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P+了”句式表“过程”新探

2017-04-22张国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完整前景静态

张国华

摘要:“NP+了”表过程,是针对于“VP+了”表完整而言的,二者是相对的,而“完整”和“过程”恰好是两个相对范畴。本文从观察的角度重新分析这些现象,提出了“NP+了”表顺序的观点,同时从认知理论出发,辨析了“VP+了”、“NP+了”、“V着”之间的区别。本文意在阐述“完整”与“过程”是基于观察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句法意义和句法结构都有影响。

关键词:完整;顺序;前景;动态/静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08-02

一、“NP+了”和“VP+了”

1.吕叔湘先生曾经讨论过“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和“这本书我看了三天”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他认为“这本书我看了三天”表完成,“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表未完成。实际上这就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表达范畴:完整和过程。

2.“NP+了”现象和“VP+了”现象的区别。(1)“VP+了”现象表动作行为的完整,有结果,宾语可以提前。而“NP+了”表过程,没有结果,后面的宾语也不能提前。a1.他打人了。→人他打了。a2.他愁白了头。→头他都愁白了。在英语中,完成句的宾语也是可以提前的。They have finished the work.→The work have been finished by them.汉语没有词的形态的变化,汉语完成句宾语提前可能会使句子发生些许的变化(a2多了个“都”)。相反,表过程的“NP+了”不能做这样的变换。a3.这本书他看了三天了→三天了这本书他看了。a4.他吃了三碗了。→三碗了他吃了。(2)“NP+了”的变换式。a5.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这本书我看到第三天了。a6.他吃了三碗了→他吃到第三碗了。“NP+了”表示的是未完成的過程,所以“到”某一个节点后还会有后续,事实上这也和数量短语的所表达的语义相吻合。数量短语表示基数和序数,在“VP+了”的句子里,数量短语表达的是基数,即整数;在“NP+了”的句子里,数量短语表达的是序数。即:a7.三天了=第三天了。a8.三碗了+第三碗了。(3)“NP+了”中“NP”的语义条件。不只是数量短语,凡具有“顺序”语义特征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NP+了”的这样的格式里,也都会表达未完成的含义。

a9.大学生了,该懂道理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

a10.冬天了,你还穿这么薄。(夏天、秋天、冬天、春天)

a11.大孩子了,也该懂点礼貌了。(小孩子、中等孩子、大孩子……)

a12.二十几岁的人了,做事要有头绪!(几岁、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

哪些NP具有“顺序”的语义特征?首先就是数量短语,数量本身就具有顺序的含义。其次表示递升关系的一组词或短语,比如,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还有就是表循环关系的词或短语,如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应该指出的是表递升关系的一组,处于开头的词或短语不宜进入“NP+了”:a13.学龄前儿童了,该懂道理了。而表循环关系的词或短语没有这个限制:a14.春天了,该换棉衣了。显然,循环关系的词或短语并没有指定哪个词或短语处于开头位置,所以并不违背开头词语不能进入“NP+了”格式的要求。为什么序列中处于开头的NP不能进入“NP+了”格式呢?其实“NP+了”表顺序相当于“v着”,表无界未完成,在“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这个序列中,位于开端的“学前儿童”显然是有界的,因此无法用于“NP+了”表顺序的格式中。但“研究生了,该懂得礼貌了”却可以说,是因为在我们思考问题时,我们的经验往往影响我们的思维,从而形成思维定式。对于一个序列而言,我们似乎很难界定序列的终端,因为事物的发展性,使得终端的结果不断被打破,从而产生新的终端,这样就等于说我们实际上无法确定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序列的终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我们甚至无法界定终端的界。这也是人们基于经验产生的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从而在语言的使用上,序列中开端和终端词语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尽管有些终端可以界定,但由于语言毕竟受思维和经验的影响,在使用上不会考虑具体或特殊的情况,而采用趋同化的原则,这样就不难理解处于终端的词语可以进入这个格式的原因了。

二、“了”的作用及整体与部分、静态与动态范畴。

1.“了”的作用。“了”是动态助词,其主要功能是使前述词语发生变化。主要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或由动态转化静态。

看(动态)→看了(动态);吃(动态)→吃了(静态)

三天(静态)→三天了(动态);病(静态)→病了(动态)

姓(静态)→姓了(动态);红(静态)→红了(动态)

可见,“了”的语法功能在于使前述词语发生状态的变化,由静变动,由动变静。

2.前景与背景及动态与静态的选择。再看看“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和“这本书我看了三天”这两个句子,发现这两个句子表达完成的含义虽然不同,但都遵循一个原则,即在前景和背景的选择中,往往将表示不完整的局部视为前景,在动态和静态的选择中,将动态视为前景,加以凸显。b1.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看了(背景:整体)。三天了(前景:局部)。b2.这本书我看了三天。看了(前景:动态)三天(背景:静态)。整体和局部、静态和动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认知心理学中,局部的显著度高于整体,因而,局部易成为前景焦点,整体易成为背景。同样,动态的显著度高于静态,动态易成为前景,静态易成为背景。b2“看了”其动态性显然高于“三天”,所以“看了”是前景,“三天”是背景。“看了”显著度也高于“三天”的显著度。“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的关系中,显著度从小到大依次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数量短语<动态动词+了<静态动词+了<名词、数量短语+了。

整体 整体(完整) 半整体(变化) 局部(顺序)

这其实也是它们动态性大小的排列顺序。其中“静态动词+了”值得讨论,静态动词以及形容词加“了”表示的是一种变化,是两个整体之间的转换,如:b3.自从他姓了王,我们就绝交了。b4.她的脸红了。b3表示的两个整体,一个是“姓王”之前,另一个是“姓王“之后,从“姓王”之前到“姓王”之后完成了一个界变,这种变化是两个整体之间的转换;b4也分为脸红之前和脸红之后,完成一个界变,也是两个整体之间的转换。我们不妨把这种变化称作为“半整体”以区别于表局部的顺序、表整体的完成。这样显著度的排列为:整体(完成)<半整体(变化)<局部(顺序)。

3.“NP+了”表顺序的语用功能。任何语法现象都有相应的语用功能,“NP+了”表顺序义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达的事实和期望相反。其二,表示提醒。b5.三年了,他还没回来。(应该回来但事实上没回来)b6.大学生了,要注意形象!(提醒)

4.“NP+了”表顺序和“着”的比较。其实,“NP+了”表顺序和“着”表达功能很相似,特征几乎相同:b7.三碗饭了,还没吃饱。(顺序)b8.正吃着第三碗呢。(顺序)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推导式表示b7和b8的关系:三碗了→到第三碗了→正吃着第三碗呢。再看看“了”和“着”的语法功能,“了”使前述词语发生变化,动态变静态,静态变动态;“着”使前述词状态不变,有的是使动作加强,有的是使表达更具体形象:

躺,静态;躺着,静态。(具体形象)

吃,动态;吃着,動态。(动作加强)

“NP+了”表顺序和“着”表达的语用功能也相同。

b9.正吃着呢!(提醒) b10.正吃着呢,打扰他干吗!(表达的事实和愿望相反)

b11.三年了!(提醒) b12.三年了,该回家了。(表达的事实和愿望相反)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空间方位场景与论元的凸显[J].世界汉语教学,2001,(4).

[2]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4]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1994,(6)

猜你喜欢

完整前景静态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猜猜他是谁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档案资源管理的两方面考量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具7μA静态电流的2A、70V SEPIC/升压型DC/DC转换器
50t转炉静态控制模型开发及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