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 治霾不靠大风靠作风

2017-04-24

领导之友·综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雾霾兰州污染

2016年冬季,北京、天津、河北等多地遭特强浓雾侵袭。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的雾霾令公众忧虑。与此同时,有关兰州有效治理雾霾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兰州曾是雾霾深重的“黑兰州”,是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经过短短三五年治理,稳定退出全国十大空气重污染城市,迎来“兰州蓝”。一些网友追问:兰州行,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行?

20多年前头顶“锅盖天”,也曾寄望“等风来”

20多年前,站在高楼上眺望兰州,巷道里家家户户煤烟炉冒出的烟、单位锅炉房的黑烟夹杂着重化工企业喷出的滚滚浓烟,汇聚在上空久久不散,形成七八百米乃至一千多米厚的逆温层。兰州人形象地称为——“大锅盖”,辛酸地調侃:“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彼时,悲观与无奈在整个城市弥漫。兰州市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武卫红等人分析,多年来,兰州大气治污诸多难题交织。

一是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增加治污难度,2016年最后两个月基本不刮风的静稳天气达39天;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工业结构过重;三是兰州污染大户多是有行政级别的央企、省属国企,环保执法软,治污监督难;四是治污信心不足,对污染的根源认识存在偏差;五是一煤独大,能源结构不合理。

兰州的治霾走过不少弯路。1998年,兰州市政府决定削平位于兰州东大门的300多米高的大青山,试图让新鲜的山风驱散污浊的空气。然而,空气流通并没有如愿流通起来,因为山外还是山。

削山不成,人们悲观地认为,除非在南北两山上架几个“巨无霸”的鼓风机对吹,否则“黑兰州”没治。

揭秘实打实的“笨办法”

所谓“兰州办法”其实就是“不靠大风靠作风”的态度,靠较真、碰硬的落实。

——依法治污“硬”减排。范坪电厂是兰州三大热电联产企业,曾是制造“黑兰州”的一大主力。2013年以来,厂里每天都有8名干部24小时驻厂监督。范坪电厂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筹集2亿多元用于环保技改,实现超低排放,远低于“史上最严”的国家标准,成为兰州大气治污的领跑者。

——不等大风抓作风。“兰州各级干部都骑在老虎背上,要是大气治污倒退了,没法交代。”兰州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兰州治污,一支“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的“青年近卫军”发挥了督阵、督导、督查的作用,这就是市委、市政府的督查室。仅仅围绕环保,督查室就设立5个工作组向各区派驻60多名督查,其主要职责是在辖区内明察暗访,千方百计发现、反映和督促解决问题。

——“砸锅卖铁”补短板。2015年,兰州市本级财政收入仅185亿余元。在环保补贴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全市1286台锅炉完成“换血式”煤改气。107家大中型企业启动“出城入园”,搬离城区,迁到远郊工业园区。2016年11月,兰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大气污染橙色预警,在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同时,每天平均投入400万元,实行公交免费,持续了37天。

——划出网格下“围棋”。2012年以来,兰州在领导层建立“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大环保机制,把市区划成1482个网格,大到企业非法排污、扬尘,小到一台炉子,像下围棋一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精准治污。

“兰州蓝”还只是浅蓝,治理污染任重道远

虽然兰州的空气治理有了很大进步,但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市民邵小平说,“兰州蓝”只能说是浅蓝,有时候是灰蓝,还谈不上蔚蓝、湛蓝。

此外,对兰州治污的成效,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洒水车降尘、限行等做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等问题,也在进一步讨论中。

兰州多位干部坦陈,兰州大气治污在高歌猛进之后,已进入平台期。重大隐患如不及时排除,空气质量难以根本扭转。

“兰州治污不进则退。”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邢力峰说。兰州大气治污在赢得口碑、奖杯的同时,也遇到“兰州蓝”是管出来的质疑和能否持续的担心。

当地一些干部、学者认为,兰州治污已带来能源结构、城市布局的优化,正从人防向技防、制防转变,逆转倒退概率不大。但兰州石化搬迁等环保重大隐患仍未根除,污染类型发生变化,治污进入平台期和瓶颈期,亟待各个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摘自新华网 作者:任卫东 张 钦 王 衡)

点 评:

靠人不靠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近几年每个冬季,散不去的雾霾不仅笼罩在京津冀的天空大地,也紧紧扣在了广大民众的心里。雾霾污染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已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和期盼之一。然而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最近发布的《京津冀雾霾治理政策评估报告》指出,2015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的下降尤为显著,但其中“天帮忙”即“风速偏大的天气”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对于低风速的静稳天气下PM2.5浓度的下降,“人努力”的效果尚不显著。这似乎回应印证了京津冀“抗霾只能等风来”的调侃之说,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兰州治霾不靠风”的报道也因此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兰州蓝”的治理历程对“靠人不靠天”的雾霾治理带来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较真严标准

在当前的雾霾治理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排污标准,这是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比如英国就规定了某些行业和环节必须采用可得到的最先进的污染减排技术,同时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必须加装合格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排放等等。兰州的污染减排不仅关注企业偷排超排,而且对企业煤炭资源的使用有相关要求,这也是对严标准理念的贯彻。而比严标准更重要的是执行中的较真和恪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狠抓落实、真抓实干”一样,用较真、碰硬、时刻紧张的态度和作风落实环保治污严标准,这是治理雾霾“兰州办法”的核心和基础。

织密监督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反腐和党建工作中都强调了监督制约的重要作用,同样在雾霾治理行动中,制度的落实和权力的运行也需要严密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其成效,创新的监督网络和机制可以说是“兰州办法”的突出亮点。一是在市委、市政府建立的一支实力雄厚的“青年近卫军”督察队伍和“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的有力督查机制;二是圍棋般的网格化精准治污和基层瞭望员机制;三是对范坪电厂等重大污染源全天候的驻厂监督和严格依法处罚;四是空气污染质量排名的绩效倒逼。这几方面共同织就了兰州严密的监督网,为治污政策标准的执行提供了保障,为环境治理中的“利剑斩污”行动提供了很好参考。

算好环保账

治理雾霾不仅是要投入较大的治理成本,而且要付出影响部分人的就业民生和降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代价。在环保账中,企业、政府和民众个人都必须有长远眼光和大局意识,算好这笔账。兰州一方面克服财政困难、加大环保投入,大力推进全市锅炉“换血式”煤改气、大中型企业“出城入园”等治理工程;另一方面推动范坪电厂等大型企业加大环保技改投入,可以说用极大的决心和经济代价才换来了“不靠风”的“兰州蓝”,而民众的健康、满意以及发展环境的优化是这本环保账中不容忽视的收益。

做实综合策

兰州以及全国各地的雾霾都包含了煤烟、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多种混合污染源,因此对雾霾治理的综合施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兰州一是通过煤改气等工程调整能源结构,二是通过大中型企业迁到下风口和远郊工业园区等举措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和污染重点工业企业的减排控制。此外,在严格贯彻治污政策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劝阻”“送煤”的人性化手段,这也是雾霾综合治理的必然选择。治理雾霾的这种综合性行动也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还需要地区和部门各个层面之间系统的协作。只有做实科学、系统的综合施策,形成人防、技防、制防的有机统一,才能在长久未来取得更好的治理突破和成效。

功成不必在我,人人须担责

就像当前的“兰州蓝”还只是浅蓝一样,治理雾霾本就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历程,需要有正确的观念去面对。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提到,在雾霾问题面前急不得,要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这些问题。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必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谋求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福利。而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仅仅抱怨和调侃对雾霾治理是没有帮助的,一方面要理性认识雾霾现象和政府的治理雾霾举措,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中“人人都是污染源、人人都是责任人”,进而积极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主动参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行动。只有广大民众的共治共享,才能真正实现永久的蓝天白云。(点评人:白翠芳)

(责编 / 吴耀明)

猜你喜欢

雾霾兰州污染
新德里雾霾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扫清“霾”伏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雾霾里的春天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