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趣横生 岁月静好

2017-04-24廖冬梅刘志梅丁晓泉

荣誉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字画扇面教授

廖冬梅+刘志梅+丁晓泉

李晓湖先生

民间私人收藏家。知足常乐的他走在岁月的路上,一路繁花似锦,在历经一番如日中天的事业发展之後,逐渐褪去商业的繁华,将自己沉浸於收藏名人字画与扇面的艺术之中,研究、结集出版,一边享受艺术带来的无穷乐趣与精神上的享受,过着艺术相伴的清閒、温暖的日子,一边保护着一批中国书画艺术遗产。

他说:“一个人来这世间走一趟,很不容易,总是要留下点什麽。”已经出版的两本书,及正在编著的《前贤文札·诗牍》,便是他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得遇良师 静享艺术之静美

2015年,由李晓湖先生编著的翰乐轩《李晓湖珍藏名人字画与扇面集》(扇面篇)、(字画篇)出版面世,书中收录了他几十年来的收藏,将其结集出版,意在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方面的缺失。

李晓湖先生自幼喜欢收藏,煙盒、粮票是他收藏最多的藏品,只是年少时候的收藏与现今完全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让其无法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於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每有老人要买香煙,他就殷勤地跑去说:“我帮你买。”老人也知道他喜欢收藏煙盒,用完之後便会把煙盒给他。“那时候买一包煙也不便宜。”李晓湖先生回忆说,因此买煙这样的好事並不是很多,他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将收藏作为儿时的童趣,充实着有些贫瘠的童年生活。

而成年之後的李晓湖先生走向收藏字画之路,也是机缘巧合。1987年11月,他从安徽安庆移居香港,暂居在其外公生前的家中,生活习惯及社交圈均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的外公嵇哲(1917—1966),字竹贤,早年曾得到牟润孙教授的赏识,受聘於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中文系,兼任讲师席。其外公善书写画,且喜收藏,家中藏书较多,李晓湖先生工作之餘,可尽情翻阅。初到香港时,其母亲带他去九龙美孚拜识了牟润孙教授,牟教授家中到处摆放着书籍,大多是线装本、古籍善本。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私人的善本书籍。

李晓湖先生说:“在短促的人生历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於能遇到良师益友。”教育家通常能将二等人物培养成一流人物,也能将无用之人,影响成有用之人。牟润孙教授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他人生的价值观。遗憾的是,1988年11月,牟教授辞世,带着对其的思念在之後的数十年,李晓湖先生常带手信去牟家看望牟教授的遗孀(他称呼其为牟奶奶),也因此了解到了牟教授辞世後,家人生活拮据,意欲将牟教授的藏书变卖。“那个时候人们对字画不像今天这样热衷,那有些藏书在市场上並无销路,而丢棄又十分可惜。我便想着将其买下,牟奶奶也算是将其半卖半送给了我。”李晓湖先生回忆说。

在之後的岁月中,李晓湖先生收藏的爱好也坚持了下来,有研究、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的这些特点集中在他的身上,他也成为了一位民间沉稳、低调私人收藏爱好者。在李晓湖先生心中,每一件藏品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而对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韻都了然於胸,如数家珍,而且熟知关於它的故事和传奇,仿佛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会与自己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作为收藏品,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从事收藏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而对於李晓湖先生而言,玩古必得其乐,当下,他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意义。他收藏的字画、扇面都可以作为资料存在,供人参阅,他也一直希望能夠将牟教授收藏的与历史有关的字画收集出版,供人研究,也不辜负清贫的牟教授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般辛苦的岁月中收集到的字画,保留了一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遗产。

李晓湖先生对收藏,尤其是名人字画与扇面用了情,入了心,“扇面虽属小品,但极能表现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精华,它与一般的书画不一样,扇书是书画家在一呎左右的纸张上写画,题诗,如何佈局,如何表现一幅画作或一幅字的功底及精神内涵,是特别考验人的。而要在一幅扇书上作假,要比在一幅字画上作假难上许多。此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是手札尺牍,及扇画。”谈及扇面书画,李晓湖先生娓娓道来。由此可见,他是喜爱极了扇画。

他的生活俭朴,对於吃与穿,並无太多要求,但是在书画艺术上,卻很捨得。有时,他也会参观一些书画展及拍卖展,见到喜欢的,经济能承受的,都会竞投,因为收藏确实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与精神上的享受。他正在筹备新书的出版,将自己一些藏品一一展现。李晓湖先生说。“一个人来这世间走一趟,很不容易,总希望能留下点什麽。”文化是需要传承,及它的来源,能让後人在收藏中得以参阅。已经出版的这两本书,及正在编著的《前贤文札·诗牍》,便是他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恰遇良机 奋斗之後见收穫

李晓湖先生常说自己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之处一是年轻时得遇良师,让自己在褪去商业繁华的外衣之後,能夠在一片书香之中,静享人生,二是在进入商场时得遇良机,让自己在奋斗的年岁中,不辜负时光,並能享用到奋斗後的成果。

他在八十年代後期来到香港,而来港之前,他从事的是贸易,这为其在香港发展贸易事业打下基础。来港不久,李晓湖先生先後创办了两家公司,利用其曾在轻工业工厂的工作经历以及积攒下来的人脈,进入纺织业。这一次的选择印证了他眼光的精準,他回忆说:“那个时候出口正红火,我也算是把握住了好时机。”他有时每个月有五六个货柜的出口纺织品,这个行业给他事业上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让他在来港之後不久便品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几年之後,眼见这个行业的发展势头趋缓,李晓湖先生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行业的变化,继而果断转行,进入发展正如火如荼的电子数码产品业。九十年代是电子数码产品的全盛时,香港的电子产业维持着双位数字增长态势,李晓湖先生恰遇此良机,再次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高峰。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属於它的生命周期,当它历经导入初期、成长期、成熟期,也会进入衰退期,李晓湖先生总是能夠迅速发觉,也因此能夠幸运地回避掉自身以及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暗礁,顺顺利利行走到今日。

回忆过往,也曾历经艰难时刻,那是刚到香港,手空空,无一物,由於香港与安徽两地的文化差異,香港以英文及粤语为主,李晓湖先生那时连看一份中文报纸都变得困难,生意场上单打独斗,无助力借助,有时也会让他感到孤单与压力,然而他仍旧坚持了下来,他在心中下定决心,要在香港立足。在香港这个公平的地方,依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靠近成功,创下一片天地。

“这世上千万条的路,承载的都是人生,放飞的都是希望,只要你坚持走,做好每一件事,只要你努力,有花开的地方都是驿站。”这是李晓湖先生对自己奋斗过的人生的领悟。

现如今,他已经相继结束了那些生意,只留有茶叶这一项,“现时,我所追求的也与以前有所不同,不求大富大貴,平淡就好。”李晓湖先生说。无论过去是否辉煌,还是如今的平静,他都能夠从中品味到美好閒趣,静享人生。

猜你喜欢

字画扇面教授
清 程邃 行书双进酒词扇面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组字画
考眼力
扇面等式
古旧纸本字画孳生霉斑的鉴定
组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