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企国际化征途

2017-04-28王亚亚

中国外汇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监管企业

文/本刊记者 王亚亚

中企国际化征途

文/本刊记者 王亚亚

在中企频频举旗出海之际,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征途上受挫。这其中有中国企业海外中标项目或搁置或被当地政府取消的情况,也有中企海外项目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

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转型叠加,使得不少企业将目光投向境外,通过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国际竞争力。全球化、国际化成为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战略。相较平稳有序推进的内向国际化而言,从2014年开始持续升温的外向国际化成为当前的市场热点。2016年全球多地企业都在寻求与内生增长具有互补性的收购交易,以求获得新的区域、产品和专有技术,提高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也通过绿地投资或跨境并购嫁接海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

然而,在中企频频举旗出海之际,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征途上受挫。这其中有中国企业海外中标项目或搁置或被当地政府取消的情况,也有中企海外项目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中国企业海外运营或受阻或失败的案例提醒我们,中企国际化的征途并不平坦。

冰与火之歌

2016年是载入全球并购史册的一年。摩根大通并购团队发布的《2017年全球并购前景展望》调查报告(下称“《展望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并购市场总金额达到3.9万亿美元,与历史第三最佳年份相当。《展望报告》指出,尽管2016年全球跨境并购成绩喜人,但随着这一年监管环境的变化,全球撤销的交易量也达到8420亿美元的高位,共计769宗交易,是2008年以来撤销交易量最高的年份。在全部撤销交易中,北美目标公司占到65%,原因是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的关注以及美国财政部在2016年4月就税收倒置问题做出的裁决。此外,反垄断立法也导致美国和欧洲地区撤销了一些交易。

根据商务部2017年1月对外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实现投资累计达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摩根大通的《展望报告》也显示,2016年,中国对美国以及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并购交易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471%和252%。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仅次于美国。然而在中资企业国际化大步迈进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中资企业国际化之路充满挑战。

梳理近几年的中国企业海外项目,折戟事件绝非个案:中缅密松大坝工程和中缅合资的莱比塘铜矿项目被叫停,中缅皎漂——昆明铁路工程计划被取消;墨西哥政府无限期搁置高铁招标计划,并勒令中资坎昆龙城项目停工;美国外资委员会的国家安全审查导致华为、清华紫光等多家中国企业投资美国受阻,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单方宣布终止中美合建高铁;德国经济部撤回了中资企业福建宏芯基金对其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收购许可,并叫停中国三安光电对德国照明巨头欧司朗灯泡部门的收购……。这表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需要披荆斩棘。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监管审批的不确定性、非经济干预、多方合作收购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投资在短期或在某国较集中地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互相竞价所导致并购中的“中国溢价”,这给中资企业带来“内伤”。

此外,中资企业实际海外运营效益有待提升。相比美国和日本,中国海外投资效益比较差。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业绩并不乐观:13%的企业盈利可观,39%的企业基本盈利,24%的企业基本持平,而其余企业则处于亏损状态。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以及环球企业银行中国区主管、董事总经理吴佳青女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当前中资企业在外向型国际化扩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注重质而非量,不应盲目进行海外扩张并购,而是应该在价格合适的基础上,寻找最能提高自身市场及行业竞争力的标的,这是国际化战略成功的起点。

其二,在国际化过程中,要强化对海外尽职调查的重视程度。尽职调查对项目成功与否十分关键。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存在不同的文化、法律规则,需要及早引入在当地或者行业内具有极强实力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进行尽调,包括与当地政府、社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沟通等,都非常重要。应避免因尽调或沟通不足导致的无谓损失甚至整个项目的失败。

其三,中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或者海外并购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跨国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并购为例,如何在并购初期设计一个一体化的融资、交割以及包括现金管理等在内的后期整合方案非常重要,这是整个国际化战略有效实施的保障。一个优秀的一体化方案需要将融资成本、外汇风险、市场和行业风险以及并购后的财务管理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等都考虑在内。目前,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很多企业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在加速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司库管理系统方面。

回归理性之路

2016年,全球并购市场总金额达到3.9万亿美元,与历史第三最佳年份相当。

2016年全球撤销的交易量也达到8420亿美元的高位,共计769宗交易,是2008年以来撤销交易量最高的年份。

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实现投资累计达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尽管可以利用并购机会,快速嫁接技术、品牌、市场等资源,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但决不可因此而热衷炒作、盲目跟风。面对中企的国际化冲动,岁末年初之际,各主要监管机构不断呼吁中资企业要理性看待国际化、全球化。

2016年12月6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央行、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就在当前对外投资形势下中国相关部门将加强对外投资监管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将密切关注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投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还进一步明确表示,不鼓励中国企业在诸如房地产、酒店、电影院线,娱乐和体育俱乐部等相关行业进行海外投资。相关监管部门也表示了对中国买方可能受累于杠杆率过高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回报率较低的担忧,并不认可中国企业在外向国际化中追求大于自身规模的“蛇吞象”投资项目。

2017年1月7日,为进一步规范中资企业国际化的主力——大型央企与国资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34号,下称“34号令”)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35号,下称“35号令”)。34号令、35号令在保持监管理念、监管方式与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更加强调战略规划引领、坚持聚焦主业,更加强调境外风险防控、保障境外资产安全。35号令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境外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将设定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的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项目。其中,列入禁止类的境外投资项目一律不得投资;列入特别监管类的境外投资项目,需报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35号令还要求,各中央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发布的负面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更为严格、具体的境外投资项目的负面清单。目前,国资委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负面清单。

与此同时,商务部也正在对《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修改。商务部合作司司长周柳军表示,商务部对于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备案和核准需要填报的申请文件,从原来要求的五份增加至九份,以进一步加强对对外投资真实性的审核,并通过加强对国际化扩张企业的真实性审核支持真正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他还表示,为进一步推进中长期制度建设,将推动出台《境外投资条例》和相关的配套政策,构筑促进、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加强风险防控的政策保障;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

2017年1月26日,外汇局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汇发〔2017〕3号,下称《通知》)。《通知》第八条明确提出,要加强境外直接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要求境内机构办理境外直接投资登记和资金汇出手续时,除应按规定提交相关审核材料外,还应向银行说明投资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使用计划)情况,提供董事会决议(或合伙人决议)、合同或其他真实性证明材料;银行须按照展业原则加强真实性、合规性审核。

从源头项目备案到后期资金到位,监管机构全面强化了对中资企业国际化风险防范的监管力度,而其目的则是使“走出去”“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得以健康推进。

摩根大通北亚区并购部主管、董事总经理连涟表示,尽管现在政府强化了海外投资的风险监管力度,但有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话和交易仍在进行。摩根大通参与的交易大都属于战略性交易,涉及买方的核心业务,买方企业也有信心获得相关监管批准以及完成交易融资,虽然个别项目的审批流程可能需更长时间。她还指出,受当前环境的影响,有些海外出售方对于中国买方能否完成交易以及融资的确定性会更加谨慎,对交易确定性的条件有更高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会表现在要求更多的合同终止费上。

不过,2017年开年之际,央行重磅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进一步将企业全口径融资额度由原先净资产的一倍扩大到净资产的两倍,或许会使国内买方企业因增加了海外债务融资能力而受益。从源头项目备案到后期资金到位,监管机构全面强化了对中资企业国际化风险防范的监管力度,而其目的则是使“走出去”“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得以健康推进。

后市展望

当前,无论是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还是外汇局都一再表示,支持中国企业实体“走出去”,支持企业核心主业与具有战略价值的国际化举措,未来中资企业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不会逆转。但是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做好审慎决策、精准投资、理性投资。

从企业内部管理因素上看,目前在跨境并购市场,中资企业大多是新面孔,缺少跨国运营的管理机制与人才储备,存在战略不清晰,对并购流程不了解,不理解海外常用的估值方式,在收购意向探讨阶段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决策人员在项目执行和谈判关键节点上不能做出快速反应;在签署并购协议时没有获得融资承诺函等问题。另外跨境投融资能力也对企业国际化运营提出了挑战。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化使用,国际化运营的企业需要在资金管理能力上再上新台阶,包括搭建完整的资金管理架构,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机制等。对此,大多数中资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管理机制建设上难以做到如此成熟。

在《展望报告》中摩根大通预期,由于企业面临全球GDP增长渐趋平缓的压力,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弥补内生增长的后劲不足,因此2017年的全球并购交易量将会继续维持现有的水平。因此,企业国际化、全球化仍是未来的重要趋势。而对中资企业而言,在顺应潮流“走出去”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被热情冲昏头脑,而是要谨慎决策、稳健运营、精准出手。唯如此方能持久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化监管企业
聚焦港口国际化
企业
企业
企业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