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班幼儿消极情绪的安抚策略

2017-05-10李蕊

关键词:小班幼儿策略

李蕊

摘要: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受到来自其遗传、家庭和幼儿园多方面的影响,需要成人给予足够细心的照料。面对幼儿的情绪情感问题,幼教人员应深入分析幼儿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观察、诊断与反思,给予幼儿以积极的情绪安抚。本文着重从小班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以下安抚策略:“直接的肌肤接触”、“适度的支持参与”、“进行暗示引导”、 “适度的情感满足”。

关键词:小班幼儿;情绪安抚;策略

小班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小班幼儿情绪情感的安抚也应从多方面出发。

一、小班幼儿消极情绪表现

幼儿在入园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情绪,如哭、笑、依恋、恐惧等。幼儿入园后,最初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因分离焦虑(包括依恋、紧张、恐惧等)而引起的情绪不稳,最为突出的情绪表达方式就是哭闹,在行为上则主要表现在吃饭厌食、睡觉难等问题上。具体论述如下:

(一)哭哭啼啼

刚入园的幼儿情绪相当不稳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哭哭啼啼,而这样的哭是有差异的,大致可以分为:(1)大哭大闹型,这类孩子一离开亲人就大哭,还大叫“要妈妈、要外婆”,“宝宝要回家”,甚至躺在地上撒野,即便老师抱着他、安慰他,他仍拼命挣脱,甚至踢打老师;(2)易受感染型,看到别的孩子哭,自己就忍不住要哭;(3)断断续续型,这类孩子哭哭停停,午餐时哭,午睡起床后哭。

(二)不愿意上幼儿园

存在分离焦虑的幼儿最为突出的行为表现在于:不愿意上幼儿园,甚至从早晨起床便会对上幼儿园存在抵触心理。能讲通道理型的幼儿会尝试自我克制,上幼儿园的路上会一边对家人表示“我不哭了,我不哭了”,一边情不自禁地流眼泪,待到进教室门,还会不安地一再要求和家长抱一抱或闻一闻;强烈抗拒型的幼儿,通常是被家长以哄、骗、威吓或拖拉的方式送进幼儿园,待到进教室门,会紧紧拉着家长的衣服或两手两脚紧紧抱着家长不愿松手;而进班级后,部分幼儿坐在椅子上表现出无助的哭,部分幼儿被玩具吸引转移了注意力,亦有部分幼儿会选择一处偏僻的角落将自己“藏起来”等等。

如:偏内向的小男孩佩佩在每天入园时,要求拉一根妈妈的头发放在自己的口袋,原因是,上面有妈妈的味道;小女孩苹果强忍着泪水和妈妈再见后,会把自己的小脑袋藏进班级里放自己衣服的小柜子里,久久不愿出来。

(三)恐惧

分离焦虑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另一表现为恐惧。他们在本班教室以外,幼儿园的其他地方,都会表现出极度的恐慌、紧张。对老师,特别是其他班级老师的主动交流,会紧张地不予理睬或躲避、甚至哭闹。

如:刚入园两周的熹熹,是个个子高大但明显胆小的男孩,能与同伴在教室里开心地做游戏。可是老师提出到外面去做游戏时,笑容满面的熹熹立马哭得梨花带雨。老师安抚说:“熹熹,我们出去玩一会儿,还会回来的!”熹熹不停地摇头又摇手,哭着说:“我不出去,我不出去,我不要出去。”

(四)胆怯

分离焦虑的幼儿通常还会有胆怯的表现。如教学活动中不敢举手发言,碰到困难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老师一问话,不是哭就是不敢作答,怯于表现。而有的幼儿不敢与人单独交往,不肯独自睡觉,在集体面前更不敢表现自己。

如: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王子鑫在入园时不哭不闹,但进教室后便不愿言语、不愿参与班级活动,对老师的主动交流,始终闭口无所回应。在晨间点名活动时,老师点“王子鑫”,小家伙只用眼睛斜看老师一下。教学活动中,小家伙想要解小便,但一直到尿在裤子上,都只是憋着哭了,也不会喊一下老师。

二、小班幼儿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哭哭啼啼

有研究显示,3个月大的婴幼儿已经能区分亲人和照看他的人。幼儿园和家庭的环境差异很大,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不仅从物质环境,而且从精神环境上来说都是陌生而不安全的。而小班年龄的幼儿,最明显的情趣外露,便是哭哭啼啼。

(二)不愿意上幼儿园

造成孩子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首先是因为不熟悉环境,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会使孩子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其次,幼儿入园前自理能力较弱,入园后离开家人,一时间不能适应没有亲人的细致照料;最后,家庭生活的自由性遇到了集体生活的规则化,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变化,长久以来的习惯在猛然间需要改变,而这种改變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三)恐惧

幼儿的恐惧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大人的恐吓;二是孩子独处。当孩子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而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之前便会以“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来恐吓幼儿,给幼儿的心理造成“幼儿园是个不安全的地方,老师是很凶的角色”的不好印象。

(四)胆怯

孩子心理胆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往欲受抑制:孩子出生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与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而过度的限制,让孩子逐渐不愿与人交往;二是自主性发展受阻: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8个月至三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在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并产生最初的自我认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的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时期。部分家长未意识到这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压抑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了胆怯心理;三是自尊心受挫: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

入园初期幼儿的胆怯,一方面是入园前受以上三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不够熟悉和不够信任。

三、小班幼儿消极情绪安抚策略

(一)直接进行肌肤接触

依恋是幼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是幼儿寻求并企盼与抚养者保持亲密接触的一种倾向。对于幼儿“哭哭啼啼”的情绪表现,这时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最有效的安抚方式就是肌肤触摸。医学家认为:由于肌肤被触摸,能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情绪的放松及心灵的安慰,这种安抚,会强化幼儿对相应感觉的理解和情感的确认。如拍拍孩子的小脑袋,拉拉孩子的小手,抱抱、亲亲孩子,不但可以减轻孩子与亲人分离的焦虑,稳定其不安的情绪,而且渐渐孩子们会将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上去。

幼儿园保教人员模拟家庭式的人际关系,亲切地唤孩子的小名,以轻柔的话语、亲热的搂抱来抚触平息幼儿的焦虑,能够给孩子母亲般的感觉、家的温暖,使其产生安全感。

(二)适度的支持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定位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小班幼儿的行为容易受其情绪的支配,往往“凭兴趣做事”,亦是“情绪的俘虏”。他们对周围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想看、想摸、想做。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乐于学习,愿意听话;情绪不好时,则什么都不爱动,不爱学,也不愿意听话。所以当幼儿表现出“自己来”行为时,支持参与是有效的情感回应策略,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激励。

当幼儿在游戏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向老师发出“求助”信号时,教师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参与幼儿间的矛盾解决,既能使幼儿克制自己不良情绪的爆发,又能让孩子体会到“求助”后的成功感,对教师的信赖感也会有进一步提升。例如:小班幼儿午睡醒后,有些幼儿不会自己穿衣服前来求助老师时,我会先让他自己试一试,同时给予言语上的指导,鼓励幼儿学会独立穿衣服指导他们学会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

(三)进行暗示引导

和所有成人一样,幼儿的情绪也都是有原因的,但他们最不懂得掩饰情绪,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常常会令人感到迷惑,特别是在快乐的时候。例如:孩子们在安静地活动,一个孩子玩得很兴奋忽然尖叫起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我便在集体面前大声地指令:“这个声音好听吗?不要再这样叫了啊。”但没料到话音刚落,却有更多的孩子模仿着高兴地尖叫起来。

为什么用了这个策略,尖叫声反而更多呢?我认为:首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好模仿,情绪情感易相互感染;其次,他们尚处于道德感、秩序感的萌芽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往往会好的、坏的都模仿,并且他们觉得这样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再者,用声音表现情绪情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总喜欢用锤子敲敲打打,喜欢听到积木被推倒的声音,喜欢高兴时尖叫等等。

因此,针对幼儿的这种“随心所欲”的情绪表现,保教人员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走到孩子身边说一些悄悄话,悄悄地提醒他应该怎样做。这种回应策略,既尊重了他们的感受,又不会引起负面作用,并且孩子同样也能模仿你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所以教师的“悄悄话”暗示引导的策略不仅能协助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感,维护他们的自尊。

(四)适度的情感满足

孩子的任何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而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在面对孩子“自己来”、“碰不得”等表现时,进行适度满足,可以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并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的。例如:小班有些孩子早上会出现哭哭啼啼不肯上学,或是被爸爸妈妈哄着骗着来,那么笔者认为可以满足幼儿带着一件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来幼儿园。如洋娃娃、玩具汽车。这种情感“贿赂”是克服幼儿消极情绪的良方。但当幼儿提出不正当的要求和愿望或者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时,例如:当幼儿任性专横,攻击其他小朋友时我又不能无原则地姑息迁就,而应适当地拒绝,加以批评教育。

四、结论

除以上策略方法外,保教人员还要适当地允许并帮助幼儿宣泄负面情绪,即让幼儿适度发一些脾气、哭闹,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将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在哭诉的过程中宣泄心中的不快。

幼儿的情绪情感特征是融会贯通、相互交错、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这些策略的运用过程中,保教人员要学会选择,注意适时、适当、适度、适性的使用。

幼儿对亲人的依恋是因为亲人对他们足够的关怀与照料,幼儿进入陌生的幼儿园后,为抚慰其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保教人员也就需要给予其相等程度甚至更多的关怀与照料,赋予他们如母亲般的温暖和慈爱。

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消极情绪安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尽职尽责,真正的促进幼兒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09)

[2]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1997版:224-496

猜你喜欢

小班幼儿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