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

2017-04-24杨熹文

情感读本·道德篇 2017年4期
关键词:夹菜上桌餐桌上

杨熹文

1

我是一个特别爱吃的人,很多记忆中的好时光都在餐桌上度过,小时候热爱妈包的韭菜盒子,炖的酸菜粉条,爸做的锅包肉,炸酱面,就连平常的白菜炖豆腐也能让我吃进满满两碗白米饭。

出国之后,更是常常想念家乡的味道,每当看见街头有写着汉字的餐馆招牌,心里和舌尖都涌起一股暖意,我们这个温和的民族,对吃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怀,那颗粒饱满的东北大米,种类繁多的西北面食,小巧精致的广东早茶……都是文化里最精髓的部分。

我一直在意吃的内容,却渐渐发现,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可以成为一种修养。餐桌上,吃这种简单的行为,呈现着多种态度,有些人吃相粗野,有些人吃饭优雅,有些人吃独食,有些人喜分享,有些人不顾礼节,有些人处处周全……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描写一篇有关食物的文章中说道,“人总是选着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而我觉得,不仅仅是吃的内容,吃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就是教养。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恩格尔系数总是很高,爸妈对我的教育大多和食物有关,特别直白。

记忆中小时候的某一天,妈还在厨房里做最后一道菜,饿极了的我就拿起饭碗自顾自地吃起来,爸严厉地教训我,“放下碗,你妈还没上桌呢。”自此和别人吃饭,都要等到饭菜全部上桌,每个人都坐到餐桌边,才肯动筷。

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我和爸妈去奶奶家,我看着摆在桌子上的糖果和零食,贪婪地不停塞进嘴里,妈凑到我跟前,非常严肃地说,“不要像什么都没吃过一样。”自此知道,不管走到哪里,在谁的面前吃东西,都要吃得适度,吃得体面。

中学时朋友来家里做客,妈做好晚餐,席间我吃得酣畅,朋友却不好意思动筷,妈一边告诉朋友“就当这是自己家”,一边在餐桌上对我说,“快给你朋友多夹点吃的。”自此有了习惯,招待客人的时候,餐桌上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尽力做到周全。

长辈庆生的时候,爸妈在旁边提醒我,“要先给长辈夹菜”;爸妈和朋友聚餐,餐桌上不忘教育我,“不要把盘子里的最后一块肉夹到自己碗里”……这些有关吃的朴实道理,让之后的我不管走多遠,都一直记在了心里。

2

那个时候,我和一起租房的小姑娘私交甚好,她还没经历过恋爱的滋味,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和一个追求她很久的小伙子出去约会。她一双清澈的眼睛眨巴眨巴,问我,“怎么才能知道他是不是个好人呀?”

我条件反射地说,“这还不简单?我在餐馆干了那么久,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吃顿饭吧。但凡那些能够在餐桌上帮你拉椅子,能照顾你的胃口,不厌其烦地问你“有没有忌口的食物?”,也能够在吃过之后把桌面稍微清理一下的,这样的男生,把这套餐桌学问用在生活里,我不相信他能坏到哪里去。但那种吃饭专挑自己喜欢的,不管不顾你感受的,把桌子搞得像灾难现场似的,就别想了,能把一顿饭吃糟的,大概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来姑娘去和小伙子约会,回来时垂头丧气,不用问也知道进展并不顺利。她递给我两个热气腾腾的打包盒,对我说,“姐,还没吃饭吧,我给你打包了个炒饭和酸辣汤。”

我们遇见不同的人,和他们一起吃饭,在不同的言谈举止间,学会一些规矩,也渐渐总结出这样的道理:

吃饭的时候,凡是要第一个抢着夹菜,夹最大块排骨的人,八成生活里也是自私的;那些在你吃东西时一定要借着光尝一尝的人,大概生活中也常常占着别人的小便宜;而那些肯为你先盛一碗汤,把鱼肚子最厚实的那块肉夹给你,不铺张不浪费不过分挑剔食物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你最亲近的人,但一定是正直的、善良的、可以值得信赖的人。

我始终相信,一个在吃上讲求道德的人,骨子里一定也有个高尚的灵魂,因为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严肃到,很多时候它在不经意间,就毫不留情地显示了你的教养。

赵启君摘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夹菜上桌餐桌上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餐桌上的甜蜜进化史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爱护牙齿
筷子上的爱
筷子上的爱
胖子的童年
以牙还牙
猜灯谜玲珑
小花猫玩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