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区域产业共建和增长极培育

2017-04-20杨英甘增艳

开放导报 2017年2期

杨英+甘增艳

[摘要] 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广东经济工作一大重点。其中,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广东的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今后的思路应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新产业体系,多圈层推进和“量身定做”,优化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

[关键词] 区域产业共建 新经济增长极 珠三角地区 粤东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13-04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GDP长期占全省总量的80%左右,这反映广东经济发展基本上仅由珠三角地区一个发动机推动(杨英,2013)。大力推动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区域产业共建,改变粤东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使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是广东已定的战略发展重点。广东要通过产业共建把珠三角地区及海内外的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地区,让粤东西北地区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实现高水平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找到和总结出一个新的行之有效的共建模式,积极在粤东西北地区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培育新经济增长极,以新经济增长极与珠三角地区的相互协调、促进发展来推动广东省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产业共建与经济增长极

(一)经济增长极

区域产业共建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相关区域内各个经济增长极的分工与合作的。经济增长极是指本身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具较大的经济规模,并对周边区域经济发挥着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地域经济体。经济增长极主要是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和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除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某些区域的产业及经济不断发展而自发形成之外,经济增长极也有因国家通过规划安排、政策倾斜、重点投资及建设而培育起来的。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外部环境和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均较为落后,投资资源不足(特别是当其与区域发展要求存在着差距较大的时候),通过科学规划后将稀缺的投资资源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某一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有意识地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由其快速发展起来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效果是颇为显著的。广东在推进区域经濟协调发展时,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差距大,通过在广大粤东西北地区布局与建设经济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区域产业共建

区域产业共建是指跨区域的政府或位于不同区域的企业经协商约定,就某一(或某类)产业或产业链的发展,开展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的共同建设的计划、安排及行动。目前国内的产业共建主要集中在政府共建一些产业园区,如在广东就有“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广东之间所形成的“前店后厂”模式(杨英,2002),也是产业共建的一种。珠三角地区及粤东西北地区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拟开展的区域产业共建,应该是指在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不同地区相互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共同构筑广东产业体系的经济活动。

二、广东区域产业共建

与新经济增长极培育现状

(一)广东区域产业共建与新增长极培育现状

近10年来,广东通过实施“腾笼换鸟”及“双转移”两大战略,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快速发展,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通过实施“双转移”战略及相应的产业转移政策,将低层次的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转移至土地资源丰富且其他要素成本明显偏低的粤东西北地区。这样的战略逻辑是拟借助行政手段及市场机制,强化配置资源,以促使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及带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实施“腾笼换鸟”及“双转移”两大战略的几年来,珠三角地区配以“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产业带建设,引入高新技术装备及提升制造业和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有效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至2016年,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4.9%和32.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高达64.2%。为配合“腾笼换鸟”及“双转移”两大战略的实施,广东在粤东西北地区先后相应地建设了5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和30个产业转移集聚地,并让其承接了大量由珠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项目。2016年,这些作为新经济增长极的产业转移园区及集聚地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超过2200亿元,占整个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的28%,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00亿元,全口径税收超过400亿元。产业转移园区及集聚地已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由此可见,实施“腾笼换鸟”及“双转移”两大战略,对广东的区域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的培育,以及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短期作用及成效是颇为明显的。

(二)广东区域产业共建与新增长极发展的局限性

1. 受传统体制的约束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与GDP及财税指标等高度关联的“目标函数”的影响,珠三角地区不仅规模转出产业的意欲并不强烈,而且转出的产业多与其自身新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度较低,区域产业共建基础差。二是为现行体制所限,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同类产业多“遍地开花”,分工与协作水平很低,产业结构雷同。受这一影响,与其“结对子”的各粤东西北地区城市承接的产业自然也高度雷同化,作为新经济增长极的产业转移园区及集聚地无法差异化定位,低层次的竞争严重。

2. 粤东西北地区新经济增长极根基不强。发达城市往往不愿将高增值的产业转出到承接产业的欠发达城市,导致由珠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多属珠三角地区已经或即将淘汰的产业,甚至一些本应关停的污染企业,产业层次及产业素质明显偏低。

3. 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尚未令人满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相应的产业体系建设不令人满意,整体工业竞争力水平没得到大的提升。如外贸近几年一直没多大的起色。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1.7%,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下降了0.9%,广东的进出口总额也下降了0.8%。

三、广东区域产业共建

与增长极培育新思路

(一)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新产业体系

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产业共建及新增长极建设,必须建立在以充分发掘粤东西北地区资源潜力及发展潜能的全省产业布局定向的基础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具体定位,仅限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全省配套的石化、钢铁,以及尚未有明确定向的海洋经济等。这样的产业区域布局显然还是延续原来偏重于珠三角地区的基本格局,不利于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为扭转这一局面,广东在构建新产业体系时,应有选择地将通过适度扶持后可能得以发展的现代新产业,布局于粤东西北地区。

(二)多圈层推进区域产业共建及新增长极建设

根据区位条件的差异,粤东西北地区的新经济增长极可分如下两个层级的区域进行考察:

1. 紧珠三角区域。紧珠三角区域,指靠近珠三角地区的汕尾、河源、清远和阳江4市。由于这个区域毗邻珠三角地区,不单要素成本、土地空间等优势突出,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物流成本也很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已有大量企业为节省成本从珠三角地区迁移至此。这一区域的新经济增长极培育,主要可以从与珠三角地区产业配套与衔接的角度进行定位。

2. 远珠三角区域。远珠三角区域,指空间距离上远离珠三角地区的其它处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城市。这个区域受“距离衰减律”的作用,在接受作为广东经济增长极珠三角地区的辐射上自然也较为弱化。为此,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应该作为相对独立的“极”给予培育。将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的中心城市汕头、湛江和韶关市,建设成能够分别辐射、带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以及与广东相邻省区的交接区域的新经济增长极;省里根据这些新经济增长极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全省现代新产业的布局要求,为其规划及布局与全省产业体系建设成错位、协作关系的若干现代新产业,使粤东西北地区的新经济增长极能与珠三角地区共同构成分工明确、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复合驱动”基本格局。

此外,粤东和粤西地区毗邻海洋,诸如港口资源、油气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等海洋资源可開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其新经济增长极的建设可以将海洋油气和海洋化工深加工、外海捕捞、海湾养殖业、海洋生态旅游和跨境旅游等海洋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三)“量身定做”优化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

应根据不同新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定向,从软硬两个方面为它们“量身定做”各自所需求的投资环境,使这些依据新经济增长极布局的现代新产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广东区域产业共建及各经济增长极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作保障。一是由省政府成立区域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目标及政策;由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探索及构建适合各类特定现代新产业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具体制定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产业协调发展的实施策略、计划和针对性强的区域政策及产业政策,以及负责各经济增长极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补短板”。三是每个共建产业链均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非“二政府”),最大化产业内部协作、激励和自律功能。四是在新经济增长极试行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

(二)进行产业布局及新经济增长极规划

对广东的产业布局及新经济增长极布局进行系统的规划,一是进一步系统研究并较清晰地确定广东产业体系的基本定向,以及各主导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产业布局及新经济增长极的选择奠定基础。二是根据广东产业体系建设及启动“复合驱动”发展模式的要求,在粤东西北地区的紧珠三角区域和远珠三角区域分别选择及规划新经济增长极,为现代新产业在粤东西北地区寻求空间载体。三是根据各现代新产业的发展要求及各新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条件及潜能,进行产业布局规划,既为产业的发展寻求具体“落地”的空间载体,也为各新经济增长极之间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奠定基础,更为“量身定做”建设适合现代新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三)优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通过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推进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有完善、便捷且较低成本的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在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三横四纵、内联外通、开放融合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时,应将各个新经济增长极作为一定等级的综合交通枢纽节点进行建设,畅通其与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重视其与相邻省区周边地区的综合运输主通道建设,保证集散、辐射功能的发挥。二是按与珠三角地区同等标准建设通讯网络,使粤东西北地区的新经济增长极能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满足现代新产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建国,于斌斌.增长极理论演化:产业转型升级新空间研究——基于绍兴市滨海新城建设的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1,(8):20-27.

[2]胡俊峰,杨凤华. 跨江联动、园区共建:江苏中部地区 快速崛起对策[J].企业经济,2014,(9):124-128.

[3]谭鑫, 皮亚彬.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分析——以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为例[J]. 岭南学刊,2015,(1):89-94.

[4]王向阳.创新驱动、增长极与产业转型[J].机构与行政,2015,(7):49-52.

[5]杨英.香港经济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43-146.

[6]杨英.启动“复合驱动”模式推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及持续发展[J].中国发展, 2014,(2):31-34.

[7]赵一蓓.重庆与长三角地区园区产业共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6,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