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华文化的启示与思考

2017-05-09李翠华

速读·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启示思考

摘 要: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都曾留下丰富的精神矿藏,我们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应有坚强的信心,去坚守、创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中华文化;启示;思考

中国人应该实现中国人的梦,这个梦就是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事,自己能做自己的主,又勇于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这一切,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都曾留下丰富的精神矿藏,等待我们在国学典籍中去全面发掘。

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那些必须肯定,恒常价值,不暴殄天物,不数典忘祖,不轻浮狂躁,对历史深怀敬意,就不会在眼花缭乱中让自己的文化被“绑架”、被“边缘”、被“遮蔽”、被“置换”。不会丢根忘祖。

一、今为何缺少“文化”

比物质奢靡更可怕的是精神奢靡,一个民族几千年对文化的不断汰漉选择中,始终不弃不离的正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当今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积累下如此多的物质财富,让我们深深为奢靡、浪费、挥霍,有良知的人,为败家子的触目惊心而忧患。更忧患的是我们精神财富的奢靡、浪费和败家行为。所谓精神奢靡,是指一个偌大的民族,在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其精神文化生活被快速迷幻,气泡化、大批量甚至烈火烹油般地執辣消费者。正是由于这种浮泛、粗鄙、娱乐式、恶搞化的囫囵消费,这个民族反而显得缺少“文化”。因为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静养与化育,这种化育的最终结果是人的精神层面的蓄涵与谐和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如果在铺天盖地的文化消费背后依然是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人性之恶,那么这种文化消费不仅是负面的,且是要败家的。

文化的形式犹如小溪、大河,由点滴聚会,始而涓涓、继而滔滔。中华民族早至唐尧、虞舜,无不因为这些先贤利他,担当精神,在民众中的润泽、浇灌,而逐渐形成一种族群规范与发展路向,直到西周漫长的家国社会与人性相互磨合,才终于形成了后来孔子始终想“复辟”的“周礼”文化现象。“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慎忠追远,民德归厚也”,(《论语·.学而》)“见贤思齐”(《论语·里仁》)等等,这些价值取向为自孔子从降的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刻的人性基础。一个民族几千年对文化的不断汰漉选择,始终不弃不离的那些东西,一定是这个民族无论如何都不能卸载的精神辎重。很多新鲜的东西,初看确实摇曳多姿,但经不起时间检验,有时一个历史转身,就会看到它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对中华文化应有坚强的信心

比盲目否定更理性的是——价值求索。对于中华文化的否定,一是“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二是更甚者,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否定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受到伤害,然而在历史上,凡是中华文化不敬者的,都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最终还是落入法网。任何对文化实行外科手术式的“全球化”、“一体化”整形包装的企图,最终都被证明是荒谬的。

任何一个名族的文化生存,都与“本土”二字有着极其深刻微妙的关系。俗话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是随着山川风貌、人情物理不断演化而成的生活积习,那是一种地缘造化,一种生命胎记,一种种族标识,有时甚至是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同风格的精彩分界。因此,任何企图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实行外科手术式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整形、包装与操控,最后都将证明是十分荒谬可笑的。不管你当时权力有多大,手段如强硬毒辣,恐怖残暴,最终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并成为千古笑柄而遗臭万年。

我们总看到我们文化的弊端,甚至对一百多年来的落后挨打,全都把账算到文化的头上,因此,一提文明,似乎就是西方的要光亮许多,有的干脆以全盘刷新、覆盖、置换本民族的文化为能事。其实,西方文明自古希腊以来,战争和反战争、侵略与反侵略、格杀打斗、鸠占鹊巢、杀人如割草的反人类行为就从未停歇过。直到今天,对于世界事务,还是动辄就把谁“暴打一顿”,或者堂而皇之地经济制裁一番,这种文化难道不需要我们去辩证认识并保持一定的判断力,从而不盲从地“普世”接纳吗?因此,对于文化的认知,始终不能用短期行为武断判决一切。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小心翼翼地掬起那捧经过久远沉淀的清泉。人类最终是向往和平、和谐、自由、平等、尊严、健康、幸福的,因此,那些温和、中庸、内敛、谦让、中正、仁义、包容的文化,才是人类最终都不会放弃的价值求索。我们几乎从一切对美好世界的构想中,都能频繁找到善良、宽恕、谦卑的字眼,我认为这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中华文化从来都不缺这些在黑夜中鼓励人类前行的精神烛光,因此,我们应对自己几千年苦苦摸索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抱有坚强的信心。

三、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比固守遗存更有效的是——吸纳创新。谁注意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谁将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前提是扎根自己的土地。

由于现代信息传播功能对人类社会“地球村”式的拉近,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的文化场,突然兀立在每个人面前,如何保持理性,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有价值的文化选择,已经摆在每个人面前,并且更加严肃,甚至严峻地摆在了不同民族,直至不同国家面前。任何企图以固步自封的方式,来原封不动地持守本民族文化遗存的做法,都是极不现实的。随着人类的迁徙,交往更加自由,文化的融合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谁注重吸纳别人的优秀成分,谁将更能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与时并成的共进性。前提必须以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为根基,必须在自己的骨头上生长适合自己骨架的肌肉块。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腊为源头的精神骨架,它与围绕地中海的地形貌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西方学者,也仍没有放弃对那些历史骨殖的“碳十四”检测与研究。中华文化如果要学习西方的学术精神,那就是应该有更多的学者,回到我们文化的源头、元典,用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去诠释我们对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贡献。汤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的第三章)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前就深刻阐述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中华文化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纳能力,在几千年前对佛教文化的态度,就能说明一切。近百年来的探索实践,也反复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心态,不过最重要的是本土文化,如若水土不服,必将反胃生病,直至盲从迷失。坚守本体,学习化合,为我所用,是文化强盛的必由之路。

四、坚守恒长,焕发生机

比华丽转身更重要的是坚守恒常。文化建设,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什么样的精神气质与世界打交道。

世界发展到今天,各种利益矛盾裹挟杂糅,文化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重新成为世界瞩目的国度,我们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什么样的精神气质与世界打交道,既不让人鄙视,也不让人觉得傲慢讨厌,文化更美确实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完全做西方文化的“粉丝”和“发烧友”,即使把人家捧得再高,也是被人瞧不起的。将欧洲人的高鼻梁拿来,硬架在亚洲人的脸上,既不和谐,也不美观。中国人应该实现中国人自己的梦。这个梦就是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事,自己能做自己的主,既不持枪凌弱,也不当受气包、小媳妇;既能活出自由的个性,又能顾及别人的感受,并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这一切,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都曾留下丰富的矿藏和资源,静待我们在有了文化自觉与自信后去全面发掘。

重要的是,要充分肯定那些必须肯定的恒常价值,比如勤劳善良、推己及人、诚实守信、道发自然、以民为本、孝道感恩、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居安思危等,始终都不能在各种所谓的“华丽转身”中弃之若敝屣(《孟子·尽心上》)。不随心所欲、功利主义、小儿科式地乱批乱判,不暴殄天物,不数典忘祖,不轻薄狂悖,永远都对历史深怀敬意,就不会在眼花缭乱的变局中,让自己的文化“被绑架”、“被边缘”、“被遮蔽”。中华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建设,对于自己的生存梦想,要有长远预期要树立起经过几千年历史证明了不灭的信心,不大轰大嗡,不囫囵吞枣,不生剥硬烤,不热蒸烫卖,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当用“日攻一卒”的神定气闲,理性、温情,优雅的去舍、提升、磨亮,从而让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当下创新的鲜活血脉,得到永续涌流。

作者简介:

李翠华(1959~),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人口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资助项目“基于孝文化传承的青少年孝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JK015BZXX003)(批准单位: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阶段性成果。

2014年娄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国家五部办委重点项目: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究。(批准单位: 湖南省娄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领导小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启示思考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