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破窗效应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2017-04-22周三华

文教资料 2017年1期
关键词:破窗效应文化建设

周三华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破窗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提供了一个对环境解读的新视角,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并以破窗效应为分析视角,论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 破窗效应 高职校园 文化建设

一、“破窗效应”简介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其中一辆车未经任何处理被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被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结果,经过处理的那辆车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另一辆事隔一周仍然完好无损地停在原处。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窗玻璃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而后,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者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的恶果。正如同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破窗效应和环境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那么事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毫不犹疑地随意拋扔,并且丝毫不觉得羞愧。这些都是破窗效应最直接的体现。破窗效应提示我们:环境中的细节对人们所具有的强烈暗示效果,环境和人的心理及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部空间和人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放任环境中不良现象的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争先效仿甚至变本加厉。如今,破窗效应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注意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环境建设、企业管理、学校教育等多个领域。事实证明,“破窗理论”能够指导教育,尤其在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高职校园文化中的破窗效应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而且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文化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随着网络的普及,学校的网站、论坛、贴吧这些展现学校风采、表达师生情感意愿的虚拟空间的参与者急剧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此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已被视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增进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目前,高职院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惜投入重金,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园林景观建设,加大校园网络建设,积极营造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舒适高效的育人环境。但是,高职校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刚建好的新教学楼,教室里洁白的墙壁只要有一处被人涂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到几乎整个教室的墙壁上都是各种各样的手掌印、图案;教室里崭新的课桌椅只要出现一条人为写画的痕迹,过不多久整个教室的课桌都难以幸免;学校论坛或者贴吧如果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言论而未及时干预,那么这些公共舆论空间会很快被此类跟帖粘满。本来是师生交流的空间变成了大家负面情绪不良情绪宣泄的垃圾场。这些隐匿在学校教室、论坛贴吧的独特“文化”现象被一些学者冠以学校校园的亚文化,并且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的重要渠道。还有学者据此以课桌文化、贴吧文化为主题展开分类论述。当然,我们确实可以一窥大学生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蔽的所思所想,但是存在的并不尽然是合理的,其危害性不容小觑。首先是乱涂乱画,公共舆论空间发表不文明言论是一种非常不文明的行为,如果对其不管不问、置之不理,那么学校巨额投入所营造的校园谈何更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其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非常巨大。我们提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能够传承的正向的具有激励性的精神内核,难以想象,充满污言秽语、作弊小抄的教室墙壁、课桌椅虽然是校园文化中的涓涓细流,但任凭其牛皮癣般地存在下去,遭受荼毒的却是一拨又一拨满怀希望而来的大学新生,对教育效果的腐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破窗效应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首要工作是补窗,加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历史厚重的积淀,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建筑景观可以仿造,制度可以借鉴,但文化却移植不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应该从补窗做起。墙壁课桌上乱涂乱画,贴吧论坛里乱吼乱骂,本身就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如果基本的文明都没有,那么如何谈及更高层面上的文化建设呢?而且上一级学生在校园墙壁课桌上的“成果”又直接影响到后面入校的学生,使不文明的行为和消极的思想代代相传。所以,高职院校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将这些“破窗”修整干净,防止其向下一级蔓延传播。同时,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加强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

(二)在补完窗的基础上建好窗,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既缺乏历史经验又缺乏可以借鉴的现实范本,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并非没有共性和规律可循,那就是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让学生掌握高职业技能。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在建設校园文化方面特别突出强化自身的特色,重视企业文化的引入和融合。另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尤其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有些学校甚至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就没有文科类课程,即便有相关选修课但是在轻文的大氛围里面不被学生所重视。直接后果是学生人文素养低下,人文精神缺乏,言谈举止粗鄙,固化了社会上“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差”的偏见。可以想象,一个学生写请假条错别字连篇,学生穿拖鞋到处行走的学校有何文化可言。人文素养的缺失已经越来越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声誉。

(三)护窗是关键,发挥学生投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维护和参与,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就难以薪火相传。高职院校要改变在校风学风建设中重惩罚的制度(一些职业院校对迟到、流动吸烟等处罚严厉但是收效不大,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而应多表彰文明先进树立典范榜样,让学生知晓何为美何为丑何为荣何为耻,资助积极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活动团体,激励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形成对学校的价值和身份的认同——我自豪;我是某某学校的;校荣我荣,校耻我耻。

高职院校最被社会所认可的就是高就业率,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就相对低了很多。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学校的内涵特色建设上,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载体更是建设的重中之重。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几乎都集中在如何搞“建设”,对高职校园文化中已有的问题却关注甚少。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在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更应注意现有环境中隐蔽的“破窗”细节,扬长补短,强化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宁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金圣才,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3]岳林康.从“破窗理论”引发的管理思考[Z].中人网,2012.

猜你喜欢

破窗效应文化建设
期望效应与破窗效应在小学“后进生”管理中的运用
破窗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的应用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