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艺界“清流”凭什么火了

2017-04-26

廉政瞭望 2017年4期
关键词:分家清流情怀

在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的当口,再花哨新奇的综艺手段都让观众审美疲劳。此时,文化类综艺节目犹如一股清流,涌现在人们视野中。看《见字如面》,了解不少信件和其背后的故事;而《中国诗词大会》又激活些许心底的老诗句。随之而来的《朗读者》,更是吸引人们享受阅读,并唤起心中关于情怀的共鸣。

适应“文化饥渴”

娱乐时代,简单有趣的东西往往容易被大家接受,新媒体形式对“高冷”文学的“解冻”和“加热”,契合了大众口味,也适应大众对文化的饥渴需求。当下人们对传统、对文化好像有一种眷念和依恋,“清流”似的综艺节目带着人们解读经典,这比起啃大部头书籍可要轻松些。

以《见字如面》为例,“拆信”环节由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等嘉宾作为专业顾问,现场解读书信背景。比如《分家》,专家介绍明末清初女诗人顾若璞丧夫、成为家中顶梁柱的历史背景,消除知识盲点的同时,又给予“分家”强烈的现代语境。

同时,它还清除了语言障碍。《分家》原文是文言文,嘉宾读的是处理过的白话文,但字幕一边显示的是文言文。节目的口语化呈现,观众更容易接受。

其次是传播方式的“加热”。节目邀请名人、演员读信,加重了看点。从青春偶像林更新到老戏骨张国立,他们用声音表演不同身份,带观众走进不同的故事。归亚蕾在《分家》中现“声”扮演的女诗人顾若璞,在气质和阅历上都十分贴切。

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重新发现某种“旧”魅力。正如“拆信人”许子东教授所说,同步翻译虽是化古为今,但有时白话文翻译不能确切尽意,不如保留文言文,保留古文的精华。好比《分家》中一句“离则思合,合则思离,离中之合,合中之离”,一语道出笔者劝儿子分家的缘由。

搭建人人可参与的平台

并非每个人都是诗词专家,人们看节目也并非必须带着增强诗词修养的目的。除了同样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吸睛,诗词大会提供的,还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平台。

参赛的“百人团”年龄、身份各不相同。比赛的诗词也是针对大众,从学生时代学过的古诗词入手,满足最低的文化诉求。像在“飞花令”中,单字主题的文斗,在“海上明月共潮生”、“人闲桂花落”的你来我往中散发着文飞墨舞的古典魅力,也刺激观众跟进参与,回忆搜索起诗句。

这种流行的竞赛方式既传承了文化基因,也契合人心对诗意的追求,借此从节目中走出了“武亦姝”这一类热爱诗词的选手。线下,“飞花令”也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还被引进全国中小学。

武亦姝在采访中说,“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还能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蒙曼老师也评价诗词大会,“这是打情怀牌,而不是知识牌。我不考你难题,我帮你回忆五岁、十岁时曾背过的那些诗,有过的那些感触。其实回忆的,除了诗词,还有童年、少年、青年,这种混杂的感情。”

情感与情怀的碰撞

相比之下,褪去比赛模式的《朗读者》,更加深了交流的分量。节目布景是一座很高的书柜,可移动的门背后是主持人和读书人谈话的小房间。这是个很人性化的小细节,交流的私密感油然而生。

比起《见字如面》消费的名人效应,《朗读者》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到位,将表演效果最终回归到对文学的接受上去。它弱化了人的社会身份,强化大众共有的情感体验。不管是名人,或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们侃侃而谈的内容都具备情感的质量。

在首场以“遇见”为主题的朗读中,93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大师谈到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故地重游所做的诗作“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他声音哽咽,孩子一样地哭了。

大师或许令人觉得可敬可爱,而平凡百姓也不乏温情。周小林与妻子四十年热情不减的爱情故事,一句回应表白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让《朱生豪情書》栩栩如生。

老舍在《宗月大师》中,写到宗月大师对他幼年读书的资助,改变老舍成为一代文人的故事,恰好与荣大夫对濮存昕的知遇之恩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本是一种形式,正是抽离出“同工”,让朗读者将它表现出来,才变平面为立体,变远在天边为身临其境,让阅读有了情感支撑,唤醒文字的意义,并且广而告之,感染大众。

这是一种积极的方式,以往的观众是“被接受”知识的群体,而《朗读者》运用了一种平等的模式,增加了每个人的参与感,拉近了人们与“阳春白雪”的距离。

以快形式重塑慢生活

朗读,本意在交流。董卿自己也表示:“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朗读者读给想要传达的人,观众又在朗读中消费这种感情。

《朗读者》“有”声细流,以情怀引导思考,用快形式重塑慢生活。

“我一定要停下来,哪怕这个停止显得有点像急刹车,刹得人咣当一下,自己的脑门都磕个包出来,但也必须要停下来。”在主持人界“急刹车”的董卿以《朗读者》的新身份诠释了她的态度,借助经典审视自己,审视周边。

如今,这个“审视”已不仅仅局限于荧屏上的《朗读者》,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各地线下的“朗读亭”延长了“朗读”的声音。

据报道,节目播出后的第四天,移动到浙江大学站的朗读亭外排起了长队伍,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已有80多位朗读者走进朗读亭。而原定晚上十点结束的录制,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人。

占地约2.5平方米的朗读亭,外形雅致古朴,内部有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对着麦克风朗读准备好的内容即可。亭子外面有制作人员遥控“雾化”设备,将这方小小天地与世隔绝。

这样“审视人生”的人文意图,不仅延续了诗词大会的知识趣味性,更是将旧的“慢表达”嫁接到现代传媒的快速传播中,一同唤醒人们心中美好的抒情信仰。

猜你喜欢

分家清流情怀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如何构建「一体化」教学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不分家
在古代,分家的后果很严重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长河上游清流梦
名字分家了
国民党军在红军长征后对清流的“清剿”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