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

2017-04-27张沥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作家笔者文本

张沥文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在振兴民族、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的、独有的作用。

关键词:与作家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担起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笔者就近几年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谈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与作家对话——思想情感的基石

笔者在讲解每一篇课文时,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环节——走近作者。这个“近”不是浅层地停留在对作者字、号、身份、作品的把握上,而是更进一步的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因为这些作家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是一部活的教材,他们传递给学生的是无声的语言。而老师作为指导者,则更多的是收集有关作者人品方面的材料。将这些材料整理后讲给学生听。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的人;范仲淹“划粥断齑”是刻苦读书,发愤图强的典范;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粮”是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守气节。;季羡林“替新生看包”是诚实守信的美德。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作家有二百多位。二百多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深入学生心中,让爱传播。让这些名人名家们的人格魅力纯正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带着敬仰之情走进他们的文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与文本对话——思想情感的共鸣

“文以载道”,《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中的“道”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爱心的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文,多侧重于名家名篇,而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笔者在教学中总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咬文嚼字,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及我对母亲的尊敬之情。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一系列描写,将母亲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品读、鉴赏,一步步走人母亲的内心世界。母亲给孩子要回小人书的坚定,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疼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感受到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的高贵和坚强。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自己的尊严,有尊严的人生虽贫而乐。

品读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为家庭的操劳。品读母亲为孩子买书的豪不犹豫,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就这样,在教学当中,以文育人,给人希望,给人智慧,给人快乐,给人自信,给人能量。学生的思想在真善美中得到洗涤,而文字深处所折射出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也会逐渐升到学生灵魂深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与自己对话——思想情感的升华

《语文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每上到课文精彩处,笔者都会让学生有感而发,或说或写一段话。如在上完《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后,让学生以“田立业,我为你点赞”为题写一段话。

“你在生命的尽头,心中依然只有别人。你用颤抖的双手撑起了他;你用微抖的肩头扛起了他;你用湿漉的脑袋顶起了他。最终,你没了力气,像一片落叶漂走,无声无息……你也许认为这是责任,但在我们心中你如同一支画笔,细腻而丰富的绘出一个美丽纯洁的世界!你用生命诠释了人因奉献而伟大,我为你点赞!”(成晓慧)

“你,一个平凡的秘书长,却做出了一个不平凡的壮举,当你发现圩堤上还有人时,你不顾自己的安危,冲向圩堤,这体现了你的为民着想。在洪水面前,你毫无畏惧,在朋友与自己之间,你果断的选择了朋友,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肩膀,用自己的脑袋,将朋友送到了安全的地方,而你却被无情的急流卷走了,田立业,你真是党的好儿女。”(吕津津)

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想都透着睿智与智慧,令人感动。这说明学生已通过解读文本,被文中的人、事、物深深感染吸引。他们的情感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得到共鸣升华。在学生的心中已扎下真善美的根。相信这些都会感动着他们,并影响其一生。他们也将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德,人之本也;学,工之利也。自强而后德,君子之大宗也”。习总书记说:“從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回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这也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作家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家谈写作
老师,别走……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和我的“作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