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宁夏

2017-04-22钟培源陶克图霍晓刚王鹏

宁夏画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防沙全区宁夏

钟培源 陶克图 霍晓刚 王鹏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是我国北方防沙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三带”交汇点,是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在祖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长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提出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的奋斗目标,把生态建设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宁夏建设。

林业是生态之基,涉及山水田林湖生态系统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支撑,生态文明将黯然失色。

为此,全区林业系统坚定不移地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紧紧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大林业工程,组织实施了封山禁牧、防沙治沙、湿地保护、再造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等自治区重点生态工程,倾力构建六盘山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屏障、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中部防沙治沙带、平原绿洲生态带为主的“两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全区山川面貌不断美化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宁夏最大优势和靓丽名片。

目前,全区共建成6个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个湿地公园、98个国有林场,生态保护总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1/3。截至2015年年底,全区林地保有量累积达到27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6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经济林面积发展到350万亩以上,林业及其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宁夏三面环沙,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风沙进入京津地区和我国腹地的主要通道。为有效解决沙害,我区坚持以《宁夏防沙治沙条例》为总纲,先后建立了盐池、灵武、同心、中卫四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组织实施全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世行贷款防沙治沙等项目。沙漠化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830万亩减少到1720万亩,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沙漠化逆转。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修复工程。为彻底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的脱贫问题,我区从2011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全部搬迁,同时,将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合力推进。先后出台了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意见》、《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对生态移民迁出区1272万亩土地,通过封禁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修复生态。2013年以来,全区已完成生态修复95万亩,宁南山区树多了,山绿了,环境明显改善了。

狠抓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既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工程,也是惠泽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实现了国家要生态,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工程实施以来,全区退耕农民人均退耕还林面积3.09亩,位列全国第一,连续7年实现国家阶段验收面积保存率和核实率两个100%。

全域推进封山禁牧。天然草原不仅是宁夏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对全区整体环境质量和黄河中游上段的生態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003年,我区率先实行全省域草原禁牧封育,天然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由禁牧前的35%提高到58%。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禁牧封育后续产业,人工牧草种植面积达到850万亩,形成了绿色循环、种养结合、粮饲兼顾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走出了草畜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建设互促双赢的新路子。

全面启动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为了让老百姓对生态的现实需求与自治区生态建设的目标有机统一,提出在每个县(区)建设一个集植树造林、景观营造、市民休闲等为一体的市民休闲森林公园。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的意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公园,目前全区在建市民休闲森林公园25个,规划建设总面积18.9万亩,总投资94.4亿元。2016年全部建成后,市民休闲有了去处,城市景观有了亮点,未来发展留下了资源,将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全力加强湿地恢复与保护。宁夏湿地总面积达20余万公顷,既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库,也是生态环境“调节阀”。近年来,全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4%。

与传统的生态林业相比,宁夏的生态林业体现四个“新”:理念新,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生态林业建设全过程,打绿色牌,走绿色路,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绿色发展;模式新,坚持生态建设全域推进,大力实施精准造林,大幅增加绿量绿质绿效,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产业新,深入挖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生态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优、产业强、百姓富”;机制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多元化社会投融资体制机制,实现林业建设转型升级、突破突围。

区域生态特征鲜明。近年来,全区林业系统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平原山区因地施策,山水林田综合治理,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山区重点建设以大六盘为核心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安全。中部干旱带重点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灌草结合的生态环境,巩固和扩大沙漠化治理成果,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引黄灌区重点建立以农田林网和经济林为骨干、农村庄点绿化为依托、绿色通道为网络的平原绿化体系。城镇重点建设城市绿色景观生态圈,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步伐,建设城市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创造安全、美化、自然、舒适的人居环境。

资源管护明显加强。针对森林资源管护、封山禁牧和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制度。全区1531万亩森林资源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范围内实施管护,国家级公益林893万亩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全区连续55年没有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我区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白琵鹭、白鹭、鬣羚、豹子、大麻鳽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出现,贺兰山已成为世界岩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

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在湿地产权确权工作方面,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的重点任务和2016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确定的重要改革任务,自2016年在吴忠市启动试点以来,深入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零星分布的滩涂、沼泽、湖泊、河流等湿地,对湿地的类型、地理位置、四至边界、面积等自然属性和湿地内的森林、草原、耕地、矿产、野生动植物、水流等资源要素进行调查,共调查湿地斑块411个,面积51588公顷,涉及43个乡镇、5个农(林)场、2个自然保护区、324个行政村。并到乡镇、村队、农户、企业收集湿地范围内现有的林权证、草原证、土地证、取水证、养殖证等用益物权证明,确权湿地面积47839公顷、湿地斑块391个。研究协调处理试点中的各类问题120多件。目前试点各项工作按国家要求和时间节点顺利完成。确权工作得到了国家湿地产权确权领导小组(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并将为国家推广湿地产权确权提供“宁夏经验”。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宁夏是全国第4个获批《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省区。目前已完成对自治区直属3个国有林场和13个县(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自治区编办、发改、财政、人社等有关厅局协同配合,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现场调研,出台指导性文件,地方政府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全力推进改革工作。目前,中央财政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1.95亿元已到位,正按照改革进度落实补助计划。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确权集体林地面积1444.7万亩,确权率达100%。林下经济发展总规模达到397.6万亩,实现总产值20亿元,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40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4家,出台了6个深化改革配套政策文件,深化林权改革初见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脆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改革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强力助推精准脱贫。枸杞产业快速发展,种植面积90万亩,产量8.8萬吨,参与加工流通企业近200家,年综合产值100亿元,形成了“一核两翼十产区”的枸杞产业区域布局。截至目前,全区特色优势经济林面积达437.5万亩,培育林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近300家,每年可吸收近45万劳动力就业,特色林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重要支柱,在一些主产区,特色经济林产业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此外,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区累计退耕还林面积1305.5万亩,兑现政策补助资金4.02亿元,全区32.3万退耕农户、153万退耕农民人均直接受益263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兑现给农户政策补助资金1亿元,6.7万新退耕农户、26.8万退耕农民人均直接受益373元。

猜你喜欢

防沙全区宁夏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宁夏
宁夏
宁夏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