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2017-04-29赵绪民

商情 2017年9期
关键词:真理实践

赵绪民

(空军工程大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科学实验、艺术创造、军事战争、教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这在理论上是沒有问题,但实际中队认识真理性的检验不能笼统地归之于实践,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取得和检验往往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比如逻辑标准、美的标准等。这些标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实际上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与实践标准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关键词】实践 真理 实践标准具体化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推而广之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是源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实践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的社会活动(注意区别改造和认识是不同的)。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活动,并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人类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人类的全部活动无非是两类,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对于改造世界来说,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毋容置疑。那么,实践对于认识世界的作用呢?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现代社会实践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和源泉、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动力,特别是成为检验人类认识世界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结论是: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目前,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在国外,基本有四种观点或态度:一是否定;二是肯定;三是怀疑,四是主张多重检验标准。这个我们姑且不谈。就国内而言,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已经成为共识,尤其是在经历了1978年人民日报社论发起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以及随后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教训,使人们普遍看到了正确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但这并不能因此说我们在实践标准上没有问题。事实上同样存在问题,这就是没有将实践标准具体化,或者说是在实践标准的具体化上认识不足,探索不够,执行不力。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两种重要方法

在实践标准认识上,我们很好地解决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实践到作为认识检验标准的实践一般,我们充分认识并很好地坚持了实践是标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从抽象到具体的执行上,没有很好地解决实践标准的具体化问题。由于实践标准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所以,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实践的内容、形式、特点又各有不同,因而人们的认识也会千差万别,即使在一定时期对某个事物的认识被当时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的变化,新的实践证明以前的“正确认识”已经过时,比如作为封建社会生产力代表的牛拉犁却成为新时代落后生产力的标志。这说明,任何时候,作为认识检验标准的实践,一定要与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因而实践的标准也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现实的、丰富的,生动的,绝不能把实践标准固定化、抽象化,要坚持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那么,什么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在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也是绝对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相对的。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所以,在实践标准的认识和执行问题上,既要坚持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决定性,在思想和理论上承认实践对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决定意义。又要在实践和生活中贯彻实践标准的针对性和具体性,把实践标准同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将实践标准具体化,现实化。变为具体可直接比对与参照的定量标准,才能促进实践标准得到落实与执行。否则,只承认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不能把实践标准具体化、量化,则实践标准就被僵化、抽象化,无法执行,无法落实。实践标准也只能沦为空谈。如果只重视实践标准具体化,只从每一次具体实践出发去检验认识,忽视甚至否定实践标准对认识的一般决定意义,则会从根本上排斥或否定实践标准,使认识的真理性丧失标准。这二者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但目前是我们在实践标准的具体化上做得不够,急需改进。

实践标准具体化的内容就是要把实践标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绝对性的前提下,把实践标准引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同各领域,各行业最核心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有血有肉、有定性有定量的具体标准。实际上,实践标准既复杂,又简单,复杂是对真理标准的认识和选择上;简单是实践标准地位确定后,检验的阶段直接性,也就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种环境下某项实践活动结果检验的直接性上。即比对实践结果,认识的正确与否立现。比如,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成绩标准,检验农民的生产生活就是收成,检验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是效益等等,在这方面,邓小平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阐明了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存在与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基本思想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第四,生产力标准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被作为评判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尺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建国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而且将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内容加以丰富和扩展,提出了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1978年9月,邓小平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的谈话中指出:“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二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同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谈到:“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这里,邓小平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明确和拓展了生产力标准的内容,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对改革开放和人们的思想认识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实践标准的具体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说实践标准具体化“必要”,就是只有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使实践标准和实际相结合,使实践标准更加丰满、现实、鲜活、生动和有效。如果不使实践标准具体化,只会使实践标准陷于抽象,陷于僵化、脱离实际,陷于教条,失去根基和价值。实践标准就只能流于形式,限于空谈,难于发挥作用。说实践标准具体化“可能”,是指实践标准具体化具有切实的实现途径和实际经验,其途径就是通过把实践标准引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与各领域、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总结提高,转化为各领域、各行业可以执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领域标准”、“行业标准”、甚至是“职业标准”。实践标准才能得到真正落實,实践标准的真正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本质上是属于生产力标准,来源于实践标准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引入和拓展,由此给我们以启示,真正坚持实践标准,就要把实践标准具体化,就是要把实践标准引入各个领域,具体化为各行业、各领域、各种工作的具体判断标准。如此,才能真正将实践标准加以执行,加以落实。比如,衡量农业要以粮食产量为标准;衡量军队要以战斗力为标准,衡量文艺工作要以人民欢迎为标准,如此类推,把实践标准引入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后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具体标准”,唯其如此,才能使实践标准真正落地,发挥作用。当然,这也会同时带来其他问题,比如,如何看待实践标准和实践标准具体化后形成的“具体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二者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还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标准是各种具体标准的抽象概括和理论指导,具体标准是实践标准落实的具体形式和表现,二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否定,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证明,在生产力标准出现以前,我们在社会发展领域执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模糊的、空泛的、抽象的和单调的。生产力标准的提出,使得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真理性认识更加丰富、充实和丰满。恰恰是解决了实践标准的坚持和实践标准具体化的问题,在实践中也被良好的效果所佐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刘玉殿.实践标准具体化浅论[J].理论导刊,1999(4):30-31.

[2]赵成文.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J].甘肃社会科学,1999(2):67-68.

[3]顾玉兰.试论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J].贺州学院学报,1999(4).

[4]孙伟正,夏从亚.浅谈实践标准的具体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1).

[5]边吉.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6]庞元正.改革开放的认识论: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J].长江论坛,200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

[8]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真理实践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两校方略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