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由上网引起焦虑情绪咨询案例报告

2017-05-10高美珍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焦虑网络

高美珍

摘要:本案例介绍了一名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一般心理问题的大三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该男生从小倍受父母疼爱,学习成绩优异,未受到任何挫折。由于幼时常被邻居带到网吧上网,久而久之养成了上网玩游戏的习惯,进入大学后父母不再过多管教,于是经常逃课在网吧通宵玩游戏,并由此严重影响了作息时间,进而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症状,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经诊断和分析,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配合交流治疗法帮助他明白自身目前的状况,并认识过度上网可能带来的危害,积极劝导求助者主动配合,接受治疗。经过5周治疗,求助者逐渐改变了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关键词:网络;焦虑;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侯某,男,汉族,1995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程度,未婚,身高1.76米,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家庭条件优越,父母亲均为高中教师。求助者的父母工作较忙,他自幼长期跟邻居一起玩耍。邻居在网吧工作上班的时候都喜欢带着求助者一起去网吧,久而久之求助者逐渐养成了上网的习惯。

求助者从小学到高中因为父母在自己身边,因此对其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力,所以求助者上网频率较低。后求助者进入广东省一所高等院校就读,从此父母对其管教变得越来越少。进入陌生环境后求助者与同学交流比较少,因而更加喜欢进入网络世界宣泄自己的情绪。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52分,强迫症状2.0,抑郁2.3,焦虑2.5,人际关系2.2,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SDS标准分53分;SAS标准分60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没网络时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早醒, 上课时没法心安

(二)个人陈述:

我从小就喜欢上网,尤其是玩网络游戏。小时候我邻居就时常带我去网吧,有时候别人在玩游戏我就在旁边看,看的久了自然而然就会了,也就想自己上手玩一玩。有时有的人玩完之后,电脑开机时还在,我就会去接着玩。再后来,家里买了电脑,我就直接把电话线插到电脑上玩。但是经常被父母发现,所以也只有周末写完作业才会玩,但是有时候我也会趁我爸妈睡着后,偷偷开电脑玩。中学有段时间也经常饭也不吃就和同班同学去附近的网吧玩,但也很快被爸妈发现了,每天上下课轮流接送我,完全不给我多余的时间去玩。后来进入大学学习后,某天听同学说一款网游很出名,很快我就喜欢上了,反正爸妈也管不到我,所以我会经常性去网吧玩儿,后来就干脆睡在网吧。生活费基本都用在上网上,不够了向家里要就行,反正家里钱多的是。其实吧,现实生活没什么好的,所有人都那么虚伪,天天还装模作样的关心你这儿关心你那儿,何必呢。我在游戏里就不一样了,大家每天都聊得可开心了,每次做任务都是团队一起去,只有在游戏里,我的价值才会被人发现。但是最近班上的同学突然都开始讨论毕业之后的事儿,我突然觉得我又好像什么也干不了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是同父母来的,来了之后,主动走进咨询室,父母跟在其后。略微驼背,面带倦容,近视眼,黑眼圈极其严重,似乎睡眠不足。述说时要求父母离场。在与咨询师交谈时眉头紧锁,不愿正面与咨询师接触,来回搓手,语言含糊,但未对咨询表现出排斥感。

与求助者父母沟通,求助者是家里的独生子,家庭条件较好。父母从小对求助者要求很严,希望求助者成为一个品学兼优高学历的孩子,所以幼时时常严加管教。从小求助者倍受父母疼爱,独立性不强,自律性不高,喜欢长时间待在网上。此外,由于工作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也缺乏一定的交流。

四、评估与诊断

(一)求助者的身心状态:

1、精神状态: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

2、身体状态:头痛,入睡困难,萎靡不振,经医学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3、社会功能:人际交往范围变窄,注意和兴趣单一指向网络,工作、学习动机减弱,对学习、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个人无法摆脱,需咨询师帮助。

(二)问题分析

求助者的主要問题是由不肯面对现实引起的。首先求助者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网络游戏世界中求助者有着卓越的成就,求助者从网络世界中获得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赞许与认可。其次,求助者通过网络游戏得到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他的东西(如友情、成就等),网络对他的回报在他看来是非常大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求助者沉溺于网络世界,并与现实世界脱离得越来越远,甚至对大学及其以后的人生连一个简单的规划都没有,这也是求助者不肯面对现实的一种表现。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求助者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会表现出不安烦躁,但是因现实刺激(没有网络)引起,是伴随的而不是主要症状,因此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表现为漂浮式的,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半年以上。而求助者虽然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会表现出焦躁不安,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思维逻辑,没有泛化和回避,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心理问题反映不是很强烈,反映未泛化到一定程度,对社会功能未造成过多的影响,病程虽大于两个月,但相对网络成瘾者来说不长,所以亦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四)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五)诊断依据: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躁不安,萎靡不振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限于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时间不长,可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该求助者属于一般性网络迷恋。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转变观念, 帮助求助者意识到迷恋网络的危害,明确上网的目的,提高防范意识,对其上网的内容加以筛选,培養其良好的上网习惯

2、改善求助者没有网络时焦躁、情绪低落的精神状态;

3、帮助求助者加强感情联络,巩固朋友关系,引导求助者积极融入现实生活,使求助者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摆脱痴迷网络的现状,重新面对现实,展开新的人生追求,对求助者未来的人生做好规划。SDS测试标准分从60分降到53分以下;SAS测试标准分从58分降到50分以下。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二)原理: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是阿尔波特.埃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该理论认为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她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信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不合理信念,C代表继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三)双方责任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⑴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⑵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⑶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⑴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⑵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⑶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⑷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⑸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⑴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⑵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⑶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⑴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⑵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⑴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⑵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⑶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⑴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⑵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⑶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⑷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

(四)工作计划:

1、认真研究求助者的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通过与求助者交流他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增强求助者对工作预案的好感。

2、对问题本身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倾听求助者的内心想法,了解求助者的真正需求。

3、总结交流成果,并针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制定帮助求助者治疗网瘾的工作计划表。

4、与求助者讨论工作计划表的可行性,并针对按住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工作计划表进行调整与修改,使之尽量符合求助者实际情况。

5、评估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加深治疗做好准备,直至帮助求助者彻底戒除网瘾。

七、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阶段

主要是摄入性会谈,运用真诚,共情等技术,鼓励求助者倾诉,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心理测验,通过对症状评估、分析,做出诊断,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了咨询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的阶段

第二阶段分三次咨询,首先是第一次咨询是合理情绪疗法的诊断阶段和领悟阶段。A:没有网络的情况;B:自己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C:感到焦躁不安。第二次咨询进入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为了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辩论—自己的价值是否只能通过网络才能得到体现。最后一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大有好转,与求助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谈话后,求助者主动与工作员讨论治疗计划,并在工作员的协助下自己做出了一份详细而合理的计划书。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求助者基本上比较严格的执行了自己做出的计划书。每当自己松懈的时候也能主动找到工作员进行沟通,及时摆正自己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

八、父母老师介入过程

该案例也与家庭、学校因素有关,父母长期与孩子的交流不够,导致精神空虚,去网络世界寻求“温暖”。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孩子上网“开阔视野”,直到孩子痴迷网络才引起重视,也不能因担心网络危害而过分控制孩子上网,这会迫使他们走到社会上非法的网吧而事与愿违。这是预防青少年痴迷网络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和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和合理监督,不仅直接控制青少年在家、在学校上网的时间,而且要提高他们合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

介入计划如下:(1)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2)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3)拓宽孩子的兴趣爱好(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5)对孩子上网多引导,学校则需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痴迷网络的发生。

九、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认为躯体症状已基本消失,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观,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比较积极。治疗成果初步显现。情绪状态也明显好转,已经能坦然的学习生活。SCL-90总分128分,总分下降了24分,各因子分均小于2,属于正常范围;SDS标准分40分,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SAS标准分38分,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十、案例反思

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十分复杂,虽然原因复杂多样,但是也有其普遍性。大学生痴迷于网络在如今社会越来越突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与探索相信会对大学生痴迷网络的戒除起到一定的良好作用。我们从特殊之中概括抽象出他们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积极探索根治办法。

不过一个个案始终不能完全总结出大学生痴迷网络的社会因素,因此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痴迷于网络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必须参考更多的案例,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

[4]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习题与案例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合理情绪疗法焦虑网络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