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也不能少

2017-05-10白如平

关键词:进步关爱理解

白如平

摘要:“一個也不能少”是一部电影的名字,记述一位艰苦山区教师对孩子无私的爱,对教育无限忠诚的品质。这一案例不是讲关于品质的,而是方法性的,就是如何在班级里让那些“特殊”的孩子不掉队。因为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需要特殊关注的特殊孩子,比如失去亲人后少言寡语的孩子;比如受到歧视时内心极度自卑的孩子;比如被迫留守反复受挫后一蹶不振的孩子等等。这些孩子有许多共性的心理特征:多疑,对任何人都缺乏信任;冷漠,对不感兴趣的事置之不理;自我封闭,不愿轻易敞开心扉;没有追求,不知自己未来在哪里等等。如此种种,给教育者的成功教育带来很大难度,教育者面临着是坚持还是放弃的艰难抉择,这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做教育的品质和“一个也不能少”的做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理解;尊重;关爱;进步

那天中午,天很蓝,太阳很温暖,风轻轻地吹着,刚吐出嫩芽的柳条不时随风儿舞着,好温馨,好美。

送走学生路队后,我依然走在那条回家的路上,旁边依然拥着几个和我同路的我的学生。我依然搂着那个让我怜爱的学生的肩,边走边闲聊,聊学习及学习以外的新鲜有趣的事情,聊今天聊明天,聊现在,聊将来。忽然,我发现那个可怜的孩子温顺地靠在我的怀里,认真地聆听着。眼睛似乎看着我,也好像是看着周围的美景,流露出我在学校很少见到的兴奋,幸福……

那个可怜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又嗜酒如命,经常夜不归宿,所以,他很小就自己做饭吃,一个人在家睡觉,饥一顿,饱一顿,衣不遮寒,鞋不护趾,典型的“小群体”孩子的特征:热情被冷漠紧紧包裹,心门紧紧关闭,就连平时很少见的笑容都小心翼翼。忽然,一股怜悯心中顿起,一股恨意心中顿生。多可怜的孩子,多“可恨”的父母。我搂着孩子的臂膀更紧了些:“孩子,你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觉得幸福吗?”他轻轻地摇摇头,刚刚那一点兴奋和幸福一下子烟消云散。“那是你父母的责任,他们不但没给你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反而让你这么小就品尝失去母爱的痛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使劲地摇了摇头,然后深深地低了下去。其他几个孩子吃惊地看着我,好像在说:“老师,你怎么说这些让他心痛的话呢?您平时那么小心地呵护他。”我不理,情绪仍然很激动:“肯定是他们上学时不好好学习,各方面素质不够,所以他们吵架,他们离婚,他们让你过着如此不堪的生活。”他流下了眼泪,嘴紧紧地闭着,牙紧紧地咬着,满脸痛楚。沉默了一会,我的情绪也缓和下来,憧憬地对他说:“再过十年、十五年,你也会有家庭,你也会有你的孩子。”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点了点头。“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你将来拿什么奉献给他们?难道也让他们和你一样吗?”他忽然严肃地摇了摇头,那一瞬间,我看到他脸上闪现出我从未见过的坚毅。

第二天,奇迹出现了:从不写家庭作业的他,居然交了作业,而且字迹工整。两天、三天、四天,就这样居然坚持了四天。回顾以前,我在他身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各种教育方法也试了不少,可是总是三天进步,两天退步,就这样反复着。这一次居然坚持了五天、十天、一个月、两个月,上课也跟变了个人似的,精神了,活跃了,举手了,发言了……半年过去,他一跃竟成了优秀学生。

案例反思:巨大的变化,让我陷入沉思:以往的教育可谓尽心竭力,可是为什么达不到如此的效果呢?那次的谈话,到底是什么撞击了他的心弦,让他近乎麻木的心有了强烈的跳动,发出了强烈的声音?反思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以下几点:坦诚让他信任,尊重让它温暖,遐想让他心灵震颤,责任让他反思,理想让他进步。一件事,五步法,让我惊喜不已,我试着运用到其他“特殊”孩子身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敞开心房 点燃爱的火炬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十分重要。依此类推,对长期缺失爱的“小群体”学生来说教师又该投入怎样的感情呢?应该是全方位浓烈的本性的爱!李玫瑾教授在《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讲座中说:“6岁前,依恋的情感教育不连贯造成许多未成年人心理不健康,甚至扭曲,在学校应该尽最大努力进行补救。”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平时应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关注他,吃穿住行缺少什么?他的精神世界需要什么?把缺失的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补给他,而且要持续不断地输入给他。不要祈求在短时间内他有什么变化,因为长期的缺失让他对你的爱有顾虑,有过滤,吸收到他血管的爱会耗损掉一大部分。只有爱心加上耐心,才可能拨去他的疑虑,才可能温热他,赢得他对你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你的教育设计才会顺利实施。上例中,我紧紧“搂”着他的肩,很平常的一个动作,他感受到的应该是不平常的母爱,正是他缺失也是他渴望的这份爱像涓涓源头成了他改变的开始。所以,对小群体孩子来说,教育更是无小事,也许一个细节,就成为教育成功的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二、 打开心扉 架设沟通桥梁

每个孩子心性成熟度是不一样的,不同个性,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接受方式和承受的内容更是不均衡。尤其是小群体的孩子,他们极具个性,心性成熟度参差不齐,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上述温热心房的本色的爱,又要有具思想和智慧的理智的爱。何为理智的爱?就是为“晓之以理”,而要“动之以情”的爱,这种爱要有目的,有计划。比如上例中的孩子是五年级的学生,他知道我说他父母不好是因为爱他,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也许认为老师在歧视他,心扉不但没有打开,反而会关得更紧。说他父母不好是为了“抑”他的感情,沉淀他的责任。只有“抑”到一定程度,当遭遇到“他将来如何为人之父母”冲击时,才可能从心底迸发出责任之火,抑得越低,扬得就会越高,一抑一扬形成教育通路。我们说:只要遵循“先抑后扬“原则,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合适的方法,关照孩子各个方面的需要,关注每个方面的每个细节,做到形式、方法和内容以孩子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以及现有能力等相匹配,教育定会事半功倍。

三、驱除阴霾 正确人生价值

尊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自卑心理较强的“小群体”学生来说更是尤为重要。“孩子,你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觉得幸福吗?”他的兴奋和幸福一下子烟消云散。“那是你父母的责任,他们不但没给你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反而让你这么小就品尝失去母爱的痛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的头深深低了下去。“肯定是他们上学时不好好学习,各方面素质不够,所以他们吵架,他们离婚,他们让你尝尽苦头……”他流下眼泪,嘴紧紧地闭着,牙紧紧地咬着,满脸痛楚。回顾这段情景,大家好好分析一下我说的三句话的力度和孩子的情感变化所蕴含的。其实,我每说完一句话都在观察和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及价值取向变化,我之所以敢在其他同学面前撕破他一层层沉重的包裹,正是因为我了解他心里的定力:“老师爱我,是我父母不争气”。我知道他的心在疼痛,他的自尊在挣扎想破茧而出。“再过十年、十五年,你也会有家庭,你也会有你的孩子,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拿什么奉献给他们?难道也让他们和你一样吗?”流血的心在老师的引导下飞向了未来,化茧成碟,沉睡久了的自我价值感被激发出来,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勇气和自信。所以我们说:这里的尊重是广义的,尊重事实,尊重个性,尊重细节,尊重科学,合情合理地寻找孩子思想的“潜在发展区”,帮孩子们不断完善自己。

四、放大优点 砥砺前行步伐

人不会十全十美,都有犯错误的可能。而“小群体”的孩子有比别人更多的犯错误时间和空间,犯一次错,他们自卑感就会多一些,在他们进步路上就会多一块绊脚石,所以,在他们犯错误时教师应更多关怀和安慰他们,从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去激励他们。他们取得成功的机会虽不多,但教师要善于把他们的闪光点放大,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功欢乐的同时也找到和其他同学平等的感觉,使其不断增强前进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30%,而当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90%。这一数据是对“大群体”孩子而言的,而小群体孩子更渴望得到承认与肯定,激励效应应该会有更明显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倾听孩子进步的心音,小心呵护,不断激发他们前进的勇气。激励有时是个动作,有时是个表情,有时甚至是个眼神,但无论多么微小,在孩子们心里都是巨大的前进动力!

五、放飞理想 描绘人生蓝图

自尊、要强是青少年普遍的特点。“小群体”的孩子也不例外,只是他们把自尊,要强深埋起来,用一层又一层的自卑包裹着。当我们剥落了孩子身上的所有自卑,孩子们就会和正常孩子一样具有了自信。此时,正是激励孩子找到前进方向、增强前进动力的最好时机。这时,我们要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选取适当方法,拨动孩子的心弦,激活孩子理想假死点,促其提高抱负水平,扬起人生风帆。上例中,我是以“刺激”的方式激起孩子“矛盾”情绪,使其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从而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那是你父母的责任,他们不但没给你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反而让你这么小就品尝失去母爱的痛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再过十年、十五年,你也会有家庭,你也会有你的孩子,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拿什么奉献给他们?难道也让他们和你一样吗?”两个环节交相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刺激场,刺激出他的憎恨,憎恨他父母给他带来的痛苦,也刺激出了他的渴望,渴望無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拥有一个健康家庭。心理层面上的己若不欲,勿施于人,必然导致他极力排斥心里憎恨的东西,因排斥而会极力去创造,去创造他所强烈渴望的东西。“做合格的父亲,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幸福的家”理想的假死点被激活。“现在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前进有了方向,人生有了起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事件“场”的设计如何与学生心理需求巧妙碰撞;“刺激”方式及程度怎样根据孩子心理承受度因人而异;如何把握教育情境的变化度,选择最佳的“刺激”时机等。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相容”,保证“刺激”教育的可接受性,科学地发挥这种独特教育方法的最大功效。

总之,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们要让教育充满思想和智慧: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要做到锲而不舍,善于思考每个教育过程,捕捉每个微妙的教育时机,在孩子们需要处,加一把力,再加一把力,让这些离队的孩子们在温暖、关怀、尊重、激励中不断激扬起生命的火花!一个也不能少!

参考文献

[1]魏国良《班级群体心理调适的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4月版。

[2]魏国良著:《学校班级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猜你喜欢

进步关爱理解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