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2017-05-06李雪涛

速读·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李雪涛

摘 要: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需要;课堂活动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融入学生生活。

1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護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认为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并要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2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件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3选取素材要来源于生活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让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景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4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教学《平安回家》时,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使学生很快明白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5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时,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作用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种粮。有了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脑海。

6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创新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叶澜教授强调“只有关注学生潜在性、才会去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课堂气氛,需要给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人生的直接生长提供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我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寓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