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人性的完整与自由

2017-05-09王玥

速读·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真谛审美教育人性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席勒写著作《审美教育书简》的原因及用心,从而得出:席勒是希望能够通过审美教育找回当代的人的“完整性”和自由。

关键词:人性;审美教育;真谛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于1793年到1794年初把他研究美学的心得写成书信,寄给曾在他困难时期给予慷慨资助的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Agustenburg Duke)。后来,这些书信在席勒创办的《时季女神》杂志上得以发表,成为完整的美学论著《审美教育书简》。这部美学论著不仅仅牵涉艺术创作和趣味判断的创建;还涉及社会关联中审美的定位,由此也同现代生命艺术的条件和可能性有关。早于尼采100年,席勒就作为“文化的医生”为当下时代的病症开出了“审美教育”这帖良药。

一、审美教育的出发点——人的分裂野与蛮

人们为什么需要:“时代的状态迫切地要求哲学精神探讨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作品,即研究如何建立真正的政治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为审美世界寻找一部法典,是不是至少说有点不合时宜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席勒为什么要写《审美教育书简》这部作品。

首先,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法国大革命,那里曾是政治自由斗争的先锋。1789年夏天,法国人民对巴士底狱发起了进攻,第一批贵族被挂上路灯杆;接踵而至的是国王的首次投降、对国民军表示让步;革命的风暴横扫法国,国家政权崩溃,农民暴乱。城市颠覆,随着革命的爆发,不仅在法国,而且其邻国中,几乎一夜之间产生一种新的政治意识。人们到处为法国的自由高唱颂歌,革命的激情一时间让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热血沸腾。不过,席勒对此却小心翼翼,他冷静地看到了问题的所在。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正是启蒙运动不断发展、思潮涌现的年代。法国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却在革命之时成了一个暴行肆虐的国度。在席勒看来,人们过高地估计了启蒙思想所取得的成功。启蒙和科学仅仅证明了自己是理论的文化,但对内在的野蛮人来说这是—件外在的事务。启蒙所带来的理性尚未能把握和改造人的内核。席勒认为,应该给人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一个自由的训练场;当保证人的生理实存的自然国家尚且存在的时候,人们必须创造精神的基础,而将来的自由国家就可以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

不过,要替换滚动的轮子,在席勒看来,则需要由艺术和与艺术的交往促成。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人被束缚在自己的职业中,人的分裂导致人根本无暇去理解艺术,也无法感知真正的美。“精力饱满的天才并不把他职业的界限当做他事业的界限;但是,具有中等才力的人,只完成他分内的事就已经耗尽了他那贫乏的全部精力,如果还有余力从事业余爱好而又无伤他的职业,那就肯定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席勒,30)席勒写到,现代社会在技术、科学和手工业领域由于分工和专业化而进步。社会整体变得富裕和复杂,而它又以同样的程度让个体在发展自己的天性和力量的方面,变得贫乏。今天,在人群中人们只能找到碎片,其后果是,为了收集到人类的整体性,人们必须从个体到个体地进行询问。每个人只懂得他自己专门的手艺,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和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见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水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 。”(席勒,30)18世纪的德国,上层腐朽,下层粗野,人的分裂使人堕落为野和蛮两个极端。“不是他的感觉支配了原则,成为野人,就是他的原则摧毁了他的感觉,成为蛮人。野人蔑视艺术,视自然为他的绝对主宰;蛮人嘲笑和谤渎自然,但他比野人更可鄙,他总是一再成为他的奴隶的奴隶。”(席勒,22)而法国大革命中的暴行,则正是分裂后人身上的野和蛮在摆脱了羁绊和约束后,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所酿成的悲剧。

因此,席勒美育的着重点就是试图寻找使人回归完整的途径,使人在这种人格的完满中达到自由。这也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六封信的结尾提到的:“通过更高的艺术来恢复被艺术破坏了的我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席勒,34)

二、审美教育的目的——找回人的“完整性”和自由

当代的人的这种分裂,使席勒向往古希腊的人,认为古希腊人才是完整的人。“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席勒,28)在希腊的城邦中,人们既能过着个体的独立的生活,又能在必要时结合成为整体,个体不因为独立的欲求而忽视整体的存在,整体也不因整合要求而忽略个体的独立。总之,个体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是许多个体组成的社会。正是这两种和谐,才真正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素朴与和谐。

席勒面对当代的人的分裂和堕落,决心要通过审美教育,通过对艺术的审美追求达到人的完整、和谐、自由的目标。对人性的“完整性”追求,正是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探索的核心之所在。这个核心的根本任务和意义就在于,它要恢復和完善人的天性——人的“完整性”。所谓人的“完整性”是指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完美统一,它涵盖了人的全部和谐、自由、完美的品质。人只有使其自身的人性得以完整,人才能作为有道德的人,才能最后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公斐.试论席勒审美理论中的游戏说[J].文学教育,2016(5):90-93.

[2]季汝甜.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论审美中的心境遇合[J].青春岁月,2014(03):33-35.

[3]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席勒传.卫茂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l0

作者简介:

王玥,文学院专业:2013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6班 。

猜你喜欢

真谛审美教育人性
逼近人性
爱的真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功能与人性
一花一草见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