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台盟:盟员虽少,声音不小

2017-04-25应琛

新民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盟员上海工作

应琛

家国情怀、祖国统一,对台盟每一位盟员来说,都是最深的情、最大的愿。

诗人艾青的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祖国、爱家乡、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

1947年11月12日,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中,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谢雪红、杨克煌、苏新等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从台湾辗转香港,历经艰难创建了台盟组织。并于第二年5月,在香港《华商报》上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公开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自此掀开了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篇章。

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最早成立台盟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1949年7月,台盟华东总支部在上海成立;1955年4月,台盟华东总支部撤销,成立台盟上海市支部;1983年11月,改名为台盟上海市分部;1987年11月30日,台盟上海市分部改名为台盟上海市委员会。

在台盟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上海台盟历任班子继承台胞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

近日,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李碧影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她表示,围绕建设高素质社会主义参政党目标,五年来,台盟上海市委在中共上海市委和台盟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盟员及所联系的台胞,各方面工作均实现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台盟盟员也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对臺工作、社会服务等生动实践的“舞台”上,精彩亮相、脱颖而出。

认真履职,坚持“台”字特色

《新民周刊》:台盟作为民主党派,与其他七个党派相比,自身有什么特点?

李碧影:由于对盟员籍贯上的要求限制,台盟是祖国大陆人数最少,也是唯一具有地域特点的参政党。上海所有民主党派的成员一共有7.3万余人,台盟目前只有333人。我们五年才发展了33名盟员,其中大部分都有海归背景。但正是基于我们的盟员本身就是台湾省籍人士,很多盟员在台湾都有亲戚,有着亲情乡情的优势和血脉的联系,除了与其他党派相同的职能外,对台工作就成为我们这个党派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能。

台盟的对台工作和参政议政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这些年在政协的发言,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我们的提案有些都是借鉴台湾好的经验,来给上海的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新民周刊》:的确,我注意到,台盟每年的提案,切入点大多很小、很基层,凡可借鉴的台湾经验悉数被拿来写在建议中。这样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李碧影:作为具有“台”字特色的参政党,台盟上海市委紧密依托各专门委员会,积极推进“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工作模式,努力培养参政议政专门人才,尤其是台情研究青年骨干队伍。

根据青年盟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以个人或专委会形式参与中央和地方各级课题调研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创造机会让青年盟员“挑大梁”。以台盟中央“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情况”大调研为例,台盟上海市委广泛动员,有60多位青年盟员主动报名参加,组成了7个调研组分赴苏、皖两省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24人担任了分课题的执笔工作,形成7份调研报告,台盟上海市委牵头完成了《关于苏皖地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情况调研总报告》。这种既有效整合盟内调研力量,又极大地发掘和锻炼参政议政新生力量的做法,得到了台盟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可以说,台盟这五年紧紧围绕国家的、上海的中心工作,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还有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调研,充分凸显党派特色,专题调研成果丰硕。其中《台资医院在大陆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认知的二元特征研究》多个调研报告获中央领导的批示或得奖。

在社情民意方面,台盟上海市委五年来累计收到信息4500余篇,向台盟中央、市政协、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报2000余篇,近800篇得到采用。其中“建议研判台湾新生代的民意代表,提升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37篇建议获中央和市领导批示,为经济社会和两岸关系发展发挥了作用。

对于民主监督这一党派过去的履职短板,我们也正在摸索适合台盟的有效工作路径。中央统战部和中共上海市委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2016年,受中共上海市委委托,台盟上海市委首次对黄浦区、松江区“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初见成效。同时,我们还参与了台盟中央组织的赴甘肃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专项工作。

《新民周刊》:您刚才提到,台盟盟员人数在各民主党派中最少。如何更好地培养青年盟员,让台盟事业后继有人?

李碧影: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杨健主委始终强调要紧紧围绕“参政议政”这条主线来抓我们的队伍建设,把青年盟员的培养工作和参政履职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引路子”“搭梯子”“压担子”“结对子”,鼓励支持青年盟员在履职实践中经受锻炼、不断成长。我们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引入“导师制”,由主委带头,资深盟员“手把手”带教青年盟员,加强谈心交流,增进感情沟通。同时,还结合开展民主党派深化政治交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等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让青年盟员能够亲耳聆听老前辈讲述“台盟故事”,同时也能亲身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坚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政治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们在这些工作中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在党派的舞台上,虽然我们人少,但是声音不小,也要充分发挥我们作为参政党的作用。

“专精深久”,对台工作切实有效

《新民周刊》:由于历史原因,两岸曾长期隔阂,因此在消弭误解这一点上,台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对台工作中,台盟坚持怎样的原则?这些年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碧影:除了同其他兄弟民主党派一起履行各项职能外,台盟还要充分发挥同台湾血脉相连的亲情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做好维护台胞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交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工作。五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对台工作部署,按照“专、精、深、久”的工作思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过去我们在对台工作中,更多注重的是高层交流,但近几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下,我们在两岸交流工作中,更加注重了民间交流,已经形成了一些品牌项目。

以“屏东社区干部参访团”为例,每年台盟都会邀请台湾南部地区地区的社区基层人员来上海开展交流,包括一些乡里长、社会组织成员,以及普通民众。还与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等共同举办过“两岸社区管理论坛”,就社区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还有“沪台青年夏令营”也是我们的特色活动。以面向大学生的夏令营活动为例,为了让两岸学子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我们转变了以往住宾馆加参观的模式,與上海大学开展合作,让台湾大学生入住校园,与上大的学生志愿者同吃同住,进行同龄人之间的深入交流。另外,在了解到台湾学生对大陆的就业情况比较感兴趣后,我们还在活动中,组织了两岸青年创业论坛,带他们去台湾企业参观。让那些台湾企业家向学生们介绍在大陆发展的经历、遇到困难时政府给予的帮助,以及在上海这块沃土上成长壮大的体会。由于是企业家自身的经历,活动效果非常好,消除了一些对大陆的偏见和误解。很多学生在经过交流之后,表示愿意到大陆来读研究生,或者将来来上海工作。

五年来,台盟累计接待台胞来访71批1155人次。以社区、教育、科技等为主题,组织6批58人次赴台专题访问考察。

《新民周刊》:您刚才提到,上海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台商们会碰到一些问题。具体有哪些?在助推台企转型发展这方面,上海台盟又给予他们哪些帮助?

李碧影: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不少台企关停并转,有些迁移到中西部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留在上海的企业,也会碰到对法律政策不理解的情况,比如动拆迁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进行相应解释,而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会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和呼吁,来帮助台资企业。我们还请了法院部门和台商进行互动,来解释法律层面的问题,帮助台商在大陆能够合法合理地经营。

我们结合对台交流开展台情研究,每年都会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课题,近五年共完成涉台课题77个。台情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相应提升,如关于加强和完善两岸医疗合作制度建设、完善台胞权益保护、助推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建议均获得采纳,体现了台盟的党派特色。

围绕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九二共识20周年”“汪辜会谈20周年”等一些重要事件,举行专题研讨。去年,上海台盟还与市台联联合主办了纪念台湾“二林蔗农”事件91周年暨追寻两岸共同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二林蔗农”事件在台湾农民运动史上是很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上海台盟首任主委李伟光。在台湾,每年都会有研讨会,去年是首次移师到上海。台湾来了不少学者。我们也找了一些学术团体,一起对推进两岸关系进行研讨。

不忘初心,团结一致促统一

《新民周刊》:这些年上海台盟还着力打造“同心”品牌项目,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个品牌项目,以及具体有哪些成果?

李碧影:虽然我们的资源有限,但仍旧积极整合盟内外资源,重点推进了毕节试验区的援助项目,形成了以农技输入、人才培训、教育开发、医疗义诊等为主要内容的智力帮扶工作格局。先后举办农用技术专题培训班;组织医卫界盟员参与台盟中央赴贵州、江西、四川义诊活动;与各兄弟党派联合举办西部校长培训班;连续五年主办“上海·赫章心连心”夏令营;组织部分在沪台商赴毕节地区实地考察,促成在沪台商上海福门纸业有限公司帮扶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赫章中职班项目;主动争取上海市名师工作室的支持,促成浦东新区北蔡镇中心小学、奉贤区思言小学与赫章县海雀小学“二对一”帮扶结对项目。

五年来,我们发动盟员为赫章贫困学生捐款18.9万元,捐赠教学用品等物资价值20.3万余元,向台盟中央的“两岸同心助学捐款”捐赠16.9万元。

《新民周刊》:知乎网上,有一个网友提问,台盟有这么多台湾籍或有台湾关系的盟员,台盟在台湾具有怎样的影响力?对于这名网友提问,您如何回答?

李碧影:台湾很多人士都知道台盟,来过大陆的人也大多知道台盟。我们一些老盟员在台湾本土还是有些影响力的,有些青年盟员在两岸交流中也发挥出了一些影响力。

另外,2012年,我们的官网开通,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台盟正在努力地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新民周刊》:在“十三五”开局阶段,台盟上海市委应当如何顺利完成新老班子的交接,并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碧影:一位台盟老领导曾说过:台盟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台盟一定要团结。这两句话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滚动。因为台盟人少,只有团结才能拧成一股绳来发展好台盟的事业;只有团结才能履职好参政党的职能,特别是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这是我们的任务与使命。

猜你喜欢

盟员上海工作
上海电力大学
“盟员之家”助力西瓜产业发展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不工作,爽飞了?
人民律师为人民——记福建省民盟优秀盟员、武夷山市政协委员邱芝杰
民盟石家庄市委组织盟员参观河北博物院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选工作
民主同盟盟员可以参加青年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