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生推免政策对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及建议

2017-04-25高杨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优化研究

高杨

摘 要: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保研)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本科学生勤奋学习、推选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的研究生推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行为选择,存在正面及负面的影响,所以在高校推免政策下,应优化学生的行为选择,使大学生理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保研制度 行为选择 研究 优化

当前,硕士生推免(保研)制度正在对高校本科生的行为选择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保研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学生在保研制度下做出的不同选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探讨保研政策对学生产生何种导向作用及如何优化这种选择成了高校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生推免制度现状

研究生推免(保研)是深化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及激励广大本科生改变学习态度和方式,提升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自1985年教育部推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以来,2003年教育部进一步提高了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推免比例及对高校接收本校推免名额的限制[1],表明了教育部对推进我国高校研究生推免制度改革,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学历、高素质和强能力人才的决心和努力,对完善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和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保研新政策,保研不再区别学硕和专硕,不再设置留校的名额限制,在确定录取前,高校不得与学生签订任何录取协议。该政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硕士的保研比例,同时会在推免考核中模糊学硕和专硕的区别,进一步淡化学硕和专硕地位差等的观念。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阐释

(一)保研种类

保研,是指学生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从高校目前发展的状况看,保研的种类主要包括直保、科研保、优干保、支教保和外推,下面以中央财经大学的保研政策(2012)举例说明:

1.直保。共性的条件是符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习努力、诚实守信等条件。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综合测评分数较高,两者综合能够占班级的前五分之一,则可以获得推荐资格;若学生技能竞赛或课题研究能力突出,在省部级课题或比赛中得奖则也有机会获得推荐资格;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获得市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的可以优先推荐。

2.科研保。顾名思义,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此项名额,共性的条件是成绩与综测占班级前二分之一,英语六级要求在460分以上或其他小语种四级分数在460分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荣誉或在学校核心期刊发布论文的学生有资格推荐。所有获奖需提供证书或其他相关证明,学校规定时间前下发的证书或奖项才具有有效资格。

3.优干保,即优秀学生干部保留兩年学籍保研。要求学生热爱学校工作,自愿保留学籍留在学校工作两年后读研,服从学校安排的工作岗位,成绩良好,诚实守信,团结他人。优干保对学生的政治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为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才有资格申请,而且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年。拥有市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校级“十佳学生干部”荣誉的同学会优先推荐。

4.支教保。支教保是保研的一个重要途径。支教保是学生在毕业后根据学校安排赴指定的贫困或急需教师地区支教,之后回校继续进读研究生,支教保对学生的个人品德素质要求较为严格,学生在校期间的志愿活动时间要满足学校规定的志愿小时数,而且学校一般按照“先优干后支教”的顺序确定保研人选。

5.外推,即向外校推荐优秀毕业生。学校的外推名额较少,对学生学习成绩要求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应表现良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违纪及不诚信记录。专硕保在成绩方面比学硕保要求稍微宽松一些。

(二)激励与激励机制

激励,指的是指导人的动作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在动机的引导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激励是使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这样一个过程。需求会引发动机,这是生物学的知识,同时是人类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动机会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通过行为实现人们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缓解了人们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和压迫感,在这种情况下,新的需求又会产生,进一步开始刺激动机的出现,从而又会引导出现新的行为,即使这种新的行为是重复的。这说明了激励其实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2]。

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又是一种关系,它指的是在组织系统中,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与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结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激励机制与激励客体的行为往往是相对应的,激励要持续地发挥作用就需要形成一定的机制[3]。

三、保研政策对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学生目标选择的影响。就直保而言,大多数学生符合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主要遴选的指标是根据成绩、奖项、特长、荣誉等,学生如果选择保研的道路,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拥有被推荐的条件:一是在大学期间勤奋学习,使成绩能够达到其要求的指标,这需要学生有相当强的意志力,克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问题,朝着成绩足够优秀的目标前进;二是积极参与校级、市级、国家级的课题及学术竞赛,努力锻炼科研能力,在大三结束之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且学生本人成绩要在中等水平以上;三是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尝试特长保研,在成绩足够优秀的前提下,取得市级或国家级奖项。科研保要求学生在科研方面有极强的能力,优干保则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生干部履历及政治面貌,支教保对学生在本校的志愿小时数有硬性要求,外推则主要强调学生的个人成绩。在选择不同的保研途径时,学生已经确定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选择以成绩保研(如外推)的学生会在学习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将保研所要求的成绩列为自己在本科期间的奋斗目标;选择科研保的学生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论文比赛和大型课题中花费更多的精力,可能把做好科研并获得相应奖项作为自己短期的奋斗目标;选择优干保和支教保的同学则会在各自的学生干部、入党和志愿活动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要保研的学生在选择不同的渠道之后便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同的目标会影响他们接下来的大学生活,甚至将来人生的发展。

2.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学校的保研政策确实能够激励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发奋努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保研选择上坚持下去,保研途径对众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成功比例相对较小的选择,所以立志选择保研的同学会下意识改变自己的行为,为保研成功而努力,因此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保研有硬性成绩要求,选择保研就要保证自己的成绩能够较别人占优势,选择保研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时间,选择保研的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高度自律,学习动力较强,课余时间大多用来读书,能够抵制大学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坚持自己努力的方向,寒暑假期间能够抽出大部分时间做科研或进行假期实习,增长经验等,直到保研成功后,这些人仍然能够坚持原来的学习及工作习惯。保研是这些人努力的目标,使他们养成刻苦、投入的习惯[4]。选择科研、优干和支教保研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会受到自身选择的目标的影响,科研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自身科研道德素质、科研规范得以提升,优干保研使学生把作为学生干部的责任、集体意识、服务意识融入日常行为中,在小事中为学院、为学校的整体利益考虑,支教保研让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融入爱心,培养奉献意识,从事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

3.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学生对保研政策的了解有多种途径,包括辅导员、学长/学姐、同学等,选择保研的同学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与保研相关的知识,与辅导员、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并从优秀学长/姐的保研路中获取经验和教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扩大交际范围,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使自己得到提高。

(二)消极影响

保研政策对学生行为选择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保研政策滋长学生的过度功利主义思想,个体行为受到功利主义的主导和束缚,片面注重行为的结果,忽略行为的性质或过程,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价值观及行为上的偏差甚至心理问题。

1.学风问题。保研政策基本都对成绩有严格要求,一些选择保研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不是真正获取到对自己发展有用的知识,而是在准备如何考试,如何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过于钻研考试技巧,对书本及实践中的知识不予认真对待,“考一科忘一科”的现象严重。

2.道德问题。在选择保研之后,很多学生在保研的奋斗中获益匪浅,但保研本身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引起了部分负面影响。一些学生为了提高成绩在考试中作弊,一些学生在科研论文上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现象显示道德诚信的缺失。

3.人际关系问题。保研导致的部分过度功利主义思想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部分学生不再以单纯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接近老师,而是带有功利性地接触老师,甚至提前投资用于培养感情,对于其他没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人则保持表面上的泛泛交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志向、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的交流逐渐被物质利益所取代,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不但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淡漠,而且功利性心理越来越严重。

四、高校保研政策对学生行为选择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

保研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内容,以及对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及激励广大本科生改变学习态度和方式,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校对保研工作十分重视,学校会根据教育部关于研究生推免的文件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保研政策,各学校保研政策细节不尽相同,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也不尽相同(如中央财经大学支教保研政策中规定了学生志愿小时数的硬性要求,选择支教保研的学生就必须参加足够的志愿活动才能够获得保研基本条件。)。

(二)社会及家庭原因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社会上对人才质量的评估较为普遍的是学位证书和技术证书,研究生的硕士学位作为比本科生的学士学位更高的学歷受到了社会的青睐[5]。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悬殊,录取率较低,使得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保研的途径。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造成功利主义的出现和壮大。这种思想在影响高校学生校外生活的同时悄然渗透他们的大脑。家庭原因是影响学生选择保研的重要原因,保研可以降低统考带来的风险,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在小康水平及以上的家庭的学生往往选择保研,经济条件较差的则倾向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三)个人原因

高校保研政策对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给当今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增加了压力,学生面对工作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强而被迫选择保研,从而以此为动机沿着保研的道路发展下去,为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保研不仅是对学生在校成绩的肯定,而且是对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努力的一种良好的激励形式,学生通过保研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在未来的领域全面发展,且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学习和丰富精神世界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然而,一些学生在选择保研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分数和结果,导致其价值观发生转变,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选择作弊、走关系等不当路径,导致其错误的行为。

五、优化高校学生行为选择

(一)优化组织制度

按照于显洋对非正式群体组织化的分析,一个群体的组织化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群体成员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二是群体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对群体有明显的情感依赖;三是群体建立起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四是群体有明确的目标[6]。其中建立起一定的制度规范对于保研群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学院作为这样的制度制定主体要深入学生群体进行了解,了解在学校的保研政策下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制定更加规范化的制度规范,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一些违规现象进行严惩,确保公平公正。

(二)加强教育引导

首先,在保研方面,太多的学生追求保研的名额使得保研的竞争增强,从而可能引发很多负面影响。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不必非得选择保研一条道路,本科生毕业后,考研、出国、就业、创业都是可能的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对于已选择保研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引导,既要强调保研所需要的努力,又要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及违背道德诚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走向健康的保研之路。

(三)学生自身优化

社会学家霍尔指出:“组织对个人最重要的影响是确定个人在社会分层系统中的位置。”[7]学校、学院作为一个组织有其分层系统,学生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应该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认真诚实对待每一件事。正确认识保研所带来的利弊,一方面关注自身利益,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塑造平台,另一方面关注道德修养的历练,时刻以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审视自己,让自己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学生在选择保研之后不一定会朝着保研的方向努力,也就是确定了目标,但没有实际的行动。原因可能是由于保研对一些学生来说较遥远,不是近期努力的目标,缺乏应对保研的动机,所以就选择懈怠,基于此应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固定每月一次或每季度一次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每一次考核之后对学生近段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让学生有动机去学习,去努力,从而接近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松.推荐免试研究生: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J].江苏高教,2006(2).

[2]邓秀芸,何诣国,李志国.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7,2:21-22.

[3]陈璟.我国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5:4-5.

[4]范宇琦.我国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调查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北方经济,2012(6).

[5]周艳.论就业政策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46-47.

[6]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86.

[7][美]理查德.H.霍尔,著.张友星,译.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0.

猜你喜欢

优化研究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