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我的曾祖父马保子
——纪念兰州清汤牛肉面创始100周年

2017-04-22马锦萍

甘肃农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太爷清汤牛肉面

怀念我的曾祖父马保子
——纪念兰州清汤牛肉面创始100周年

阿干镇生产的头号甘泥大砂锅来煮,保持牛肉、羊肝的原汁原味,然后将煮过牛肉和羊肝的汤分别冷却在陶瓷大缸内沉淀,保持汤不变味、不变色(不能用金属容器)。后再轻轻地用葫芦瓢舀出,按多年积累的经验勾兑出清香美味的牛肉面用清汤。

面是永登旱地“和尚头”(用石头磨磨成的北山面),和面要非常讲究,每斤优质面粉用水五两、分三次倒入面内,第一次的水先把面调成梭(穗)子,第二次把面和得柔软润滑即可,如还有干面,再加少许水,不能把水一次倒入,然后根据面粉的多少,适量加入蓬灰水。蓬灰是专订于兰州北山(现今永登秦王川)一带烧制的蓬灰,要求蓬灰草经过霜降节气后烧制,每年一般冬季送货到店。蓬灰是当地一种野生的蓬蓬草,在深秋枯黄后烧成的灰,十斤开水对两斤蓬灰,加上蓬灰水能使面柔软发松。“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达到光滑滋润就可以拉成不同品种的面。

辅料萝卜片也很有讲究,春天用水萝卜、夏天用花缨萝卜、秋冬用冬萝卜,均按日需量购进,以免糠心。做法是先将萝卜洗净,去其毛根和头尾,切成长形或扇形的片,放入开水锅里焯一下,然后捞出冷水浸泡,再入牛肉汤里煮,这样可以去其异味,吃起来软硬适口。油泼辣子的做法也十分讲究,精选羊角头的红辣子,先将菜油烧热至约60摄氏度,放入花椒粒、草果、姜皮等过油,然后捞出,再放入辣子面即成。吃时盛在牛肉面上,香味扑鼻,油点晶莹透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精心钻研

太爷在经营方面讲究以诚信为本别具一格,制作上独具匠心,质量上绝不马虎。为了赢得顾客的好评,顾客进店首先用白胎青花瓷小宮碗盛上醇香扑鼻、汁色清亮的高汤,碗面上漂浮着几朵翠茵茵的芫荽(香菜),再加几滴芝麻香油,碗内即刻散发出馨香飘逸之味,顾客喝到口中顿感味美可口,回味无穷。他老人家制作的清汤牛肉面给人们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和印象,顾客们常在嘴上有句顺口溜“汤要清者亮,肉要烂者香,面要细者长”。他研制的面有:毛细、一细、二细、三细、韭叶、薄宽、大宽、荞麦棱等十多个形状,使清汤牛肉面达到色、香、味、形几方面俱佳。一碗成功的牛肉面应该是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五碎(牛肉)。

子承父业

1925年,太爷让次子(二爷马杰三)扩大经营,将店迁到地域繁华的南门什字(现今酒泉路南关什字位置)二层楼、四间砖木结构门面房经营,店门两侧各悬挂着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刘尔炘先生题写的竖匾,右联:“忆往昔贵客闻香下马”,左联:“看今朝嘉宾知味停车”。他锐意经营,工艺上不断研究,烹调上注重创新,质量上不断提高,生意越做越红火,传遍了兰州城,使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特别是1946年6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由敦煌到兰州停留时慕名来店品尝,并留下墨宝“回味无穷”。自此太爷的清汤牛肉面身价倍增,名气更大,不断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太太小姐来店品尝。

二爷马杰三继承父业,他聪明好学,悟性很高,除按父亲的方法精心制作外,在前进中求精,在朴实中求胜。特别在牛肉汤的“清”字上下功夫,在“味”字上求发展,在“质”字上求实效,在“信”字上求市场。

上世纪60年代前,兰州广为流传的民谣:金城四绝——“亚古子的包子,马保子的面,福保子的生净,八娃子的旦”,确实是可歌可泣,更是把兰州清汤牛肉面推向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民族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二爷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各项号召,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他是一个爱国的私营工商业者,1956年,他积极响应贯彻党的号召,带头参加党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带头将自家经营多年的门店参加公私合营,加入到公有制的行列——兰州市饮食公司。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兰州第一个民族品牌——兰州牛肉面,香飘万里,传到了祖国各地,走向了世界。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共有5万多家兰州牛肉面馆,吸纳近56万人就业,年营业额达200多亿元,丰富了兰州牛肉面的品牌形象,使兰州牛肉面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更加灿烂辉煌,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注:马保子除儿子外,没带过一个徒弟)。

(编辑:魏 翔)

猜你喜欢

太爷清汤牛肉面
夜的清汤
非洲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远去的清汤担
客从何处来
一碗清汤的想念
白象 红烧牛肉面
吃火锅最怕遇到的八种坏毛病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