有29天的年份,都能被4整除。所以我想只要年份能被4整除就是闰年。”

这位学生一口气说下来,满脸的兴奋和期待。

我微笑地看着这位学生,故意不下结论。很快,其他学生也兴奋起来:“对,真是这样的。”

这时,我笑着说:“大家真聪明。我们一般就用这种方法判断。”

话音刚落,课堂上就响起一声“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六)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緒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

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三、合理选择作业,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几年下来,学生的学业负担依然很重。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的课外时间大多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时间发展兴趣与特长,更没有时间和同学、朋友玩。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的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同时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也严重妨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作业布置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是精选精练,作业贵精不贵多,学生已经掌握解答某一类题目的方法,再让他做大量的相似题目,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还让他们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作负担。二是差异作业,对不同学生留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增加实践性作业,实践性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你家里有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找出三至五种,并记下来;2.动手粘贴一个长方体纸盒。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可谓一举多得。

四、加强个别辅导,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不正常的表现,应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年下半年,我新接了一个班级,第一次单元测验后,发现第一排有一位学生情绪低落,上课心不在焉,与平时判若两人。课后,我找他谈话,了解到单元测验考差了,他觉得自己比上学期认真多了,可是成绩却进步不大,很困惑。我开导他:“这次考试成绩虽然不好,可和以前比较,你觉得有没有进步?”学生说:“有。”我说:“那就是了,总得一步一步来,不能指望一下子提高很多,继续努力,慢慢提高。”他点点头,之后上课就认真多了。我平时也多注意他,给他发言和板演的机会。这样他虽然进步不快,但心里却没有负担。

五、用爱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只要我们认真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渗透的材料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2]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3]雷玲 张德庆.课堂无边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4]王尚义.教学与管理.太原:教学与管理出版社,2015.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数学教学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