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的海潮效应

2017-05-10徐琳

关键词:主动学习

徐琳

摘要:为什么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 海潮效应,是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海潮,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的现象。在教学中也是这样。教师只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关键词:海潮效应;激发热情;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什么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教师只有合理運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效应”。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我认为海潮效应首先在课堂的引入部分起作用,这也正是近年来不断强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因。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以下是一节教学内容与温度有关的情境创设:

教师首先出示 “寒、冷、凉、温、热、烫” 几个汉字,随之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几个字吗?你们觉得这几个字跟什么有关?”同学们很快就能想到了温度并齐答,“谁能从低到高温的给这几个字排排序?”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简直小菜一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学生们猜想着今天老师到底要讲什么呢?数学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字呢?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注意力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们品味着其中的含义,津津有味得聆听着,这时老师娓娓道来:古人以“寒、冷、凉、温、热、烫”来表示的天气的冷热和温差的变化。老师突然话锋一转:“如果我说今天哈尔滨很冷,那你能知道哈尔滨多冷吗?”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提问,面露难色,有的皱眉,有的摇头,都感觉单单用“冷”字表示温度很模糊。老师不适时宜地及时补充:“但是如果我说哈尔滨今天的最低温度已经达到了负12摄氏度,你现在知不知道哈尔滨有多冷吗?” 学生纷纷点头,感受着温度的含义,经过他们大脑的分析和比较,渐渐感受到用这些字来表示温度是不够准确的,要用数字来说话才能够更加清晰的表示温度。后面的教学过程,学生们是带着渴望自发地去探索温度中的学问。“海潮效应”在这里已经展露无遗,“课未始、兴已浓。

我们所教的数学应当是儿童所需要的数学,处处都凸显以“儿童”为本,就连组织课堂纪律,也要有“新意”、“儿童化”。具体地说就是充满童趣,充满童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学生是否有热情并能主动进行学习有着密切关系,所谓情境的“童真”,是儿童的天真,不是现实的逼真,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情境,是符合儿童认知世界的真实。

一年级的学生表现欲强,但自制力比较差,很难一节课里都注意力集中,因此老师设计了一些整顿纪律的儿歌,比如: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拍拍肩,(双手交叉拍);七、八,扭扭腰,(双手插腰);九、十快做好!如果课堂上有人讲话,我就会说:小鸟小鸟在哪里?学生:小鸟小鸟飞走了。(双手做飞的动作)如果有人做小动作,我就会说:小猴小猴在哪里?学生:小猴小猴溜走了。(双手做溜走的动作)……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效组织课堂,老师时时刻刻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整课堂上充满了激情。

除此之外,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

这是一节教学内容与速度有关的情境创设:

执教老师设计了漂亮的动画片,还配上了动听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维妙维肖地):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一个个翻白眼挤出无精打采的声音):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他们会碰到什么问题呢?……(引出速度)。教师口若悬河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龟兔赛跑……我们都几岁了,也不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无精打采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一个有效又有趣的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多么重要。童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为什么在本节课中的作用却事倍功半呢?学生的抱怨道破了“天机”。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各方面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等同于有效情境。情境的“童趣”,不是幼稚的笑话,更不是空洞的滑稽,而是应该强调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

如果这些情境学生早已耳熟能详,见怪不怪,那它就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另外,在教学活动进行当中也要不断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这也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的,低年级往往可以用有趣的课件、可爱的图片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但是中高年级这样做效果就不那么好了。我认为,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更呈现生活性、探究性。让学生因为所学内容贴近生活而感兴趣;让学习内容变成他想要探究的问题,激发他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来源于数学学习内容本身,而非其他一些数学以外的因素。这样的课才是充满数学味的,才是有深度的。我认为,这时候课堂上的“激趣”倒不如说成“激疑”,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吸引学生,并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实际上,激疑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不断激发学习东西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接一个得海浪,推动学生前进。

以下是一节教学内容与《商不变的规律》有关的教学方式 :

在这节课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花哨的课件、动画,或是多么“精彩”的情境,本课以一个找规律的例子开头,告诉学生猜想规律是要建立在至少有3个观察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然后通过一系列算式,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明确和准确表述、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当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商不变时,老师没有纠正学生方法然后板书让学生记忆,而是提问:增加或减少是什么意思?怎么增加的怎么减少的?是增加还是扩大?是减少还是缩小?通过对这两对词语对比提问,使得学生去观察分析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理解了规律中的扩大、缩小实际上都是乘或除的关系。接着,教师又质疑同学们猜测出来的结论,反复问,怎样才能让所有人信服?促使学生思考一些特殊情况,当学生自己没有找到可推翻这一规律的例子时,他才会记得住,才会理解的更清楚。此时学生围绕着整数范围内思考,虽然这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结果是小数的题目和知识,但是,教师还是在纯整十整百的背景下添加非整十整百数的运算,从而验证商不变的规律,这实际上是为今后学生学习到非整十整百数时可能会对这一规律产生的疑问做出了解答。当然,就这一设计来讲,在学生探索思维引导方面的作用远大于它在知识上的作用。这里它给出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学会研究、学会验证、学會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老师没有停留在这一概念的表层上来进行教学活动,而是一步步挖掘这一规律更深层的东西,促使学生思考他未知的问题,让学生有好奇心、有动力继续围绕着这一规律展开学习和探索,如果在课程的前半段教师说出了这一规律之后就利用这一规律做大量的练习,我想,学生也不会有兴趣紧跟老师的脚步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了。

而且,本课另一个海潮效应的运用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与了肯定的评价,分层的评价,正是这样的评价,促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勤于改进完善自己的想法。这种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也是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数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然,海潮效应的应用还不只这些,在班级管理甚至企业管理等许多方面都要应用到它,在此不多赘述了。另一方面,数学教学中所应用到的心理效应也远不止一个海潮效应,教师将这些心理效应应用到教学当中无疑是有益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还可以使我们对教学有更科学和更多角度的认识。我们只有多看、多想、多关注这些心理效应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以及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长青《关于教学情境的两点思考》,中小学数学2008年1-2期

[2]孔凡哲、曾峥 编著《数学学习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孙开飞《给情境 “减肥”》 《广西教育》2009年第31期

[4]汤涧中心小学 席翠红 邱树娟《数学教学情境有效的服务于课堂的理性思考》

猜你喜欢

主动学习
浅谈《住宅空间设计专题》的教学改革
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在美工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打造快乐体育课堂引导主动体育学习
发挥家庭小实验的功能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个人理财》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