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2017-04-27张凤娟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

张凤娟

摘 要: 随着就业理念和就业模式的不断更新,在“新常态”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创业已经成为多样的就业选择,创业教育的重要程度也更加凸显,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各种误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共同探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识;创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016-04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位理念,并明确要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竭尽全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是促进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途径,也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主要是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品德熏陶、方法引导、能力锻炼、实践指导和守法教育,使其能够掌握从事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备必需的能力素质及心理品质。这是一个涉及多重内容的系统教育工程,而我国高等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的时间短,积累的经验少,加之我国的特有国情,无法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类误区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消除这些误区的对策,力求构建优质教育机制,形成良好育人氛围,使创业教育能够有的放矢,发挥好实质性的教育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各类误区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创办企业

很多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授创办企业,对毕业后不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将“创业”与“创办企业”等同起来,造成对创业教育价值认知上的片面化错误理解。“创业教育”一词属于舶来品,是由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这个词组更为贴切的直译应该是“企业家精神”。由此可见,我们要赋予创业教育一个广义的范畴,其功能是培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能力和品质,而不仅仅是去实现“创办企业”这个单一的工具价值。

大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优于其他社会群体,因为其创新创业的理念完全不拘泥于传统行业领域,内容上更多的是强调拓展新领域和新市场,强调领先的技术和理念,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规划。那么,在创业教育中注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能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创业指导机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教学,创业教育只是一个成效和特色工程,不能作为学校的重点。一旦形成这样的思想,很多部门就会持着与己无关的态度来对待创业教育工作,将所有的责任归结给高校创业指导机构。然而,以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均可得出高校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元主体联动协同的工程,高校、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等具有各自的职责。同时,高校内部的组织、宣传、学工、团委、教务和科技等部门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需要相互配合、协同联动,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1]。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的就业举措,更加突显出协同创新、共同育人这种高校教育主导模式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只注重理论讲授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各大院校普遍存在不成体系的现象,除了在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等课程中有所涉及,更多的是依托创业培训组织实施。创业培训主要是进行“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 Business,简称SYB)的培训,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和完成创业计划书三部分,虽然这些课程引导学员系统完成创业要经历各个环节和步骤,却无法摆脱“纸上谈兵”的诟病。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创业教育绝对不能单以理论知识的优劣论成败,其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实践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教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因为理论教育是基础知识的铺垫,但是想仅凭一张嘴和一本书来解决创业教育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载体,增加实习、实训和实践等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现在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相对于不成体系的理论教学来说,实践平台就更加不尽如人意,不但无法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连理论教学也回到了传统课程的教育模式上去了。这种做法既违背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初衷,又给大学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当然,有的高校也设立了类似大学生创业中心或孵化基地这样的平台,可很多只是作为学校创业工作的形象工程对外展示,或仅仅供极少数人使用,使其同创业教育一样,造成了使用上的误区。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就是全面普及

创业教育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大学生的传统理论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教育组织者和一线培训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创业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目前,创业教育模式基本上立足于全面普及,这种普及势必要让绝大多数人听得懂,造成了广而浅的局面,完全忽略了个性的问题。忽略了个性的存在,创业教育就会失去针对性,那又走上了传统理论课程的老路,完全失去了创业教育本身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上达到了全覆盖,但对于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并不突出。许多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工作说起来讲出去都是相当重视,而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或者面对细节性的问题上却又缺乏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对创业教育课程有所涉猎,但有的安排的课时很有限,有的仅局限于选修课,甚至有些学校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上略有提及。我们绝对不能否认,普及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绝对正确的,只不过一味的强调普及而忽视个性指导和培养,势必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这种大而浅的创业教育会让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感到过于浅显简单,非但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占用了他们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对创业教育完全失去兴趣,导致学习过程如走马观花,最终结果似水中捞月。因此,在整个创业培训系统工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对大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尊重其个性差异,并能根据这种差异,因材施教,量才而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个性存在的潜力,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二、消除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误区的对策

(一)要工具價值,更要精神价值

目前,我们所定义的大学生创业和20世纪80 年代所谓的“下海经商”有着本质的区别,时代背景不同,其客观的理念自然不同,过去的创业,简言之就是当老板办企业,而现在讲的是凭借其理念、学识和智慧去把握可以持续发展的空间,开创可以发挥所长的事业,那么创业教育,培养的正是这种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创业型人才,而不仅仅只是创办企业的老板。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紧抓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一契机,深入研究各种创业政策,其中包括优惠政策,注重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这种引导和培养决不能以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或者刚毕业就去创业为基点,重点是让大学生改变传统创业理念、形成创业意识和掌握创业方法,在时机成熟时有意识有能力进行创新和创业或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这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精神价值。

创业教育要为大学生构建一种创业精神和意识,让大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能够顺势而动,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将潜在的能力通过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充分发挥出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创新型创业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要承办主体,更要联动机制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模型,在九个与创业相关的架构(政府政策、教育与训练、财务支持、文化与社会规范、研究与发展的移转、政府计划、商业与专业的基础建设、实体的基础建设、内部市场的公开)中,政府政策、教育与训练、财务支持是其中的关键因素[2]。这说明创业教育是一个自上而下、纵横交错的系统工程,决不能由高校独立承担,更不能将教育主体定义为高校创业指导机构。

这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源、营造氛围;需要高校研究措施、配套师资、组织培训;需要企业设立项目、构建平台、提供支援,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创业培训联动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模式。

高校创业指导机构在这个模式中,绝对不能作为教育的主体,却必须承担起承办主体的责任。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意识培养外,还要上传下达,融会贯通,既要做好创业教育的统筹,又要成为整个系统工程的纽带,有效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要理论基础,更要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的重点既然让大学生改变传统创业理念、形成创业意识和掌握创业方法,可以在时机成熟时有意识有能力进行创新和创业或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那就必须以知识和专业的学习作为有效的支撑。高校在教学上应系统地在各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传授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结合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活动为辅的教学形式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我们强调创业培训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是要彻底的放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反,不但要重视理论学习,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突出个性化引导,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层次分明、多位一体的创业知识体系。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创业实践教学也是创业培训中重要的一环。高校应在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模块的研究和运用,例如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以及创业经营模拟等项目,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建构能力,规划运筹能力、时机把握能力和风险预估能力。

创业教育的目标虽然不再是单纯的创办自己的企业,但不管是创新创业还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都不能忽视创业教育中平台实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在1945年提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要实践,就需要平台,高校除了组织内部的创业项目,加强校企合作运营,还要积极对外沟通,与各种科技园和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协会和各类企业广泛联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完善整个创业教育网络,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这个系统工程的平衡发展。

(四)要全面普及,更要因人施教

高校的创业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完整人格培养,在全面普及创业教育的同时,更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针对性教育,做好各类学生的引导,做好个别学生的培养。

因人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差别化创业教育。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针对性的教育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分阶段开展创业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接受能力强,阶段分化明显。根据这些特点,创业教育对处于学业初期的大学生,应该以创业意识培养为主;对处于学业中期的大学生,应该以创业知识学习为主;对处于学业末期的大学生,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这种阶段的划分不能设有明显的时限,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意识评估。二是分方向开展创业教育。一般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创业理念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共性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区分这种差别,增设专题课程,使创业教育能更加贴近商机,使学生更有机会创业成功。三是分人群开展创业教育。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思维观念的差异,创业教育应摆脱年级和班期的禁锢,按创业教育的理念划分人群,对不同的人群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做到因人施教,消除广而浅的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

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无论是企业还是团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怀着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不断探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推动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逐步完善,走向成熟,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桂华,陈桂香. 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的误区及消解路径[J].教育探索,2015(7):84-87.

[2]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8.

[3]陈 雪,黄鲁玙.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防范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97-99.

Abstract: As employment idea and mode continuously updates,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one of the various employment choic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normal” social economics,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owever,misunderstandings still exist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becaus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Our governments,colleges,enterprises and community agenci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renew the concepts so as to work together to explore effective mode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misunderstanding;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大学生微商创业与创业意识培养
岗位创业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
创业意识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初探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问题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