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定点』例谈

2017-04-20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定点自然段文本

语文教学在正本清源中深入,当前在目标确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老师们对于“目标可视化”“目标具体化”的理解相对成熟,尤其“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但是,进行文本解读时,“辨体”“识人”“断文”“定点”这几个规定动作中,“定点”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究竟选择怎样的内容教学、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老师。下面列举几例,谈谈我的浅见。

一、“定点”的基础是理读

【案例 1】《唯一的听众》写了一位高贵的教授自称“聋子”,用有声的语言、行动和无声的眼神鼓励年轻人,使他由沮丧到自信,后来方知老人居然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事情。再后来,年轻人拥有了成千上万的听众。

文章写得唯美、抒情、温暖,这样的文章如果进行琐碎分析,就会破坏情绪、败坏胃口。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解读。

1.宏观角度。

①双线并行:一条线是老人不变的眼神。课文通过一咏三叹式的反复,形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另一条线是“我”的变化。在老人的平静、包容之下,“我”在行动和心理上有了一系列的变化。两条线交织着推进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主题。读文时,理清了“变与不变”,就能够把文章的大意说清楚。

②人物描写:老人是智慧的,应该称之为教育家。文本在刻画老人时,将其置于幽静的环境下,抓住语言、神态,刻画了一位高雅、端庄、智慧、包容的人师形象。

体会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从语言入手: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在老人的语言中,很容易捕捉到的是老人对“我”的鼓励,容易忽略的是老人语言中蕴含的“意图”。在“我”想要溜走的时候,老人短短的几句婉言就让“我”驻足。因而,体会老人语言中的“智慧和善意”,推想“话里的话”就是教学的抓手。“是我打扰了你吗”一句,表明老人看出了小伙子的不好意思以及对音乐的喜爱,竟主动表达歉意,是想让小伙子放下包袱,老人之高贵立显;“可惜我的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小伙子完全没有了顾虑,可以全身心投入练琴;“每天早晨”是个变序的句子,似商量更似要求,所以才有了后面每天清晨的相约。这些语言背后的心意,是要引导学生揣摩的。

除了语言,还有就是对老人“平静的眼神”的刻画了。有了对语言的揣摩,再理解老人的眼神为什么始终“平静”,就会水到渠成。

2.中观角度。

文本有个特殊的段落——第11自然段,省略号独立成段,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试想,当第二天清晨,“我”又一次面对老人时,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会怎么做?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教学时,可以进行补白练习。补白的要求是:借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亦可拓展原文,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课文的编排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原文: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3.微观角度。

文本的用词用句非常讲究,在传情方面值得品味。

如变序的句子——“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描写环境的句子——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唯美的提示语——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满含情意的神态描写——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这些语句不是闲来之笔,都表达着作者的情意,为文章增添了色彩,教学时不可忽略。

经过以上解读,学习目标就可以明确:抓住主人公和情节发展,理清文本顺序,概括主要内容;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推想“言外之意”,体会老人的用心;补充原文,进行对比阅读;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练写“见面场景”。

文本解读是一个全面细致的理读过程,善于发现表达的特点,善于发现文本的“这一个”,教学就会有明确的方向。

【案例 2】《开国大典》是通讯类文章,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中有盛大场面、恢宏气势的描写。

本文写了开国大典典礼前、典礼时、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场景,点面结合是其最主要的写作方法。“宣布成立”与“升国旗”部分都是先写主席,然后写群众,这是典型的点面结合。在“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两部分,则先写了整体的“面”,然后对其中一个镜头着力描写,是“先整体后聚焦”式的描写。其实概括地说,文本呈现了“先点后面”和“先面后点”两种构段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凸显了毛主席的风范。那么,学写点面结合便可确定为本课的读写点。

可见,“定点”的基础是理读。

二、“定点”要立足整体,方能准确把握

没有立足整体的高度,就没有全面而准确的目标确定。

【案例 3】《少年闰土》主题为走近鲁迅、初识鲁迅。本课是经典课文,学习目标可定位为“学写情景中的人物”。教学中,我们习惯的做法是着重学习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学习鲁迅先生描写闰土时将主人公设置在特定的背景下,后面主要围绕几件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详略得当的写法。

设问:情景式开头所选择的事件一定是最能突出人物特点,与后面的课文一定有联系,如何不割裂这种关联呢?

本课开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后面记叙的几件事情中依然详细记叙了这件事,只是写法不同而已。一个是描摹,一个是对话叙述。联系思考,不难发现:两处的侧重点不同。开头一段侧重于描绘一个机敏勇敢的少年形象;后面的对话中更丰富了闰土朴实、率真、帅气的形象。两处的互相呼应、互为补充,实现了对少年闰土形象的建构。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处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作者要两次安排同一个材料,这样写不重复吗?

在揣摩品味的基础上,可以就地取材,从其他三件事中选取另外一件,将记叙的语言改写成描述性的画面。这样,教材就得到了充分利用,读写结合也落到了实处。

【案例 4】《长城》一课单元主题是“祖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连听了五位教师执教本课的第二课时,奇怪的是,老师们都紧紧抓住“血汗”却全然不顾“智慧”!

老师们很善于将词语品味和朗读感悟相结合进行教学,针对第3自然段中的“数不清”“两三千斤重”“无数的”“一步一步”“多少……才”等词语,运用增删等方式引导品味,自然是一番“苦味”在课堂,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奇迹,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味?

因此,不能立足于文本的整体、单元的整体进行解读是主要问题。这样会导致教学的立足点低、片面、单薄,从而辜负了编者的意图和文本的价值。

其一,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没有关注文本各部分间的联系。在解读文本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第3自然段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易,但并不能与智慧产生关联,而智慧的理解则需要与第2自然段相结合才能有所领悟。老师觉得第2自然段已经在第1课时完成了,在这里强化“汗水”,全然没有将第 3、4 自然段的联想和赞叹置于全文的角度来解读,因而主旨把握就有了偏颇。

其二,缺乏与教学资源间的联系,也就缺少了对能力发展的关注。教师的视野决定了课堂的厚度。倘若只就课论课,不能将本课作为一个“原点”发散开去,营造“大阅读”的场,课堂就会显得单薄。其实,关于长城的诸多资料表明,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显示了太多的智慧和汗水,比如古代劳动人民曾经用糯米汤混合泥土筑墙,外面墙体筑石头,这样墙体非常坚固;冬日里运条石,先平整一条路,再洒水冰冻,石头就很容易在冰面滑行,节省了工期……教师适时地引入资源或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且不说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信息量增加了,单单思想认识的层面就会立体多元起来,而这恰恰是语文学科思维层面的隐形能力。然而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课堂难免会变成一潭死水。

其三,缺乏对单元整组的把握,文体意识淡化。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窄化”,视野过多关注的是词句,而对文本的章法解读不够到位。本文是典型的写景文的一种范式:远观—近看—联想。与课文《颐和园》组元,编者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类文章的写法。《颐和园》的典型特点是“移步换景”,与本篇课文是两种并肩的构篇范式。若教师不能立足于篇章和文体学习表达,教学定会留有遗憾。

要知道课文隶属于单元,单元受制于整册教材,教材则要落实课程标准。因而,解读文本要明了每篇课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要将教材与课标对照联系,才能做到心中有标。

三、“定点”要依据学情,恰当取舍

【案例 5】《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这是一篇描写群像的文章,塑造了五位战士的英雄气概。逐一描写人物,显然会冗长刻板。因而,课文采用集中描写和个体代表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人物群像。此乃文本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有的老师选择“群像集中描写”作为读写练笔点,教学中就地取材,引导学生练习将“屹立顶峰”一部分进行丰富,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简短视频后,引导学生抓住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英雄视死如归的精神。还有的老师选择了“个像”刻画,也是通过最后一段,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写好具体的一个形象。

那么,确定怎样的练写内容更恰切呢?

我以为“群像集中练写”更切合些,对五年级学生而言,这既是一个新知,又是一个挑战。可巧妙地利用文本资源,将最后“丰碑式”的形象作为练写点,辅之以视频,帮助学生认识“集中描写”需要将人物放置在同一环境中,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描写。另外,描写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体会中心的过程。这样的练笔,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当然,练笔不仅可依托课文进行练习,也可以再拓展巩固练习。生活是读写的素材宝库: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几个人物的突出表现,过年前大人们的忙碌和期盼,运动会上啦啦队中的几个人物,争论中的几个舌战者,聚会中一个笑话或突发事件中大家的反应……

文本解读中的“定点”,其实就是决定“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中找到属于“这一个”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夯实专业素养,能够抓住一篇文章里最突出、最典型的特点;需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只有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可能做到取舍有据、详略得当、深浅适宜。

猜你喜欢

定点自然段文本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解析几何中定点问题的处理策略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秋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