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藏族女性头饰文化

2017-04-26党子草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头饰甘南文化内涵

党子草

摘 要:甘南境内由于气候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头饰的形制亦不完全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了这里藏族女性的头饰精美而艳丽多彩的造型特点。

关键词:甘南; 藏族;女性;头饰;文化内涵

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头饰作为服饰中一个重要的外部形象,是人类自身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头饰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崇尚、经济模式、个性特征、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外在集合体,头饰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经济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等主观因素的约束。

一、农区女性头饰

农区女性的头饰由大、小头饰两部分构成:(1)小头饰这是按照姑娘们的身材制成的头饰的一部分。其长度约为一般成年人的四卡大小(展开手指, 从拇指到中指间为一卡),宽约半卡,顶端为弧形,底部直切。用薄厚适中的白毡子为底,其正面用较之底子更大的红颜色的布或者深红色的布粘起来,再用针线将宽出的红布边压到背面缝紧,正面边上靠里一点用金、银丝线织成的长方形面料压边。弧形顶端在姑娘们的脖颈背后第一个脊椎间直接与九股扁圆形发辫相连。小头饰上的唬拍要串上玉石、珊瑚作顶饰,琥珀的大小和多少取决于小头饰的长短,小头饰直接连着大头饰。(2)大头饰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其长度并不固定,而是以顶戴者的身高为准。上中下整体宽窄一致,用来包裹毡底的布料也仅仅是红颜色。周边除了带有虹纹的锦缎, 或者五彩丝线绣出虹纹以外, 并无金、银丝线的凸纹等精细的工艺。上端也只有一个银制莲花碗,往下就全排上带有圆环的56 枚7 钱值的银元,或3 钱值的银元。为了把头发的续绳和小头饰与大头饰连上,用1 根铁丝把带有圆环的十几枚银元一字排开,中间与小头饰连接, 两边与左右续绳连接。由于年迈,老妇人们的发辫装梳与顶戴头饰,会显得更加庄重和简单。如果确实因年老而不能顶戴头饰,也不能让头发蓬乱,至少辫几根粗一点的发辫,再把它们辫成3 股,体现出藏家老妇人的精神面貌。

二、牧区女性头饰

牧区女性头饰没有婚否标记,不管老少都辫成若干细辫子,然后将若干细辫子分为两根,并配以大红大绿的头绳,将头饰尽其串在两根发辫上,从后背拖齐裙边,若盘在头顶,盛似一顶珠光宝气的桂冠。牧区女性都有一个自己平常顶戴的一般头饰和一个特别装饰的特殊头饰。平常顶戴的一般头饰显得比较简便、适宜,上面的装饰品也不会太贵重; 特殊头饰则做工精巧,上面的装饰品也是極尽贵重,比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海螺、金、银等等。一般的妇女只是在节庆的日子或者聚会的日子顶戴特殊头饰,平常不戴。在喜庆的节日或者聚会的日子里,年轻的姑娘们才有机会展示各自的丰采,比较谁的头饰最好看、谁家最富有、谁长得最美,等等。老妇人们的发辫与头饰与农区相似,由于年迈会显得更加庄重和简单,不会让头发蓬乱,至少辫几根粗一点的发辫,虽然也有一些老妇人会剃光头发,但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不具有代表性。

三、半农半牧区女性头饰

这一带女性头饰均以辫发为主,在此基础上才佩戴头饰或其他装饰品。发辫在藏族女性头饰中较为广泛,在甘南藏区女性几乎都辫发,女性从幼童到婚龄,梳发要经过几个阶段。1 岁到6 岁之间的女孩,起码要梳几条发辫。也可以把梳理好的几条发辫再辫成三股发辫, 末尾续辫白羊毛或者彩带、续绸等末端再以玛瑙、九眼珠、海贝等装点。7、8 岁以上到巧岁以下的女孩,根据头,发疏密程度,将后脑勺靠后一点的头发辫成辫子,再将左右边的头发辫成较细的辫子,然后可以象征性地顶戴较小的头饰。15 到1 6 岁之间的少女,虽然还不能算是成人,但也开始接近成人。她们的发辫与儿童时代的区别很大,都要顶戴“ 托勒”。与真实头饰特别相像。但是,与真实头饰相比较,它的长短、宽窄以及价值、亮丽程度都不及后者,而且顶戴“ 托勒” 的续发要求全部必须是白颜色的,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位姑娘已经15、16 岁了,姑娘到了17 岁,就要选择良晨吉日顶戴真正的头饰, 叫做“ 上头”。这跟孩童时代的发辫装梳与头饰顶戴是根本不一样的,显得非常重要。姑娘在内的年轻女子们的辫发之日,要专门聘请一两位熟练掌握辫发技巧的妇女和几位助手为姑娘辫发。编辫子有讲究,特别在逢年过节时,妇女们早早起来做好编辫子的准备,编头饰前,先用清水洗头发,洗好后用熬好的胡麻汤和鸡蛋清搅和在一起来梳头发,梳出来的头发又亮又定型,起到去头皮屑、止头痒、护发的作用,达到补充发质养分、滋润保湿的效果,使头发更加柔软滋润, 这也是当地妇女青睐的传统的“护发素”。

四、农林区女性头饰

农林区女子发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改变,即从童年到少女期合梳一条辫子, 上面带各种头饰,包括贝壳、珊瑚、铜圆等,辫梢亦系有羊毛细线,充分体现了少女的特征。十七八岁的未婚女子梳两条辫子,辫子中掺入黑毛或棉线与头发混编使辫子加粗加长,头包黑布帕,一条辫子在帕外缠绕,一条坠后,上面镶衔着红线及直径5 厘米左右的大铜圆各一个,表示已成年,可以嫁人,也可以参加一些活动。已婚30 岁左右的妇女要改梳三条辫子,其中一条辫子自缠黑帕,两条坠身后,尾端缀一银制小圆盘,银盘上镶珊瑚,辫梢上还系一缕约30 厘米长的红、绿、黄等色丝线,辫子以粗长为佳。这一带藏族妇女的传统头饰不仅有本民族的共性特征,而且具有地方特色,都缠头帕,一般顺额头绉缠,有将巾子两端都缠进头顶,也有将一端垂于耳旁或拖于脑后,还有将头帕顺叠成宽6厘米的条,逐层缠绕,最后像一磨盘,一般都是头包黑布帕,用黑布2 尺顺叠成四方形盖在头上,用辫子在帕外缠绕一圈。另外还有头顶瓦片状的首帕方块,用自织花丝线带勒于头顶。头戴夹层“直筒高帽”帽边依次缀以红、黄、绿诸色布条,布条围一圈至衔接处向上伸延到顶端。

甘南藏区气候环境的差异很大,气候环境对头饰的基本形制、材料、色彩都有重要影响,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藏区女性就要穿戴不同的头饰以适应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女性头饰的地域差异。总体来说,严寒干燥的地区头饰厚重、种类单一,而温暖湿润地区的头饰则轻薄、结构复杂、层次丰富。千百年来藏民族依凭生态环境而选择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甘南藏区也无一例外。生产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头饰特征差异是明显的,牧区女性“辫发毡裘”,农林区女性喜盘发,这是长期适应生产劳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在牧区,冠帽成为主要头饰,为方便随牧迁徙,头饰注重简便实用,结实保暖。这些特点与流动的游牧方式是相适应的。农区生活稳定,物产相对丰富,人们有条件、有时间制作和美化服饰,所以农区头饰材质和款式多样,随季节变换,重刺绣、挑花,缘边装饰复杂,这种穿戴除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外,也与农区劳作特点、物产情况以及当地女孩教育传统密切相关。因此,生产、生活方式也应成为区分甘南藏区女性头饰的重要参照坐标。

甘南藏区女性顶戴头饰的习俗在过去是非常兴盛的, 是一种全民行为。各种头饰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特点,进而也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现在女性头饰却遭遇冷落,几乎没有人经常顶戴头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头饰做工繁杂,戴在头上份量也较重。尤其是顶戴这种传统的头饰与现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不相符合, 所以头饰才会如此冷落下去, 不再兴盛。鉴于此,保护性传承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1]管彦波.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的社会功能[J].民族研究.1995.6.

[2]管彦波.中国少数民族头饰艺术美[J].民族艺术研究.1997.6.

[3]汤夺先.论藏族人生仪礼中的头饰.[J]中国藏学.2002.4 (60).

[4]汤夺先.永久.青海安多藏族的头饰及其功能[J]西藏研究.2005.1.

[5]王媛.卓尼县觉乃藏女性服饰研究.2013.

[6]李玉琴.藏族服饰的区域特征探析[J]. 云南社会科学. 2009(06).

[7]高慧芳.白龙江流域藏族妇女传统服饰类型及审美特征[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猜你喜欢

头饰甘南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炫彩头饰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西班牙流行止痛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