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2017-04-28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7年12期
关键词:额济纳阿拉善宣传报道

2000年大学毕业后,赵晓丹怀揣着激情与梦想进入阿拉善日报社,成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挚爱的新闻事业,17年间,他奔走在阿拉善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发展。

好新闻是用脚板走出来的。每每走进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也是赵晓丹参加工作以来为之追求的目标。

为能深入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及技改成效,赵晓丹随煤矿工人一同下到井下200米,体验矿井内的工作和生活;夜里凌晨2点,跟随采蘑菇大军来到贺兰山深处,以暗访的形式,真实反映了居民捡拾蘑菇过程中产生的破坏生态和火灾隐患问题,最终推动相关部门出台“禁采令”;参与策划了“天南地北阿拉善人”系列报道,酷暑时节驱车到北京、上海等地,通过对央视著名主持人鲁健、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彩霞等人的采访,向外界展现了阿拉善人勤劳善良、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近年来,赵晓丹把突出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反映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展成效,深入宣传阿拉善盟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作为宣传报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在“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喜迎党的十九大等大型宣传报道中积极参与,采写刊发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稿件,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共鸣。

一路走来,赵晓丹一直在深深思考:新闻工作者要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境界去履职尽责,才能义无反顾,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2014年1月25日,距离马年春节不到一周的时间,赵晓丹和同事赴额济纳旗采访苏和老人。寒冬里的额济纳黑城子,呼啸的北风打在脸上生疼,正在生火做饭的苏和和老伴儿热情地把他们迎进了一间四处走风的破土房,几件简陋的家具,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位曾经的正厅级干部坚守在这里植树12年。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面色黝黑的老人,赵晓丹肃然起敬。

苏和是土生土长的土尔扈特汉子,额济纳河养育了他,也赋予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由于黑河上游的过度开发,导致额济纳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曾经水草丰美的家乡成了沙尘暴肆虐的沙漠戈壁。作为从额济纳基层走出的领导干部,许多年来,苏和始终感到有一种责任,甚至是一种愧疚。2003年,苏和不顾年事已高,来到了风沙侵袭的黑城。期间的艰难困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和他一起来种树的民工被困难吓退了,到这里来绿化的日本人也打了退堂鼓……但苏和和老伴儿留了下来,用顽强的身躯,撑起了一片绿荫。

从苏和老人的身上,赵晓丹明白了什么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开始重新思索什么是责任、使命和担当……

选择当记者,也就选择了一种责任。不管脚下的路有多远,赵晓丹依旧随时准备出发。

猜你喜欢

额济纳阿拉善宣传报道
评《额济纳土尔扈特三位民歌手》
额济纳
金色的额济纳
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2020内蒙古合唱大赛暨阿拉善展演活动综述
阿拉善博物馆改陈的艺术创新与思考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内画鼻烟壶考据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中心自觉 百姓自觉 县域自觉——金报集团以“三自觉”做好新闻宣传报道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