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7-04-26林靓李峰

老区建设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村服务

林靓+李峰

[提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地方农业院校的支持。从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产业多元化、明确发展方向等。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林 靓(1993—),女,江西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李 峰(通讯作者)(1971—),男,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江西南昌 330000)

一、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地方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科技人才与信息流通的集散地,背负着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其发展与地方的支持息息相关,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奠定地方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

(一)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从人才保障角度来说的。现如今,国家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党的十八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各级党组织的重大使命,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这就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地方农业院校肩负着地方人才培养的使命,人才培养又是地方农业院校的生命线。我国已经慢慢地形成以高等农业教育为主线、以农业职业教育为分枝的农业教育体系,统筹教育和农业协调发展,同时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优势和行业发展的针对性、特殊性等优势。

从科技角度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农业的发展要以科技为基础。而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有着较先进的科研设施,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相对齐全的技术测试和开发平台。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以农业科技研究和基地推广为基础,并且用自己研发出来的科研技术来扶持地方农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例如:广西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出桂蔬一号黑皮冬瓜,这种冬瓜具有商品率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优点;南京农业大学研发出了耐贮藏水稻新品种W017,他由日本引进的低水溶性蛋白水稻种质LGC-1对我国的幼稚水稻进行改良,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病情;沈阳农业大学提出了圈舍饲养绒山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饲料与营养;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临床兽医学的几位资深教授发明公开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外溶血毒素ApxI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检验速度慢、灵敏度低、操作复杂等问题等等。地方农业院校利用知识渊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来承担大批国家及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保障了农民农作物产量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和战略方针,党和领导对此相当重视。党的十八大着重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我国有13多亿人口,将近60%的人口是农民,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能够使人民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国家上下各部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让新农村建设稳步进行。特别是人才资源这一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向社会不断输入高质量的人才,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的新型农民,对于农作物产量增收、转变农村经济型态、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二、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要从政府、地方院校、农村这三个方面来说,他们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发展的不到位。

第一,地方政府对服务新农村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支持力度不够。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要严格按照政府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来进行。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得不够,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进行服务时无章可循,不仅使地方农业院校对社会服务的热情下降,而且阻碍了地方农业院校服务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扶持不仅仅只有重视,与此同时加大了扶持力度,在資金和土地上做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对于如何使发展起来的农业院校的人力、技术、智力资源充分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认识还较为欠缺,被动的依托部属高校和专门性研究机构从而使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建设活动的展开。

第二,地方农业院校自觉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不够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业院校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用武之地。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三农”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对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和社会服务认识得不够,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已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高校表现出计划不够全面,缺乏长远规划和打算,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只期待服务于农村建设时能从政府和企业中获取经费投入。农业院校也只愿意与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企业合作,并且喜欢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企业能在短时间获取盈利,农业院校教师与学生能够较快得到回报。地方农业院校在通过以服务求支持和发展,依靠地方农业院校的地缘、人缘以及职能等优势,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三,从农业院校教师层面上来看,基于制度与利益的驱使,对服务型农村建设的热情程度不高。教师只看重基础性研究,只因为职称的评比,而对于应用性研究并不感兴趣。最后,地方农业院校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情况了解甚少,从而导致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缺乏必要的思路和头绪。由于没有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对农村地区展开深入的调研工作,而导致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阻碍了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的分析。

第四,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主观意识偏离,服务渠道不通畅。在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农村只注重高校的社会服务能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对高校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不给予积极的配合,这就取决于对高校认识的不够充分。农村社会和乡镇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态度不端正,抱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希望以较少的时间、金钱换取较大的回报,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地区与地方农业高校只有谈合作,而成功例子较少。这不仅不能给地方经济提供帮助,而且还给地方添加经济方面的负担,这使地方和高校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反作用。

第五,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途径还不顺畅,中间环节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政府没有搭好桥、专家没有戏唱、农民没法观看的现象,导致高校的科学技术人才与基层农民之间不能很好的对接,也可能出现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技术没有办法进入到每一个家庭,合作的内容没有落到实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高速道路不通畅。农民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服务什么”、“为什么服务”以及“怎么样的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这种理念在农民心中的内化程度会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实践效果。

三、小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当中,地方农业院校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导性。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改革与创新、产业多元化,要做好自身定位,确定发展方向。现如今,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经济发展这方面还做的差强人意,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地方农业院校的重要时代课题是增强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自身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參考文献]

[1]樊帆.农业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及出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徐元俊.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3]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2).

[4]黄晓明.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于龙广]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村服务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新农村 新一辈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