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风雨 再见彩虹

2017-05-09

航空模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气流世锦赛中国队

董洪锋

航空模型国际级运动健将,“放飞梦想”全国青少年纸飞机通讯赛总决赛总裁判长。8次随国家队参加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曾获个人亚军,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奖。本次世锦赛担任青年组主教练,协助总教练卢征负责青年组的训练指导和赛场指挥。

2016年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于8月22—30日在乌克兰利沃夫举行,共有19个国家的276名运动员参加。中国队派出了22名成人和19名青少年选手,参加了8个项目的比赛。在领队封清和总教练卢征的带领下,青年组取得了3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并首次获得青年组综合团体第3名,实现了中国在航天模型世锦赛上的又一次超越。

航天模型世锦赛是由国际航联(FAI)举办的国际性赛事,每两年一次,共有8个正式项目,分别为:S1(成人组为S1B)高度模型火箭、S3A伞降模型火箭、S4A助推滑翔机模型火箭、S5B(成人组为S5C)仿真高度模型火箭、S6A带降模型火箭、S7仿真模型火箭和S8D(成人组为S8EP)遥控助推模型滑翔机。除各项目成人和青年组的个人和团体金银铜牌外,还根据8个项目的团体成绩设有综合团体奖杯。

赛场特点

本屆世锦赛的赛场设在距利沃夫市北约20分钟车程的一片牧场里。这片由两条东西走向山脊相夹的平地延伸数千米,两条山脊相距约900米。山坡上星星点点的村庄房舍点缀在葱绿的植被间。与往年相比,这次的场地显得相当局促,视野不太开阔。如果是东西风向,很适合比赛;但若风向发生偏转,不仅会影响比赛成绩,而且非常不利于模型的回收。

牧场的土地十分疏松,走在上面软软的很费力。场地中有南北向的木围栏,是不同人家牧场的分界。因为要举行比赛,组委会在围栏上开了缺口;而顺着山脊的走向还有几条小溪,组委会搭建了不少简易小桥,以方便运动员回收模型。

发射场按航天模型世锦赛规定布置。自西向东穿过“红牛”充气拱柱大门后,右边为邮局、纪念品小卖部和运动员餐厅,左边有食品售货车、烧烤区和公共餐厅,再往里则是本次比赛的承办方——Noosphere俱乐部的宣传展示区。运动员生活休息区布置了组合式白色尖顶帐篷,里面配备有桌椅供运动员休息和整理器材。中国队的3顶帐篷位于东南角,两边分别是意大利队和保加利亚队。

这些帐篷排列成半圆形,分南北两片区域,中间留出通道。帐篷围出的圆形广场面积约3千平方米,西端有两个看台和一个大型LED显示屏,前来观摩的人走进大门就能看到比赛实况。发射号位区在西面,中间是两个4米宽的通道,旁边设有裁判工作帐篷。发射号位分为成人组和青年组,分别位于南北两侧。每个国家一个号位,约四五米见方,提供有电源、小桌子供运动员使用。

夺金看点

8月24日下午,比赛正式开始。从日程安排上,感觉组委会可能是考虑到模型回收的难易程度,对成人和青年组同时开赛项目进行了合理搭配。如24日下午是成人组的S8EP和青年组的S3A,是考虑到伞降模型的回收;而25日上午成人组的S6A和青年组的S4A,则考虑了模型滑翔机飞得较远。其他项目的安排也类似,25日下午是成人组的S4A和青年组的S1;26日上午是成人组的S3A和青年组的S6A,下午是成人组的S1B和青年组的S9A;27日上午是成人组的S9A和青年组的S5B,下午是成人组的S5C和青年组的S8D。

总教练卢征统一安排,我负责青年组比赛的组织指导工作,江西队施俊平和上海队许晓庭两位自由飞项目“老手”协助我观察判断气流;相关项目的教练员负责器材准备和学生辅导;没有比赛任务的队员则帮助回收模型。

1. S3A“开门红”

参加该项目比赛的3位青年组选手是来自北京的高博文、曹嘉睿和宋美仪。高博文参加过上届世锦赛,并获得个人季军,这次他要向冠军发起冲击!

比赛开始后,运动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发射,我和施俊平、许晓庭则观察气流情况。10分钟后,3号位的捷克队首先申请起飞,但气流并不好,因此没人跟进。又过了半小时,感觉上升气流已经形成,我们果断命令运动员申请发射。高博文的模型腾空而起直指苍穹,到达高空后发动机反喷推出降落伞,降落伞顺利展开并带着箭体随风飘去。我们立即用对讲机指挥后场回收模型的人员观察并跟踪模型。因为世锦赛每人只能用两支箭,却要飞行三轮,所以箭体的回收至关重要。高博文的模型顺利飞出5分钟“满分”,迫降后成功回收。

1小时后,趁着又一股气流,宋美仪申请起飞,但模型升空后没有立即开伞,大家都焦急地等待并在心里暗喊“开伞!开伞!”约50秒后模型落到一半高度时,降落伞才慢悠悠地打开了。大家小舒一口气后,又期待气流能将模型托举上去,赢得好成绩。不过任辉教练这时突然被计时裁判喊了过去,虽然不知他们在说什么,但按以往的经验,很可能是裁判对本次飞行做了某种判罚。于是我进入号位并立即请翻译吕洁进行询问,原来是执行裁判长判断模型升空后有零件脱落。我们解释那些是箭体中的阻燃纸后,裁判长同意待箭体落地回收后,由裁判检查后再给予成绩。当时的计时裁判早已停表,好在施俊平开着秒表。经过交涉,当值计时裁判采用了我们的计时秒表。宋美仪的模型火箭前期虽然开伞很低,但飘到南面的高坡时被强劲的上升气流托举到高空,远超其他队的模型,满分肯定没有问题。但不知哪里出了故障,到了规定时间模型却没有迫降。于是我们要求回收模型的人员一定要想办法找回箭体,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宋美仪第3轮能否有模型继续比赛,还直接决定本轮成绩是否有效。然而由于气流太强,后场的回收人员跟出好几千米外,箭体始终在上升,直至该轮比赛结束也没法回收,无奈只得接受裁判的判罚,十分遗憾。随后曹嘉睿申请起飞,模型的降落伞同样未能及时打开,快落地时才开伞,成绩有效但是只有2分50秒。

第2轮比赛宋美仪首先申请起飞。主要原因是她仅剩一枚箭体,要确保在最后一轮仍能比赛,必须留出足够的回收时间。模型顺利完成发射、开伞,稳稳当当飞出满分并成功迫降。但因场模型落在一大片树林间,所以回收团队竭尽全力也没能在第3轮结束前找到模型,宋美仪无奈只得放弃后面的比赛。曹嘉睿和高博文这轮都顺利飞满5分钟拿到满分。

第3轮比赛曹嘉睿首先起飞,并飞满5分钟。而高博文的模型发射后又出现开伞困难,模型随风飘到山坡快接地时才开伞。好在我们选择的气流强劲,模型开伞后一直上升,最后也飞出满分。曹嘉睿有惊无险地进入决赛。

参加S3A比赛的共有13个队伍的37名运动员,3轮比赛飞出满分的分别有15人、19人和15人。可见只要气流选择合适,降落伞正常打开,飞行5分钟并不困难。然而要想每一轮都取得满分却不容易,前两轮获得满分的只有9人,而到第3轮时,全满分的只剩两人。另有11人在第3轮得零分,估计与宋美仪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没能按时回收箭体。这既与利沃夫场地变幻莫测的气流有关,也和复杂地形导致回收模型难度增加不无关系。

决赛在高博文和塞尔维亚选手之间展开。我队在塞队下风处,如果气流条件不错时率先起飞,我们赶上的气流他们不一定能跟上。因此发现好气流后我们果断申请发射,模型火箭笔直升空、顺利开伞。塞队看到我队模型升空后,发现气流不错也跟着发射。但他们的降落伞并未顺利打开,模型飘落近2分钟落地时依然未开,被判“发射失败”。这样,高博文稳获个人冠军!而值得骄傲的是,因为选上了好气流,3名裁判用望远镜一直跟踪着模型,到飞满7分钟后,模型还高高挂在傍晚时分的天空。最终,曹嘉睿获得个人第5名,帮助中国队获得团体亚军,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2. S4A“再续佳绩”

青年组S4A项目于25日上午7点20分开始模型审核,9点正式比赛。3位中国选手朱乃超、孙逸亮和魏祥志分别来自上海和杭州。早上9点一般是气流转换期,与前一天相比,当天的风力不大,但风向偏转90°向西南。朱乃超率先发射,气流强度中等,在大风天调试的模型滑翔半径较小,显得有点“旋”,飞行2分钟;第二个发射的孙逸亮,模型起飞后在气流中盘了几圈后被“顶”了出来,只飞了1分36秒;魏祥志的模型最后起飞,直接盘旋在气流中央,虽然改出后轨迹不理想,一直在螺旋,但强劲的气流还是把模型越顶越高,飞满3分钟后在高空成功迫降。

第二轮魏祥志首先发射,但所用的罗马尼亚发动机突发故障,点火后爆燃,不仅模型被炸坏,还被判罚失败。经过翻译帮助沟通、交涉后,裁判终于同意重新审核模型并飞行。看来,除了熟悉规则及丰富临场经验外,有个通晓当地语言的翻译也非常重要。

接下来发射的孙逸亮,他的模型轨迹依然不理想,好在我们选择的强劲气流把模型托了上去,也飞出满分。重新补飞的魏祥志在距比赛结束还有45分钟时迎来了一个好时机,但两次点火均不成功。看着左右号位一个接一个发射,他心里不免焦急。好在时间富裕,在距比赛结束还有18分钟时再次迎来好时机,其模型顺利起飞并获得满分。

第3轮比赛孙逸亮首先发射。罗马尼亚的发动机又出现问题,反喷非常小,模型没有展开,被判零分。第二个发射的朱乃超取得满分。魏祥志最后发射,发动机再次爆燃。虽然裁判在第一时间给予他重新飞行的机会,但因时间仓促,加之连续几次点火不成功,错过了几次好的气流,故只飞了2分45秒,失去了决赛的机会。最后,魏祥志名列个人第3,中国队获得团体铜牌。

3. S6A“激情超越”

参加S6A比赛的3位选手都来自北京。当天只有二级左右的东南风,风力很小。第1轮徐鑫然首先申请起飞,获得1分33秒;方子侨和李文泽紧随其后,分别飞出1分33秒和1分45秒。

第2轮开始时起风了,气流变化更加明显。徐鑫然、方子侨和李文泽分别取得1分47秒、1分29秒和2分57秒的成绩。两轮结束后李文泽排名第1,中国队团体排名第4。

第3轮开始后,徐鑫然赶上了好气流,飞出2分05秒;方子侨在一股小龙卷风过后申请起飞,飞了1分57秒。两人总共用时还不到30分钟,剩余的一个小时都留给了李文泽。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地上渐渐热起来,浑身感觉暖洋洋的。我们询问任辉教练,模型的飘带更适于微风还是大一点的风,任教练建议有点风更适合。于是,我们等待了一会儿再申请发射。模型火箭轨迹非常直,打开时机正好。1分钟后,场地起风了,空中的几个飘带都“挂”住了,甚至有一个还在向上飘。显然,满分没有问题,冠军已“胜券在握”。最后,李文泽以463分获得冠军,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选手分获第2、第3名,我队还以1 087分获得团体亚军。

S6A历来是我们的弱项,前几届比赛中,青年组的最好成绩是第5名。这几年,经过几位老师的刻苦钻研,比较各种不同材质的飘带、研究折叠方法,器材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此外,参赛经验的积累也使我们对气流的判断有了进步,能很好地把握时机,和国外选手分庭抗礼。这些全方位的进步成就了这一历史性的突破!

4. S8D“梦想绽放”

S8D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曾两次问鼎团体冠军。但2006年后,中国队每次比赛都会出现“意外”,连续得了几次铜牌。因此,中国队非常重视这次比赛。比赛现场,卢征总教练亲自指挥,成人组主教练张学祥前来坐镇,S8EP世界冠军李士其入场指导(比赛规则只允许一名教练员在旁指挥),河南队F1B项目老将王清江和我协助观察气流。

S8D比赛共有9个国家的27名运动员参加,中国队员分别是来自北京的马在飞、河南的王允灏和昆山的宋成杰。

第1轮比赛,马在飞首先起飛。远处飘散的青烟正好反映出气流的变化情况,范围很大很强,因此他毫无悬念飞出满分。第2个起飞的王允灏赶上这个气流的“尾巴”,成绩4分40秒多,差点满分。最后起飞的宋成杰,其模型在强劲气流下也取得满分。这轮飞出满分的选手共12名,斯洛伐克3名选手全都飞满,团体成绩排在第1,中国队以73分的差距排在第2。

第2轮比赛迎来了气流的活跃期,全场连续出现几个气流团,移动速度都比较快。王允灏第一个起飞,成功飞满。原本我们想让宋成杰乘胜而上,后考虑把握性,又等了近半个小时。傍晚时,大范围的强气流很难有了。宋成杰的模型使用的是国产发动机,起飞高度和滑翔重量均不占优,因此选择了气流较好的时机起飞,最终也飞出满分。最后起飞的马在飞的模型跟踪气流盘旋到下风处,飞的距离较远。好在有教练李士其在旁指挥,模型渐渐顶着风返回,也得到满分。这轮中国队3人全部飞满,团体排名升至第1。斯洛伐克队则因一名选手只得237分,团体排名滑落到第2。保加利亚队以2 309分仍居第3。

两轮过后,前3支队伍分差仅有100多分,因此第3轮的团体金牌争夺更加激烈。太阳西斜、气温降低,上升气流已经很难捕捉。大家在等待中选择,在选择中努力把握机会。前两轮飞满的选手一个个败下阵来,包括斯洛伐克选手也没能把握住气流,只得到353分;保加利亚选手更是因“抢发”,而失去了争夺个人和团体冠军的机会。

而此时,胜利的天平终于向我们倾斜。观察了天空中飞行的几架模型后,王允灏果断起飞,利用气流飞出满分。美国和波兰选手紧随其后,也飞出满分。找准时机的马在飞接着起飞,得到328分。虽然大家把时间都留给了宋成杰,然而由于气流不好,他只飞了4分14秒,但模型成功落入圈内。最终,我队以3 509分获得团体冠军,斯洛伐克队和美国队分获第2、第3名。斯洛伐克选手以1 193分获得个人冠军、王允灏以1 187分屈居亚军、马在飞获第5、宋成杰获第8,而第6到第8名分差都仅有1分,足见竞争之激烈。

时隔4届世锦赛,中国队再次将S8D团体冠军收入囊中。经过几批运动员的共同努力,才终于将这块金牌赢了回来。这既得益于教练员们的精心指导、得益于赛前在河南的集训调教,也应归功于孩子们的刻苦训练,从他们黝黑的皮肤和“倒熊猫眼”就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

5. 综合团体首赢奖杯

自上届比赛起,许晓庭和我就开始谋划参加S1和S5B比赛。后经许晓庭、支正毅、孙大龙等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在本届世锦赛实现了这个愿望,S1A、S5B和S7项目我们分别获得团体第7、第9和第4名,为我国青年组在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历史上首次获得团体第3名做出了贡献。

收获体会

中国队在本届世锦赛青年组比赛中共获得3金3银2铜的佳绩,不仅重新夺回S8D团体冠军,而且实现了S6A零的突破。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与比赛现场把握住机会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广大基层教练员潜心钻研息息相关。早在2015年年底,在航管中心领导的指示下,我们青年组就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从运动员的选拔到模型火箭的制作,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队员们利用暑期全国赛进行了飞行交流,并在出国比赛前组织了集中训练,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比赛中,既有专业队教练在气流选择上的帮助,又有队友们在后场协助回收模型,全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确保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并为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赛中,我们还得到当地留学生的帮助,解决了与裁判的语言沟通问题,不仅顺利地进行了几次申诉,还加强了与裁判间的交流,增进了了解与沟通,更有利于比赛顺利进行。

纵观整场比赛,发动机依旧是个大问题。2006年之前,我队参加世锦赛一直使用一位捷克人的发动机。虽然这位捷克“老头”每次总不回邮件,还姗姗来迟,但都能在报到当天赶到赛场,且发动机性能非常稳定。但自2008年西班牙世锦赛开始,中国队发动机的问题开始显现:捷克“老头”不来了,其他国家的发动机性能也不清楚。上届S8EP比赛中,我们使用罗马尼亚人的发动机,因爆燃模型都被炸坏了。我们也曾尝试使用国产发动机,却无法从国内带到国外赛场。

为此,我们从赛前就多方准备,分别从东道主乌克兰、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预定发动机。虽然要多花钱,但能有多重保险。因此8月21日我们一到利沃夫,就开始联系他们,希望能早些拿到发动机,让运动员们测试训练。但直到22日下午5点,我们才拿到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发动机,全队立即开始测试飞行。测试后发现两个问题:一是乌克兰的发动机推力普遍不足;二是我们不习惯国外使用的电阻丝启动发动机的方式,点火困难。比赛中,我们使用的罗马尼亚发动机极易发生爆燃,S5B和S7上使用的型号最明显。S4A青年组使用的罗马尼亚发动机,9个起落发生了2次爆燃(和裁判沟通后,予以复飞)、1次反喷力量过小。而塞尔维亚的发动机,则直到22日夜里12点才送到。

因此,今后的比赛中,一定要尽早解决发动机的问题。如有可能,可利用比赛所在国的留学生,早些预定并拿到发动机,参赛选手也可在行程上早两三天到达赛场进行试飞。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大赛组委会的精心安排。从给各队配备精通乌克兰语和英语的志愿者、场地规划和硬件设施布置,到比赛日常安排与观众的组织等,各项工作都周密详尽。

开放简朴的开幕式令人印象深刻。8月23日晚,在利沃夫老城区的舍普琴科广场,随着各国运动队入场以及礼节性的國际航联官员介绍和讲话后,表演正式开始。20名当地小伙和姑娘首先在舞台下跳起了民族舞蹈,欢快而热烈;紧接着4位艺人手持小提琴、吉他、手摇风琴等登台演唱,许多市民则随性投入,和演员一起载歌载舞……之后,运动员们也随着乐曲舞动,使整个广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分不清谁是观众、谁是运动员。大家都很快乐,用鼓掌打拍子表达自己的心情。

赛场众多的观摩者则超乎预想。比赛期间,恰逢乌克兰国庆节和双休日,由于组委会特意安排了从市区往返赛场的班车,因此现场的观众非常多,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组委会还在现场组织当地的青少年参加航天模型的嘉年华活动。小朋友们在大人的帮助下参加模型知识问答、组装模型火箭并当场发射、参与四轴飞行器穿越飞行体验,使国际性的专业赛事和当地群众性的模型活动结合起来。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办赛时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气流世锦赛中国队
星问答
林丹世锦赛止步次轮
中国队开门红
一场比赛
比翼双飞
最多观众的世锦赛伦敦田径世锦赛10天卖票70.5万张
Air Amplifier气流倍增技术
惊魂未定
睡眠呼吸面罩
群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