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生得秀色
——明•董其昌《论画册》赏评

2017-04-22陆东方渤海大学121000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秀色帖学董其昌

陆东方 (渤海大学 121000)

因生得秀色
——明•董其昌《论画册》赏评

陆东方 (渤海大学 121000)

晚明帖学大家董其昌于《容台集》自评道:“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十一,吾得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他认为赵氏书写太纯熟,快速书写则有油滑和“意思浅薄”之弊,且笔力衰弱、筋骨不强而有“俗态”;自己因用笔生涩、意含生疏,反而倒有出人意表的秀美品格。平心而论,这一熟一生的比较,颇具辩证思想。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来自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晚明时期,帖学发展呈衰颓之势,欲超轶前人,步履维艰。为摆脱赵孟頫书法的消极影响,克服帖学积弊和台阁体积习,董其昌提出并强调“生”,旨在以生克熟,达到拔俗趋雅的目的。因为元明时人对书法“熟”的把握,大多已不再如唐宋以前那样被当作解悟书道、步入“心忘于手、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之理想境界的不二法门,而是使书写流于纯熟。对技法熟习多,对“道”体悟少,如此势必要使笔意肤浅、不耐品味,而与应用性较强的俗吏之书相似,给人以滑熟的感觉。提出与“熟”相对的“生”,作为医俗的药方,这实在是书法“生熟观”上的推陈出新。它无论是在书法审美上,还是书写实践上,对后人都有启发意义和一定的导向作用。

董其昌传世作品颇多,以行草作为帖学的延续所取得的成就最高。而《论画册》可作为其“因生得秀色”的注脚。

董其昌作为晚明官僚,仕途颇为顺利。闲暇之时,喜收藏鉴赏书画,具有开阔的眼界和精到的鉴赏力。其书自视甚高,《容台集》称:“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此作书写一丝不苟,意到笔到,当属“作意”之作。而其胜赵之处,在于较鲜明完善地表现了秀美的风格。

此作基本以涩笔取势,极少刻意的顿挫,点画线条大多圆畅而富于力感;转折处多暗过,收笔处以虚和取韵,故点画精整典雅,又可以体味出其中的“生”意;字里行间时有草书阑入,章法萧散空明,墨色浓淡变化随意自然,有“无色之色”的美感。

董其昌书法清秀而不飘浮,确为帖学中的翘楚。他于《画禅室随笔》中道:“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提得笔起,在于对“二王”之凌空取势的把握和变化运用,又兼有禅宗“空元”境界的体悟,比赵孟頫明显增多了笔在空中运动的动作。主宰,指用笔准确地表达书家的艺术意志,而不是无拘无束的信笔。又云;“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他正是终生循“巧妙”二字而探索,并建立起自己风格的。董其昌书法始终未能脱出帖学一系,对“生”的感悟与表现,还远不能与老辣、生拙、生涩等相联系,故其“生”非真生,对“生”的追求尚朦胧于技法,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倒是其后的书家倪元璐借鉴于章草,在方折顿挫中大显生趣,才是真生。

猜你喜欢

秀色帖学董其昌
张向东
陈善良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壮美舟山 秀色群岛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嫣红娇唇
董其昌的面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