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教与《格萨尔王传》中的宗教意识

2017-04-26马义明温斌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

马义明+温斌

摘 要:在古代,藏族地区实行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广大人民饱受欺凌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这使得广大藏族人民无比痛恨奴隶制,无比痛恨压迫者,他们对现状极端不满,渴望出现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解放者”领导他们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可以借助神佛的力量来实现,来源于被压迫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者就是这些胸怀反抗精神的每一个普通藏族人民,他们才是这部史诗能够在藏地生根发芽,流传千年并传播于世界的最大助推力量。宗教意识对于格萨尔王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意识正是存在于每一个人民心中那不屈的斗志以及远大且朴素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格萨尔王传;本教;宗教意识

作者简介:马义明(1991.9-),男,辽宁沈阳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温斌(1966.1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汉族,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2

作为一部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发源于西藏本土的英雄史诗,宗教意识是《格萨尔王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地区宗教信仰不止一个,都或多或少的在《格萨尔王传》中有所体现。在这其中,本教作为一种在西藏地区影响巨大的宗教,给《格萨尔王传》的作者们提供了许多养分。本教和藏传佛教都是西藏地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与初期,本教地位崇高,有着为数众多的信仰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十一世纪,地位已在佛教之下。虽然依旧在民众中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它更多表现为一种文化认识沉淀于藏民心中。

本教,是西藏地区的原始宗教,曾写为“苯教”,后由国际雍仲本教联合会的名词工作会议规定统一写为“本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又俗称黑教。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苯教是流行于西藏的巫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苯教是幸饶弥沃如来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其历史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历史上因修行苯教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共有二十四位,而其他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则更是不计其数。在古藏文的记载中,“本”为“颂咒”“咏赞”之义,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信仰被称之为“原始本教”;另有由辛绕弥沃佛所创立的“雍仲本教”。本教不仅仅涉及到宗教,还涵盖了民风民俗、天文、历算、藏医、哲学、因明学(逻辑)、辩论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是西藏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佛教传入西藏的初期,本教为了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佛教极为排斥。与佛教相比,作为原始宗教的本教教义不如佛教系统,因而本教主要依靠强大的群众基础佛教展开斗争,这次斗争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在赤松德赞时期,佛本二教的矛盾激化,双方的斗争空前激烈。在著名的佛本辩论中,印度高僧寂护领衔的佛教阵营大获全胜,本教惨败,本教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西藏王统记》记载:“苯教盛于聂赤赞普,衰于至共赞普。又盛于布德贡杰,衰于赤松德贊。”但是,本教毕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数量庞大的信众,再加上统治者也没有对本教实施赶尽杀绝的政策,因而本教声势虽然有所下滑,但在民众中仍旧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斗争过程中,佛本双方的势力地位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佛教逐渐占据上风,但佛、本双方也不是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在斗争同时两教教义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而与本教长期斗争之后的藏传佛教也与原本的佛教有着诸多的差异,这是必然的结果,斗争与融合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就是完全依托于西藏本土而发展壮大的本教在经历与藏传佛教的斗争之后,也与原本的本教有诸多不同。

在藏民的文化心理中,本教相当于不可缺少的底色,其他宗教就是在本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他色调。《格萨尔王传》作为西藏本土文学的结晶,在书中有着本教的宗教意识体现。但格萨尔王不只是本教的英雄,他是全体藏民的英雄,因而《格萨尔王传》对流传于西藏地区的各个宗教都有宗教意识上的体现。可以说,史诗中的英雄格萨尔王就是藏族宗教精神的化身。

格萨尔王在作品中以天界中白梵天王的三王子、中界念神的后裔、下界顶宝龙的外孙的身份出现,他的血统之所以如此特别与本教的宇宙观密切相关。本教把世界分为上界(天空)、中界(地上)、下界(地下)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天神、念神、龙神的居住地。这三种神灵以各自独有的方式主宰自然界,其中天神主宰幸福,念神主宰福泽,龙神主宰财富。格萨尔王身为当仁不让的人主,集天神、念神、龙神的血统于一身,这种特殊的血统使格萨尔王深受麾下将士的拥戴,格萨尔王也不负众望,率领岭部将士四处征讨,使得佛法得到广泛传播,建立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幸福国度。

作为原始宗教,本教以自然崇拜为主,天地、山林和水泽中的神鬼精灵是他们主要尊奉的神灵,在本教教义中,世界万物由这些神鬼精灵主宰。祭祀、煨桑、跳神、占卜、祈禳等是本教主要的宗教仪式,其中煨桑这一仪式常在在劫掠或攻击敌人时举行。在《格萨尔王传·取雪山水晶国》中,格萨尔王率麾下众将士奋勇拼杀,大破敌军,甚至攻占了昂青冬宗宫,在胜利之后,众将士“燃起一堆堆柏枝”,“柏枝的团团浓烟袅袅上升,迷漫在王宫周围,表示着人们对天神的皈依和虔诚。”举行煨桑仪式。而不单单是煨桑,格萨尔王在生活中经常举行包括煨桑在内的诸多宗教仪式,这些都是格萨尔王身上本教宗教意识的具体体现。

从《格萨尔王传》的民众基础来看,宗教意识是塑造这一人物必备要素。格萨尔王是一个横跨各个时代、活跃于不同空间的神话人物,代表着藏民族的整体民族个性与民族理想。在古代,西藏地区在地理上与外界相对隔绝,生存环境恶劣,历史文化和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对于宗教而言,这是十分难得的理想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不管是本教还是佛教,他们的广泛传播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广大藏族人民一直将宗教信仰视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藏民对神灵的恭敬与服从是坚定且真挚的,这已经扎根于每一个藏民心中。格萨尔王作为藏民族的传奇人物,自然也无法超脱其外。

在古代,藏族地区实行以压迫底层民众为目的的奴隶制度,广大人民饱受欺凌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这使得广大藏族人民无比痛恨奴隶制,无比痛恨压迫者,他们对现状极端不满,渴望出现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解放者”领导他们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与安宁。但在现实中,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此广大藏族人民将自己的满腔怒火诉诸于神话,塑造属于自己的英雄人物。他们视英雄人物为自己的代言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可以借助神佛的力量来实现,来源于被压迫人民内心深处的呐喊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可以这样说,《格萨尔王传》的创作者就是这些胸怀反抗精神的每一个普通藏族人民,他们才是这部史诗能够在藏地生根发芽,流传千年并传播于世界的最大助推力量。宗教意识对于格萨尔王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意识正是存在于每一个藏民心中那不屈的斗志以及远大且朴素的人生理想。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为一部流传极广的藏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宗教意识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格萨尔王传》产生的年代正是本教与佛教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因此不管是本教还是佛教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种宗教意识的体现正是文学对生活的复刻。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格萨尔王传》必然有不符合时代精神之处,但瑕不掩瑜,《格萨尔王传》仍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其中宗教意识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失为拓展文学研究深度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周望潮《<格萨尔王传>研究中的宗教问题》[N].西藏研究.1989年.

[2]李冀诚《<格萨尔王传>与宗教》[N].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

[3]杨恩洪《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年.

[4]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