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引发全球热议

2017-05-09

卫星与网络 2017年4期
关键词:天舟货运空间站

“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引发全球热议

“我们见证了另一位重要选手的崛起”

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专家认为“天舟一号”的性能比美国“天鹅座”货运飞船和“龙”货运飞船更加先进、更精密。俄罗斯宇航科学院专家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在接受卫星网的采访时说,与俄罗斯"进步"号2吨和美国航天器2.5吨的有效载荷能力相比,“天舟一号”的载荷能力达6.5吨,这将使中国能更有效地运营太空空间站,这是技术层面上的一大成就,因为建造一艘运载能力高的货运飞船可在很大程度上简化空间站的运营。他认为,“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向建设轨道空间站迈出的“巨大一步”, 尤其是从落实自主建设空间站的设计来看,事实上这是常驻空间站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空间站本身、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这三大要素可使空间站在人工操作模式下长时间运营,保障水、食物、燃料和新设备的定期补给。因此中国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中国航天而言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这在国际航天界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我们见证了另一位重要选手的崛起”。 同时,这也是国际航天领域的“一大盛事”。“从此太空又多了一个重量级角色,中国将借助此类系统开始在太空探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前只有俄罗斯和美国有使用轨道空间站的经验,现在还有国际空间站,中国加入这一俱乐部,将促进世界航天事业的整体发展。”

德新社在《巨大跨越:中国发射首艘货运飞船》一文中指出,中国通过长征七号火箭发射了首艘货运飞船,这让中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自己货运飞船的国家,同时向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文章说,在美国等国家减少航天项目时,中国作为新兴航天国家正在大步赶上。文章援引澳大利亚航天专家莫里斯·琼斯的话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为与中国展开空间合作的欧洲国家带来了新机会。他形容中德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强劲和富有成效的”,并相信这种合作在未来还会加强。

美国航天网站NASASpaceflight.com报道,“天舟一号”的起飞重量约13吨,是搭载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的“最重货物”。而“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将显示出中国的货运运输能力,以及为在轨空间站补给燃料的能力。报道称,在设计和运输能力上,天舟一号与俄罗斯的“进步”号(Progress)和欧洲的“自动转移”(ATV)飞行器相似,为国际空间站提供食品、水和推进燃料。不过,美国的“龙”(Dragon)飞船和日本的HTV货运飞船不能给空间站补给燃料等。报道表示,“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航天员和飞船将频繁造访天宫一号空间站核心舱。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中国太空计划与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直接相关”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4月20日报道,大多数西方分析人士都试图通过冷战时期“太空竞赛”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的太空计划,即这项计划主要是关乎全球声望。然而,中国似乎正在以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太空,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仅仅用来征服和炫耀的舞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用来生活、工作和通过居住以及资源开采来创造财富的环境。这种关于太空的截然不同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政策。中国太空计划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与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直接相关。中国对任务的选择并非基于能否吸引眼球或是带来声望,而似乎是着眼于通过逐步积累使其能够获取和开采空间资源(如金属、氦-3和太空太阳能)的能力,来实现长期的财富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天舟一号的发射是项重大成就。这将为其设想的2022年建成的中国空间站的物流配送提供一种独立的、本土的和非载人的途径。或许更重要的是其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的能力,这意味着一种能够拓展访问及物流线路的综合能力的日趋成熟。拥有这种实力意味着,中国获得了又一种其他航天大国眼中的、维持人类在太空中存在所必需的能力。这意味着能够维持人类的长期存在并为太空资源创造出一条供应链,新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西方错误地想象出一场太空竞赛,而错过了一场太空中事实上的“淘金潮”。这场“淘金潮”是由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追求所决定的,包括从小行星、月球和太空太阳能中获取资源,这将促进其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美联社4月20日报道,中国20日发射该国第一艘将与空间实验室对接的无人货运飞船,把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又向前推进一步。自2003年首次实现载人航天以来,中国已完成一系列太空任务,包括太空行走以及月球车探月。除了空间站建设外,中国还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取样返回;同年中国还将尝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按照计划,天舟一号在抵达无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后将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2017年将发射中国空间站20吨的核心舱。全部完工后这个60吨的空间站将于2022年正式运转,至少运行10年。美联社表示,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主要是因为美国法律规定,禁止与中国进行此类合作以及对“中国太空项目与军方关系密切”的担忧。中国现在正将其太空计划国际化,为有意参加天宫二号任务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NASA官方网站

“中国跻身世界航空航天领域顶尖梯队”

"德国《世界报》网站19日发表题为《两次首飞展示中国新实力》的文章指出,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运载能力超过美俄两国的货运飞船,只有欧洲和日本的货运飞船能与之相较。文章说,中国的航天专家正忙得热火朝天。因为中国在航天领域将迎来一次首秀。在中国逐步建造与国际空间站相对应的本国空间站的过程中,天舟一号将成为太空补给者。鉴于美国施压,国际空间站禁止中国人参观和停靠。天舟一号首先将飞向中国的迷你空间站天宫二号,并在5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进行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天舟一号的运载量是定期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的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的近三倍。对中国而言,国产飞机C919和天舟一号两个项目是中国跻身世界航空航天领域顶尖梯队的证明。中国2017年向太空发射的火箭数量很可能将超过美国和俄罗斯。欧洲则已经被甩在后面。

日本《朝日新闻》网站4月21日报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特聘研究员辻野照久说,从各国去年发射火箭的次数来看,俄罗斯在下半年表现低调,中国和美国的发射次数则并列第一。中国今后也将大力发展月球、火星探测及载人宇宙活动等计划。可以说,现在宇宙开发领域已告别过去美俄的“二强时代”,进入了中美俄的“三强时代”。

朝日新闻

“天舟一号的发射是项重大成就”

东京外交学者网站发表了《为什么中国的新货运飞船如此重要》一文说,天舟一号的发射是项重大成就,这将为今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提供独立的、本土的和非载人的物流运输途径。天舟一号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的能力是维持人类在太空常驻以及空间站建设运营的重要一环。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21日报道称,天舟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朝自主宇宙空间站的建设更前进了一步。有分析认为,中国在扩大太空产业的同时,也会将积累的先进技术转用于安全保障领域。中国正在加快确立仅次于美俄的太空大国地位。报道称,天舟一号即将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燃料注入试验。如果试验取得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具备向宇宙空间站补给燃料技术的国家。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21日报道,

“只送货不载人”的天舟飞船是建设和运作空间站不可或缺的环节。空间站将长期在轨道运行并有人员长期驻留,需要定期补加推进剂才能维持轨道航行,宇航员也需要设备等物资和食物等生活用品。报道称,在“天舟一号”完成任务后,中国将正式进入建设空间站的阶段。空间站的意义在于,中国航天员将可以长期对空间的应用进行研究和验证。拥有和操作空间站也是国家地位的象征。中国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愿景,目标是到2030年左右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许多中国网民看了“天舟一号”的发射直播后留言表示震撼、自豪。有网民写道:“激动人心啊。”

日经中文网

联合早报

英国路透社报道称,中国4月20日发射了该国第一架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朝着2022年建成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的目标更近一步。“天舟一号”运载了6吨货物、2吨推进剂,将独立飞行约3个月。该货运飞船入轨后,按预定程序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这一任务将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的空间站将‘独一无二’”

英国《金融时报》20日称,尽管中国对航天的投入已经不少,与美国相比还是相形见绌,但如果建成空间站,将是中国太空项目的一个“加冕时刻”。到2028年国际空间站服役期满后,中国的空间站将“独一无二”。报道称,中国的空间项目“复制了美俄”,但其快速发展的技术让地区邻国艳羡,“特别是被中国甩出几条街的印度”。

FT中文网

“将中国带向富足的标志”

法新社4月20日报道,采用液氧煤油为燃料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日晚7点41分从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中国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送入太空。从下午起一直在现场等待的几百名观众在看台上鼓掌欢呼。记者和当地航天爱好者们拍摄了照片,捕捉了火箭迅速升空的瞬间。中国政府将其太空项目看成是中国崛起、共产党成功将曾经极度贫困的中国带向富足的标志。

猜你喜欢

天舟货运空间站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天舟”二号再出征(摄影)
太空“大卡车”——“天舟二号”
“天舟”二号垂直转运(摄影)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货运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