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时间”地图的城市公园步行路径研究
——以南昌八一公园为例

2017-04-27刘宇轩万柳郑玮锋

防护林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步行公园

刘宇轩,万柳,郑玮锋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空间—时间”地图的城市公园步行路径研究
——以南昌八一公园为例

刘宇轩,万柳,郑玮锋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面对局部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城市人群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公园在应对这一系列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了空间—时间地图法,以步行路径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发现优势和问题,总结公园建设成功的因素,为以后的公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以后的步行交通路径环境研究提供方法。

城市公园;路径;感知;空间地图;时间地图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免给城市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展示城市文化底蕴,促进人际情感交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防灾避难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它是城市中人们亲近自然的主要途径。更是人们休闲、娱乐、休憩、交往的主要场所。正因为城市公园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公园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也更多样化。但步行路径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忽视。现有的研究更注重点和面的研究,而没有看到线的重要性。本文将从步行路径的视角角度出发,对步行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影响人们步行选择的环境因素,为空间—时间地图法的应用提供参考。

1 空间—时间地图法

1.1 实际距离和感知距离

凯文·林奇将距离分为了客观的自然距离和主观的感觉距离,当实际距离一定时,步行路径的环境将会对感觉距离产生影响,品质、单调,且毫无防护的一段小道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但是当这段路程能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例如稍有曲折的步行节奏,空间更紧凑的周边环境,那感觉距离就会变得很短。[2]有趣的步行路线往往可以吸引更多样化的人群,这样的路线也是更有活力的线性空间,而令人索然无味的路径则少有人问津。

1.2 地图表达

为了直观地表达实际距离和感知距离的路径长度效果,本文将把带有主观性的感知距离数量化,并与客观性的实际距离制作成对比距离地图,即空间—时间地图法。实际距离地图是按照点与点之间的真实距离绘制的空间地图,感知距离地图是将主观的感受量化为时间单位,按照点与点之间的时间长度绘制的时间地图。该方法可以应用在大范围的省市地图之中,也可以应用在小范围的街道网格之中,如图1所示,左图为江西省各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地图,右图为各城市之间来往铁路交通所用时间地图,从时间地图可以看出铁路交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这就是空间—时间地图法的应用。

图1 江西省空间地图-时间地图

2 研究简介

2.1 样本公园简介

八一公园位于城区中心区域,被东湖环绕其中,公园占地面积为26.2 hm2,东湖面积约13 hm2,公园紧邻民德路、中山路、苏圃路,民德路、苏圃路是南昌东湖区的主要生活性街道,中山路则是集购物、饮食、休闲娱乐的商业性街道,三条街道人流量大,整个区域充满活力,公园地处闹市区,环境优美、活动设施齐全、交通方便也使得公园每天能吸引大批游客,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去处。八一公园历史悠久,“豫章十景”中的“东湖月夜”及“苏圃春晓”、名迹百花洲都在其中,人文底蕴深厚,是南昌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南昌的标志性公园。

2.2 空间—时间地图的调查与绘制

2.2.1 调查方法 为了反映八一公园的一般使用情况,调查工作于2016年10月10日至2016年10月31日进行,选取晴朗无风,适宜外出的时间,从8:00到20:00,工作日和休息日相结合,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将会平均覆盖调查所选时间,具有高度的平均性和随机性。

从游客的视角出发,选择公园内最主要的9条游览道路,在道路的起点和道路的下一个交叉口(即道路的终点处)这两个节点处分别布置两位调研者,在起点处的调研者负责发放问卷并记录被调查游客拿到问卷并开始步行活动的时间,在终点处的调研者负责收取问卷并记录回收问卷的时间。

2.2.2 数据统计与地图绘制 这一阶段的调研共发放问卷531份,回收有效问卷为524份,平均每条道路回收有效问卷58份。因为被调查对象在游览路径中可能存在停留活动,在排除有停留活动的问卷之后,最终可用于统计数据的问卷数量为344份,平均每条道路可用于统计数据的问卷数量为38份。

表1 路径A

为了方便地图绘制,我们将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并制成表格,以路径A为例(表1)。

由各条路径感知时间与实际所用时间的比值,我们可以在八一公园空间地图的基础上,进行比例缩放,得到所需要的时间地图,如图2。

图2 八一公园空间—时间地图

2.2.3 空间—时间地图分析 在空间地图和时间地图的对比当中可以发现,路径A(0.888)、C(0.763)、D(0.843)三个园内道路感知距离相比于实际距离有一定程度的缩短,而B(1.183)、E(1.313)在时间地图中有一定程度的增长。通过调研过程中的观察,选择A、C、D作为游览路径的游客数量比选择B、E路径的更多。在四条滨水路径中,F(0.784)、G(0.864)、H(0.743)三条路径的平均值相较于上述非滨水园区路径更低,一方面是因为人所具有的亲水性,另一方面是滨水路径的视野更开阔,景观效果也更好,而I(1.214)路径则在时间地图中有明显的延长,虽然I路径也有较好的观景效果,但存在路线笔直单调的问题。

在上述空间—时间地图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让人愉悦、感知距离较短的步行路径,也可以初步找出趣味性相对较低,让人感觉步行时间漫长的存在问题的路径,为了对园区主要路径有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我们需要在空间—时间地图的对比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路径环境与人的关系,对步行路径上的各个要素,结合步行者对路径的主观评价,了解物质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步将以调查问卷为主,采用李克特量表为基本方式得到步行者对步行路径的满意度评价。在调研期间,笔者也将采用参与性观察的方法,将自己看作是公园使用者的其中一部分,参与到大众的步行活动之中并进行观察,包括自己的视听感受、心理感受,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2.3 路径满意度评价

在调查问卷中,评价因子的选择有许多原则,例如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在国内对城市公园环境评价因子的选定方法也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本文将以现有环境评价因子选定研究为基础,[3.4]并结合八一公园自身的特点和步行道路自身的特性,对路径环境的评价因子进行选定。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平均每条路径回收问卷43份,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将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城市公园满意度评价

3 影响路径感知距离的因素

空间—时间地图法充分地发挥了其在数据统计与表现方面的优势,枯燥无味和受人欢迎的路径跃然纸上,使之后的调查分析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总结影响感知路径距离的积极因素,在城市公园建设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增加路径活力

以满意度调查所得结果为基础,结合对空间—时间地图的分析可以发现,6条感知距离缩短的路径(A、C、D、F、G、H)在人群活动的数量和丰富性上都比另外3条感知距离增长的路径(B、E、I)的更多,且更多样化。同样,在设施满意度的评分上,前者也比后者的分值更高。

人的数量、活动持续的时间都是维持路径活力最重要的因素,而影响活力的客观因素则是路径的物质环境。在实际观察中也可以感知,6条感知距离缩短的路径表现得更加有活力,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使整个空间变得活泼有趣,更具吸引力;而在另外3条感知距离增长的路径中,B、E显得相对冷清,大部分都是坐憩、读书等没有互动的活动方式,而I路径则基本是穿行活动,活动类型的单调使整条路径显得枯燥无味。正如杨·盖尔所说,“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有机会耳闻目睹众生相,结识各种各样的人,是步行过程中最吸引人的特点,人们对路径本身形形色色的人的活动有更大的兴趣。[2]公园中平凡的日常景象,如健身的老年人,带孩子的父母,制作糖画的手工师傅,写生的艺术工作者等大大小小的活动,人们都会对其充满兴趣,这些活动的发生使得人们有机会参与其中,体验人间百态,这也是步行过程中最诱人之处。

所以,多样化的活动也是让感知路径变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活力的步行空间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并使人产生兴趣的因素,而单调、无活力的步行空间只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使人感觉路径长度大大加长。合适的物质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并以活动吸引活动,以活动增添乐趣。

3.2 应用园林构景手法

在滨水路径G、H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虽然G、H的物质环境没有较大的区别,满意度评价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H路径的感知距离却明显比G路径短很多。

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发现,H路径与其他路径最大的不同在于园林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园林构景手法的运用(如图3)。H路径虽然笔直地通往湖中岛,却巧妙地运用了障景的手法,通过对植物、围墙、大门以及门洞入口处的山石处理,达到半隐的效果,营造出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这恰巧对应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究的“景愈藏,意境越深;景愈露,意境越小”[5],障景所达到的虚与实、藏与露、透与闭的效果也迎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所讲究的含蓄、朦胧、模糊,虚、空、静、深。[6]

正是因为这种构景手法让游客所产生了期待感、好奇感、新鲜感等一系列心理感情的变化,使得感知路径的长度大大缩短,避免了笔直的路径可能产生的枯燥无味感。除了所提及的障景之外,其他常见的园林构景手法,添景,框景,漏景,借景等也可以达到相似的效果,应用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之中,这也是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借鉴与继承。

图3 障景手法的应用

3.3 保留城市公园文脉

就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面来看,文脉是关于人与景观的关系,公园景观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7]文脉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公园的灵魂,所以我们在城市公园设计中更应该注重文脉的传承,将原有的特色和记忆保留下来,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能产生共鸣,也使游人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根。

图4 单调的滨水驳岸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到,F、G、H路径的在文化历史感的分值上较其他路径的更高,这是因为F、G、H三条路径都紧邻着百花洲(图4),百花洲是东湖三座小道的合称,它包含九曲桥、百花桥、苏翁堤、“水木清华”馆、苏圃等历史名迹,这也是游人最乐意停留的节点。百花洲作为八一公园的历史与过去,它的独特性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它不作为一个场地的起点和终点,而被作为一种场地的发展过程,整个公园的设计和建设都是以百花洲作为基本的空间骨架进行建设,在这些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种树修堤,筑亭建桥。

3.4 满足亲水性需求

在滨水路径的满意度评价中,可以看到游人对水面的整体感觉和湖质的清澈度等都有较好的评价,但是对于驳岸的亲水性的满意度却普遍偏低(图4)。亲水行为按人们与水的密切程度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亲水行为只要求感知到水即可,这是滨水环境建构最基本的要求。深层次的亲水性则通过触水、戏水、游水,或者泛舟于水中等行为以触觉、体觉充分感受水的特性。[8]在实际观察中可以看到在滨水路径上的处理都是单调的垂直堤岸,路径上游人的活动大部分是坐在路径边缘的座椅和坐在堤岸上的坐憩行为,因为垂直堤岸所产生的高差,游人无法更进一步的接触水,也就无法产生与水相关的更丰富的活动,游人的亲水方式仅仅只能通过视觉感知水,达到最简单的浅层次亲水行为。

人具有亲水性。[9]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洲,是人们接近自然的主要途径,而城市中的水环境在融入了人们的活动时,才会成为一个具有活力的场所,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保障游人安全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接触水、感受水的机会,使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从而创造人与水良好接触的滨水界面,达到增加亲水性,引导深层次亲水行为的目的。满足人们亲水性的方式的营造手段也有很多,如亲水踏步、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等。

4 结语

实际距离和感知距离虽然被很多学者提及,但只是停留在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评价的研究之上。在调查过程中,客观条件下测量得到的距离(例如以1 km、时间和货币成本为度量单位的)与被个体感知到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空间—时间地图的引入可以使调查者更直观的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改进建设。空间—时间地图这个课题也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关注,它影响着人们的路径选择行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它的利用也不仅仅停留在城市公园的路径研究,它还可以应用在城市街道建设,风景区规划,交通(高速公路、火车等)路径的环境研究之上,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症下药”,建造更舒适的步行和交通环境。

[1] 孙岩.哈尔滨市开放式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李艳.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公园满意度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4] 于彩娜.基于使用状况评价(POE)的城市公园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5] 封云.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2

[6] 刘永德,三村翰弘.建筑外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5-26

[7] 承钧,张丹.城市公园设计中文脉的体现[J].中国园林,2010(10):48-50

[8] 陈旭彤.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堤岸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9] 闫晓云,段广德,金娟,等.人的亲水性分析及其与水景设计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1(4):112-115

1005-5215(2017)04-0077-05

2017-02-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8042);福建省中青年教师产学研资助项目(JA1347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JA13124)

刘宇轩(1993-),男,江西南昌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郑玮锋(1986-),男,福建漳平人,硕士,副教授,现从事园林建筑景观学研究.

G246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4.027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步行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在公园里玩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从步行到奔跑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