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土疙瘩“变型记”

2017-05-04

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凤翔泥塑新民

这个院子已经是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新民第四次动工了。

每次都是把赚的钱全部用到凤翔泥塑的传承和发展上面。胡新民为此坚持了41年。

胡新民19岁去美国,要把凤翔泥塑发扬光大的种子就已根植心间。

胡新民告诉《经济》记者:“去美国的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受欢迎的程度,从此也立下宏愿,要把凤翔泥塑作为一生的事业。”

1976-1989年,按照胡新民的说法,这段时间是凤翔泥塑发展的旺盛期,“那时候全村人都做泥塑。”

本应良性发展的态势在1988年底突然变了。首先是胡新民发往新加坡的7000件泥塑被告知“全部破碎”;再者是前来看凤翔泥塑的人认为“凤翔泥塑没有新意,十几年都如此”。

因此,凤翔泥塑的产量下降了。胡新民说,那时候村上的人,能转行去做农作物的都转行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坚持着。”

但这期间存在的问题是,胡新民没有钱。于是1989-1996年的这段时间,胡新民在外面打工挣钱,以此来支撑凤翔泥塑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脱离他的老本行,仍然做着泥塑,“为以后的崛起做准备。”

在7年的时间里,胡新民解决了凤翔泥塑的几大致命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如何才能让凤翔泥塑摔不烂”,胡新民告诉记者,他当时试了各种粘合剂,“要么会出现发潮的情况,要么还是会碎”。后来,胡新民与西安城乡管理处的人打交道时,偶然提到自己在琢磨怎么让凤翔泥塑更坚固的问题。有人告诉他,古人修城墙的技术或许可以解决。

胡新民立马回去实验,还真成功了。

渐渐地,凤翔泥塑的生意好起来了,可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产量跟不上。

胡新民先是研发做泥塑的模具,后来模具收缩时间长等因素还是制约着产量。胡新民决定用15分钟就能投入使用的石膏模具来代替原有的模具。“日产量提高了不止10倍。”

这才有了现在凤翔泥塑的地位,他的作品还登上了鸡年春晚。

现在胡新民不愁泥塑,愁的是人才不够。“同样是招人,大学生不愿意来,因为我这里是农村。”胡新民说。

为此,他也在做其他的尝试,比如建国家级的中国泥塑博物馆。

这一路走来,胡新民感触很深。他认为,只有让作品在市场上有价值,这才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以凤翔泥塑来说,其主要特点就是用色比较纯,“是正红就是正红,是绿色就是纯绿色,不掺任何其他的颜色。”

记者在胡新民的传习所看到,凤翔泥塑已经开始往实用方面发展,比如,挂在墙上的装饰。

一个泥土疙瘩发展到现在不容易,离不开胡新民的钻研探索和不放弃。他认为是老祖宗的文化让他有自信把凤翔泥塑做起来,这也是支撐他前进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凤翔泥塑新民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民间美术——泥塑
凤翔探索“提醒制”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Birkhoff symmetry and Lagrange symmetry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