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县至白砂公路改建工程路基失稳原因分析

2017-04-24林翠芳

福建交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填方滑坡体挡墙

■林翠芳

(福建兴田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三明大田 366100)

旧县至白砂公路改建工程路基失稳原因分析

■林翠芳

(福建兴田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三明大田 366100)

在现场路基边坡失稳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勘察、设计及施工等相关资料,并从原有地层地质情况、滑坡体变形历史及新建路基滑坡体变形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路基边坡失稳原因。结果表明,勘察、设计及施工3个阶段均不符合规范要求,该案例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公路 路基 滑坡 原因分析

1 工程概况

旧县至白砂公路改建工程起点位于 G205国道K2450+965,旧县加油站斜对面,路线横跨旧县河。设计起点桩号K0+000,终点位于旧县与白砂交界处,设计终点桩号K7+821.035,全长7.821km。其中路段(K3+835~K4+006)属于丘陵地貌,未见有活动断裂及不良地质作用。上覆为坡积粉质粘土,可塑,厚度0.5~2.0m(实际开挖揭露上覆厚度大于3.0~5.0m),下伏基岩为砂岩。地下水主要为风化基岩裂隙水,水量较贫乏。

K3+835~K3+940段由于原地面山势陡峭,场地狭窄,无法施工。设计方案变更为在原旧白公路处砌筑挡土墙,取消坡脚矮脚墙,变更后路堤边坡坡率大于1∶1.50。实际挡墙基础位于原旧白公路路堤填方范围内,未进入路堑原地面。K3+940~K4+010段按实际地形在该段右侧设砌体挡土墙,墙高2~6.0m。

建设期间,路段(K3+835~K4+006)路基边坡发生滑移。该段落于2012年12月滑坡体坡顶发生沉降约70~80cm。为保证顺利通车,施工方将坡顶沉降部位填平,至2013年5月底,滑坡体坡顶再次下沉约2.4m,坡顶总共下沉超过3.0m。

2 滑坡体变形特征

2.1 原有地层情况及变形历史

从地质勘察资料及挖方段揭露地层情况看,该段路堤地处丘陵地貌,上覆为坡积粉质粘土,可塑,覆盖层厚度大于3.0~5.0m,下伏基岩为砂岩,为层理状碎裂结构。据调查,该路段的原有旧白公路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这点可从旧路路堤边坡侧的“马刀树”得到证实,如图1。在旧白公路改建过程中并未认识到老滑坡堆积体存在的危害,仅按一般路基设计,在设计中,将改建公路路基建设于旧路基之上,新路堤堆积荷载作用于旧路堤和老滑坡堆积体之上,加速了滑坡变形的发生,出现了工程还未结束,就已经开始滑坡变形,路面开裂等病害。

图1 K3+940~K4+006段老路地貌

2.2 新路滑坡体变形特征

改建公路路基为半填半挖路段,滑坡体坡顶位于右半幅填方路堤侧,距今坡顶下沉约3m,滑坡体宽度约70m。滑坡体坡顶及周边裂缝约20~30cm,滑坡体下沉约1~2m,滑坡体下部有凌乱堆积的片石、碎石,雨水冲刷明显。

滑坡体内路堤挡墙向外平移约3m,下沉约1~2m,从坡顶裂缝至路堤挡墙,未发现滑坡体滑出的痕迹。从现场看,挡墙下部向外滑移程度比上部大,整个挡墙呈向坡内倾斜状,说明滑动面在挡墙基础下,由于滑动体推移,导致挡墙以下树木往外倾斜,形成“醉汉林”状,如图2。

图2 路堤挡墙下植被情况

3 路堤失稳原因分析

3.1 陡倾的地层结构及上覆老病害体是滑坡产生的基础

该路段地形陡倾,覆盖层地质条件差,且原有公路多次发生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历时多年,再次在原有公路上升级改造,路基以半填半挖方式通过老病害体上方,路堤堆填加载促使路基和侧滑坡体变形破坏。

根据施工顺序,路堤土层结构主要由上部新填筑的粘性土、中部旧路填筑的粘性土及原地层上覆残积粘性土组成。根据现场调查及施工揭露资料,滑坡体主要为残坡积、坡洪积成的碎石土、粘土,夹有部分块石。由于蹦坡积、洪坡积、滑坡积及人工填筑等多次复杂作用,坡体中可能存在多层软弱带或泥化带,在上部堆载作用下,极易形成滑体的滑动带。如若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到位、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在降雨及地表水沿裂缝渗入的情况下,降低了滑动带抗剪强度,势必引起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再次变形滑移。

3.2 勘察不详,设计及变更不满足要求是滑坡的关键所在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3.6.2条规定“对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或地面斜坡坡率陡于1∶2.5的路堤,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地段的路堤,应进行个别勘察设计,对重要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监控”。和3.6.3条规定“高边坡路堤与陡斜坡路堤的地基勘察,应查明地基土的土质类别、层位、厚度、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地下水埋深和分布特征,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获取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指标。其工程地质勘察应满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的要求”。在旧白公路改建工程中,该路段为地质灾害多发区,使用的地勘资料不详,甚至实际地质条件不符(如地勘资料中,上覆为坡积粉质粘土,厚度0.50~2.00m,实际开挖揭露上覆厚度大于3.0~5.0m),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补勘。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5.4.1条,第3点规定“挡土墙端部嵌入路堑原地面的深度,土质地层不应小于1.5m,风化软质岩层不应小于1.0m,微风化岩层不应小于0.5m。”在旧白公路改建工程中,取消原设计坡脚矮脚墙,在原旧白公路处砌筑挡土墙,根据挡墙基础开挖情况,挡墙基础位于原旧白公路路堤填方范围内,未进入路堑原地面,不符合规范要求。

3.3 施工不到位,质量存在缺陷是滑坡的潜在隐患

路堤失稳路段K3+870~K4+000,为半填半挖,滑坡体主要位于K3+890~+953路堤填方部位。该路段覆盖层主要为坡积粘土、粉土质砂,土中存在砾石、碎石,其路堤填方为原地挖方利用方。现场检测发现发现 K3+890~+ 898.5、K3+940~+951.4断面压实度低于规范要求。压实度低于规范要求部位主要位于滑坡体上部的两裂缝附近,滑坡体中部和滑坡体外检测的两个断面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路堤填土和原地面交界处(约1m)压实度较低,形成软弱带,对路堤稳定性不利。

由于原顶面陡倾,填挖交界面台阶开挖未能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台阶宽度为2m,实际开挖小于2m。施工工作面狭窄,路堤填方施工中未能全部采用大型机械施工,存在局部薄弱地带,如填挖交界面、挡墙背的填筑不能按设计分层碾压施工,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且回填材料不满足透水性要求等。根据现场查看,浆砌片石挡墙的砂浆饱满度不足,砂浆与片石粘结度差,挡墙结构强度不满足要求。根据施工方提供的资料,挡墙地基基础承载力局部不足。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给路堤边坡留下潜在隐患。

3.4 降雨量丰富、工程开挖岩土体松弛、地表水易下渗是滑坡的诱因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中3.6.5条规定“高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车辆荷载和工程地质条件等经稳定性计算,并结合工程经验分析确定。高路堤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平台上应加设截水沟。”上杭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年平均气温19.9℃,年降水量约1500mm左右,降水量丰富,且原地面上覆坡积粘土层,下伏为层状碎裂砂岩,地表水对路堤边坡极为不利,需要设置路面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在边坡平台上加设截水沟,防止地表水直接流入边坡内。

4 结论及建议

(1)K3+870~K4+000地质勘察不详,现有设计方案不能满足路堤稳定性要求。建议补勘,详细掌握地基土的土质类别、层位、厚度、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地下水埋深和分布特征,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获取设计所需的物理力学指标。

(2)K3+870~K4+000路堤设计变更中,由于勘察不详,变更后的路堤边坡及支档形式(路堤边坡坡率陡于1∶1.50,挡墙基础位于旧路填方路堤内)的稳定性不满足要求。需要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车辆荷载和可靠的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稳定性计算,并结合工程经验分析确定高路堤边坡形式、坡率及支档结构等。建议:①放缓边坡,坡脚放置在坡度较缓的稳定岩土层上,并设置坡脚挡墙;②或是按照现有边坡坡率,设置桩板式挡土墙。以上方案均需要验算路堤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路堤沿斜坡地基或软弱层带滑动的稳定性等。

(3)排水系统不完善,水对边坡稳定性极为不利。建议设计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在施工期设置临时排水系统。

(4)现有施工质量存在局部缺陷。建议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中对路堤稳定进行动态变形监测,施工结束后路堤变形监测不少于1年。

[1]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主编.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JTG 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彭衡和.路基边坡失稳勘察及稳定性分析实践[J].公路工程,2008, 33(3):164-167.

猜你喜欢

填方滑坡体挡墙
不同压实度下黄土填方边坡失稳的模型试验研究
市政道路高填方区域土石混填技术研究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河道生态挡墙的计算分析及实际应用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滑坡体变形规律研究
黄土山区高填方沉降变形的研究
大型输水明渠高填方段渠堤防渗和稳定措施
浆砌石挡墙排水体的具体运用
现浇泡沫轻质土在渠道挡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