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立独行的中国笔

2017-05-10

高中时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硬笔笔杆毛笔

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律动和舞蹈,毛笔便是那个身姿曼妙的舞者。笔走墨注,锋毫自如伸展,化作纸上一个个优美的汉字。

曾几何时,毛笔由日常生活中书写的工具,蜕变成了文人雅士的癖好,渐渐褪去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走入庙堂之上。而取代了毛笔的硬笔,也渐渐有被键盘顶替的趋势。这大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于是,毛笔以及古人的书写便愈发隐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毛笔的演变史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文房四宝中,毛笔当属最重要的一个。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寨村发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了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在毛笔发明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泰国大将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写起来,觉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制作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的来历。这样看来,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却也当之无愧。

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王羲之《笔经》记载:“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

唐宋时期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代替。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

毛笔的品种很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有兔毛、羊毛、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狼尾、狐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胎发、人须等。从性能上分,则有三类:以羊毫为主的软毫,以狼毫为主的硬毫和以羊毫、狼毫及其他动物硬毫兼用的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竹、木、象牙、角、玳瑁、玉、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从笔锋长短粗细和对应的笔杆不同,毛笔又分为大、中、小和长、中、短等型号。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书法班的第一堂课上,书法老师总会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执笔。只见老师端坐桌前,以拇指和食指第一节分别贴住笔杆的内外两侧,将笔捉住,中指一二节弯曲处勾住笔杆外侧,无名指的指甲根则由内向外格住笔杆的右外侧,同时小指紧贴无名指提供外力,五个手指,各有分工,使得笔杆垂直于纸面,这就是所谓的五指执笔法。

这样的手势似乎是写毛笔字的专利,和手执硬笔的姿势判若分明,在不懂书法的人眼中,这就显得有些“高大上”了。而且未接触过毛笔的人第一次拿起时,很容易就套用了执硬笔的姿势。相传,五指执笔法是由王羲之传下来的。他的《兰亭集序》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迹,任人沉浸其中领略书法之美而难以自拔。但遗憾的是,此说法虽然流传甚广,却谬误至极。据考证,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吴道子可能玩的都是“二指禅”。

历史上出现过的执笔法,以手指参与执笔的数量计,有二指、三指、五指之分。位于笔杆外侧起勾挽作用,若只有食指,就称单钩,看起来就是“二指禅”,若同时有食指与中指,则是双钩。三指单钩的执笔法与我们现在的执硬笔法几无二致。

汉代是低坐起居时代,人们的执笔方式是“三指斜执笔法”,即三指单钩。人们跪坐于席或榻上,往往左手执卷,右手执笔而书,执笔右手没有凭借,手肘、腕均悬空。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握住笔管,以中指托住笔管,无名指和小指略向掌心弯曲不起握管作用。由于手执之卷略向斜上方倾斜,执笔姿势也得向斜上方倾斜,所以后人又称之为“三指斜执笔法”。

隋唐时期,由于高坐家具的出现,起居方式发生了变革,书写姿势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出现“五指执笔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握毛笔的姿势,但主流仍然是三指握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代,五指执笔就彻底取代了三指执笔,也就是我们现代握毛笔的姿势。

时间,是衡量世间万物的尺度。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伴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总能寻得与其适应的新方式。当家具由低到高,握在手中的纸笔书卷被置于桌上,得到了更好的依托,手中的毛笔也不复斜执,转而以竖直的姿态在纸上滑动。而步入近代,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硬笔取代了毛笔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工具,人们早已习惯了硬笔笔尖的坚硬感,却想不到所谓的三指斜执的执笔法竟以这样的方式“重生” 。

为何“竖写左行”

我们今天早已习惯的横排右行的书写方式,这是顺应舶来的国际通行惯例。 在与国际接轨之前,传统的行款,字序是自上而下,行序是自右而左,也即所谓直行左行,或者更直观地称为竖写左行。

从文字书写的生理条件而言,直行字序的书写会让书写移动的幅度增大,而左行的行序也给书写带来不便,譬如写过的字正巧被书写的手遮蔽,影响照应,墨迹也容易被揩拭。毕竟,书写是以右手执笔作为主流的。同样的不便也存在于阅读。人的眼睛是横列的,视野的展开也以左右方向更为宽阔,而竖写的字序必然会给视线的移动带来不便,影响阅读的速度。

汉字传统的这种逆生理条件的行款,当然根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以及书写的材料和工具,并且当初正是源于便利。汉字号称象形文字,并且一般采用叠加的上下结构。这样的结构当然便于纵向成行。由于当时书写时没有可供依托的家具,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是一手执笔一手执简。由于竹简的宽度有限而长度余裕,因而更多以上下叠加结构的汉字,横写并不方便。而写简的人是一手拈着竹简的顶端,另一端则顶在腹部或胸腹之间,一手提笔从竹简的顶端向自己的方向写下来。

而成册的竹简,不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是左行更为方便。就书写而言,如果是先写后编,左手持简放简,似乎顺序向左排列更为便利,之后的编简自然也会遵循这个顺序。如果是先编后写,成卷的册当然是左手展开,最适宜右手书写,如果是右行,成卷的册势必影响书写。再就阅读而言,左手展卷,右手拉简,也是更为顺手的,并且还方便执笔圈点和批注,而相反的方向就很别扭了。

猜你喜欢

硬笔笔杆毛笔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练就一手好字 奠基幸福人生——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拓展型课程“一手硬笔好字”实践研究
写话小能手
有效提升小学中段学生写字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角钱
下雨了
智救小蚂蚁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