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苏北农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17-04-20陈晨王宏婕罗前娥

科技视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公德传统文化

陈晨 王宏婕 罗前娥

【摘 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在国民道德建设方面,农村任重而道远。调查发现,当前制约苏北农村道德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村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自觉不够;二是,受制于农耕文化和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聚居方式的影响,村民社会公德意识普遍缺乏;三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断代,村民耻感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道德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键词】苏北农村;道德建设;传统文化;社会公德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日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由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相比,国民的道德建设进步缓慢,近几年关于国民道德滑坡的国内外评论不绝于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的道德建设,从宏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到微观的家风家规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受到全国上下空前的关注。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道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是制约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核心要素。在经济实力上苏北人均GDP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规律说明对苏北农村道德建设情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农村道德建设情况的一般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课题组下发了1000份调查问卷,以盐城市的几个乡镇为样本,对村民实施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5份,问卷有效率达98.5%,基本达到调查组最初设计的目标要求。调查组随即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甄别、归纳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苏北农村道德建设状况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期为我国农村道德建设贡献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1 当前苏北农村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农村道德建设依托的经济环境和人文因素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对农村的道德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物质的日渐丰裕;农村家庭电视和手机媒体的普及,村民接收外界资讯和可享受的教育资源的增多和享受较多家庭关爱的新生代农民的长成等,所有这些向好的因素合力助推农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当前苏北农村道德建设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预期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课题组主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以期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出农村道德建设总体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在公共事务方面,从个人私利出发,损人利己,将侵犯集体利益视为正当的现象突出,诸如拆迁过程中的私拉乱建现象比较普遍;在经济领域,制假售假、生产加工贩卖有毒食品、恶意圈钱现象屡禁不止;在邻里关系上,因小事而产生邻里不和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家庭伦理关系上,父子不和、婆媳不睦,老人晚年生活得不到子女保障的案例仍屡见不鲜;在农村文明生态建设上,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相差甚远。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和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进步。为了助推农村发展质的飞跃,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并向现代化迈进,必须切实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构建乡风文明的农村道德生态。

2 影响苏北农村道德建设的主客观因素

本文的道德建设,是将符合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体现多数人利益的、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以善恶评价为特征的日常行为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心里认知并指导其行为的建构过程,由此可知,道德建设是一个内化与外显的双向过程,这就决定了道德建设的过程性和持久性。根据调查可知,当前影响苏北农村道德建设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导致村民道德意识较弱,道德自觉不够。

教育是道德获得的主要渠道,从总体上来说,个体享受的教育程度与其道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制于国力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差别仍然很明显,尤其在文化素质上,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偏弱,苏北农村教育属于江苏的洼地,2010年第六次江苏省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江苏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北农村中经济基础较好的,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的年轻人多选择进程务工并定居城市。在受访对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85%,而且女性为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量、格局、理解力和對公共事务参与的限度,加之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弱势,缺乏自信并对外界有一定的心理隔阂。在可供占有的资源稀缺的现实条件下,在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个体的利他情怀是很难被激发出来的。所以,在家庭生活和公共事务中容易出现霸道、自私、短视、不合作现象。

2)长期农耕文化的影响,加之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聚居特点,导致村民社会公德意识普遍缺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不少村民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居住地,迁移到村镇周边集中居住,原居住地的留守村民数量日渐减少。盐城地处江苏,受到江苏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迁居过后,村民由原来的以血缘为中心的居住生态转变为业缘或地缘为核心,许多固有的传承性的伦理道德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新的道德伦理生态系统尚未建立。

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的聚居特点,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喜欢向内用力,重视家庭关系,不喜集体生活。这一点梁漱溟有过很深的研究,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中列举了中国民族性的缺点,如:“(1)不讲公德、缺乏国家观念、自私心重;(2)缺乏纪律习惯、公共场所没有秩序;(3)缺乏组织能力,如一盘散沙;(4)好徇人情,缺乏法治精神。”梁漱溟把这些民族性的缺点归结为“其实全是中国人过去缺乏集体生活锻炼,自然应有底结果,毫无可怪之处。”[1]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开始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迈进,但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农业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苏北地区亦是如此。虽然近几年盐城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康居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村民整体公德意识仍然十分淡薄,正如梁漱溟所说,公共场所没有秩序,缺乏组织能力,好徇人情。比如在农村的征地补偿方面,有近75%的受访对象认为有关系的村民补偿待遇高。在政府给予的困难群众补助事项上也存在任人唯亲现象,生活条件好的、不符合补偿要求却可以享受困难补助。对于近年来集中到村镇周围新区居住的村民来说,他们原来依赖的亲缘关系不复存在,邻里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这时邻里情感比较淡漠,信任基础薄弱。这时他们遭遇一个旧的伦理生态系统已被打破,但新的生态系统尚未建立的尴尬,形成了一定的伦理真空,一定程度上促成他们邻里之间交往过程中的趋利性。

3)传统文化教育的断代,加之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尚未深入,导致村民耻感较低,家庭伦理关系淡薄甚至混乱。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其中道德文化是其一大特色,就占据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道释三家而言,其共性特点在于对人德行的教化。儒家教育弟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事上做到“仁义礼智信”,遇到纷争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道家主张要守柔、上善若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2]佛家的因果教育重在让世人知因识果,明白善恶有报的道理,进而提升世人的觉悟和灵性。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坚忍、诚厚、知礼、和善的民族性格。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开始受到破坏,国人将近代国运的衰落归因到传统文化上来,在文化继承上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和做法,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加剧了这一做法,而且是执政者否定,其影响力远超过新文化运动,至此,传统文化整体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国人这一既倒了洗澡水又抛了孩子的做法让后继的伦理道德建设失去了根基。任何时候,摧毁一个生命是极其容易的,但塑造或重塑一个生命是极其艰难的。人们心中世代相传的心灵依靠轰然倒塌,而新的精神依凭又很难短时间内建立,所以国人在精神层面,出现了很长时期的道德真空,茫茫然,不知何为善恶。至于道德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经济体制很不成熟,市场主体逐利倾向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村民受制于自身较低的文化素养,加上缺乏传统的道德教化和约束,在道德领域的各个方面均容易出现失范现象甚或是越轨行为,诸如家庭伦理关系淡薄,子不养老、婆媳纠纷、兄弟不睦、见利忘义、嗜赌聚赌、利用亲友关系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等,对此,受访对象纷纷表达了对当今村民人心不古、缺乏教育的看法。

3 加强苏北农村道德建设的对策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定日期的临近,将苏北农村道德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也是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苏北农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江苏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对苏北村民道德教育的终身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道德教化是一个全民化、终身性的过程。盐城的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长期以来,受制于财力因素,地方政府没能力加大对村民道德教育的投入。现在虽然政府也很重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并建立了农民培训学校,但主要为生存技能培训,而非道德教育甚或人文素养教育;另外,许多农民培训学校只是一种摆设,实际并未真正运转起来。在受访的对象中,表示有过到农民培训学校学习经历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在问及“您觉得是否需要对村民开展长期的道德教育”时,62.8%的受访对象认为很有必要,这部分人认为今天村民道德素质之所以这样,主要是缺乏教育,并乐观的认为人是愿意接受教育的,因为人性本善;26.2%的受访对象认为有必要;只有6%的受访对象表示可以试试,但对效果表示谨慎乐观,另外有5%的受访对象认为没有必要,村民的观念早已形成,改变不了了。江苏是教育资源大省,同时也是经济强省,建议省里相关职能部门能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形成合力,启动对苏北村民的道德教育终身化工程。

2)将民风建设纳入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建立起新的村民道德建设体系。

村民的道德建设离开地方政府的人力、财力和智力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更是不可持续的。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国民道德素质的关键期。民风状况和国民的道德水平高低呈正相关关系,民风越正,国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質越高,反之亦然。但民风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考核政策是激励政府行为的第一指挥棒,为了引起地方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议将民风建设纳入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此外,在村民的道德建设中,地方村委是第一责任主体,是与当地村民联系最紧密的地方父母官,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村民基本情况的信息员,所以要采取措施强化村委的道德教化功能。如指导村委会构建可行性的地方道德建设体系,加强地方伦理道德文化建设,确立地方道德建设村支部书记负责制,建立一系列适合村民特点的文化娱乐设施等。

3)加强传统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吸引村民实现道德教化。苏北村民文化程度虽然总体不高,但农民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感。作为万物之灵长,人对于精神有着本然的需求。村民们虽然相比市民来说,享受的现代教育机会少得多,但是他们从小即接受了来自父辈或者祖父辈的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熏陶,至今有不少中老年村民,尤其是男性村民仍然热衷于聚在一处收听《杨家将》、《穆桂英》、《隋唐演义》等评书或鼓书,并且津津乐道。这些古典小说中的忠孝节义的思想其实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是高度吻合的,可以借鉴和引导。同时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文化情节深厚,诸如“叶落归根”、“安土重迁”、“寻根问祖”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农民们这一情节更为深重。传统文化给他们一种厚重感、亲和力和根的归属感,所以更容易受到村民们的认同和接纳。此外,从全国各地的民间团体创办的“雨花斋”和中华道德文化大讲堂的运行情况来看,传统文化尤其是节俭、因果、感恩和孝亲思想对社会的教化具有强大的思想冲击力和震撼力,可以将这些组织引入苏北农村的道德建设中来,成为村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教育载体,促进当地的民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中信出版社,2010:125.

[2]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3]论语·为政.

[4]孟子·滕文公上.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社会公德传统文化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