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石、石艺、石道之百辨

2017-04-27张鸿明林英男

中华奇石 2017年2期
关键词:自性何谓赏石

张鸿明 林英男

赏石者若缺乏历史文化感,总容易用制式的标准或眼光在表象上争议或挑其毛病。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文化的肤浅,艺术与文化涵养的不足。进入不了石头与“石性”本身的情境及深度精神境界。

雅石家族里的精英,每一块精品石,本身就是一部地质史的千古传奇。

赏石是艺术涵养与人文精神的训练,高等的甚至要了解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西方当代艺术理论、雕塑精神等文化哲学,能对古今艺术品审美、鉴赏、训练……等等。达到深刻体悟赏石的历史审美、人文审美、艺术审美、精神审美、自然与道的审美等等。

何谓石之艺?何谓石之道?

是肉眼的看?还是精神层面的涵養与心灵的冥契与领悟?

何谓艺?何谓道?

艺在何处?道在何方?

石之美,在于它“自在自如”的显现,人虽为审美的一方,但不能有太多虚妄与攀缘;人虽为万物之灵长,但与自然大道相比,是那么的渺小和可怜。赏石要有随顺万物的心态,不能有太多主观的一己管见,障蔽自然。就像天真浪漫的孩童和耄耋老人看到的石上之美可能是最纯粹的,因为他的第一念(初心)就是如此。

赏石要有大心胸和平和的心态,对一块石头要有包容和全面的考量,尊重他作为审美主题的地位。一块石头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和赏石者的激情状态、眼界阅历、心境涵养的层次,功利心态是有直接关系的。最终要看对方内心的感受,不必强求一致与对立。

高手的赏石通常是默契于心,默然无言的。

把石头归还给自心,把石头归还给石头。

——张鸿明

张兄所言甚是。

若将石提升到了道的境界,人就会越显无知,极其渺小。

学海无涯,自然之前,人类所知极其有限。发想也是因为如此?!能将赏石世界推进到另一个更广的境界。

赏者,如阅无字天书般,博览而学之不尽(探索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就不会赏个几年过去,常感索然无味,在与石共存的过程中毫无所获,人生哲理的启迪,实在可惜了点。

上智者言道:万物皆是道,处处是道者,平常心是道。佛陀将贪嗔痴与菩萨心视为同等。两者皆为,何其难得之修境。若想赏石也如此,通达自然,则开启智光。

从通俗欣赏石头来说,眼到则通心,心到才有可能直上通往自性。

若无先从眼观(表象观),何来渐次精进、升华、通达自性的门户(与人类文化艺术通达融为一体,接轨、通识地来解读石头这本无字天书)。

佛说不可言佛,道说不可言道,石说不可言石!

石者不可论之,极其有道理。但是,上智者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凡俗之人(包括我在内)能心会、体悟者,个中少耶,难矣。

所以一般如我者,就难免会有论石的活动发生。从论求知道,论石过程要做到无争之争、毫无争议,难矣!

因为论者必须要先懂其论点,才能提出论点,并且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才能产生真正的良性讨论,包容不同的论说,从中学习各自所长,摒除劣处,产生一个新的平衡论点。

毕竟人与海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能学海容纳百川干河者,少数。

其实,在普世观来说,论石观点有争议,才真正符合现实世界的人性,也才是赏石之道必经的真修行吧(不同即是修行)。

赏石,无疑是一种视觉的艺术。皆是通过眼睛观察来开启心灵(等同雕塑与绘画的艺术),与音乐及他类艺术知感接收略有不同,但仍有互通之径,如万法殊途同归之理,同妙。

石艺,石道及其背后的蕴涵为何?

如何能从石头之中观到自性,而有所体悟于自然,再从自然寻索到那个原本的自我,谈及文化或天人合一,道还是艺,则因个人的即时环境而有所异变,所领略的深广自然也有所不同。

然艺术两字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词汇,所有艺术活动皆是以人的审美眼界为根本、为轴心。然而,在外星人、昆虫、植物的眼中,何又谓艺术?何谓美?在不同的物种之中,所谓艺术,所产生的知感定义,自然会有所不同。

最后,张兄好文分享,弟获益匪浅,亦有感而发,赘言冗长,乱无章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有不妥,未达善理之处,请多多海涵。

——林英男

猜你喜欢

自性何谓赏石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如何读《坛经》
What is VR 何谓VR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何谓景泰蓝?
赏石拍卖新观察
何谓企业家精神?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