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08年洋县小学堂建设初探

2017-04-19廖欢欢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讲堂公款

【摘 要】 文章介绍了1908年洋县22所小学堂建设概况,分析了这些小学堂的主要特点:全为官立或公立学堂,没有私立学堂;这些学堂的创办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士绅阶层;教育经费的来源多样化;这些学堂校舍绝大多数都由宗教建筑改造而来;这些学堂的地理位置都相对比较好;学堂的等级越高,其基础设施也越完善、教员数量也越多。因为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学堂存在一些缺陷。

【关键词】 1908年;洋县;小学堂;特点

一、1908年洋县小学堂概况

1898年7月戊戌变法期间,清廷下令“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其它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习,并奖励绅民办学。”[1]但是戊戌变法很快就失败了,所以这个政策根本就来不及实施。1901年8月,清政府再次颁布兴学诏书,要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2]全国开始兴起一股举办小学堂的浪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陕南的洋县也遵照清廷的命令,大量创办新式小学堂。其大致情况可以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陕西全省学堂一览表·第二十册·上学期》这一调查资料中得到了解。这一册资料记载了汉中府洋县和西乡县的学堂情况。其表格的格式都是一致的,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名称、成立缘起、坐落、建置、职员、教员、学生、课程及采用图书、经费(岁入、岁出)、资产。从中可知:

1、1908年,洋县共有学堂22所,其中官立高等小学堂1所、官立初等小学堂2所、公立初等小学堂19所。

2、3所官立学堂由前任知县朱组绶创办,位于华阳街的3所公立小学堂由前任分县知县王倓创办,二圣宫公立初等小学堂由梅葛会会首封锡爵创办,火神殿公立初等小学堂由邑人武陵春创办,其余14所公立初等小学堂均由不同的邑绅所创办。

3、其开办费用。官立高等小学堂“系旧书院公款与捐款”,官立初等小学堂“由官筹出”,公立初等小学堂则或“由旧义学公款出”,或“由公款筹出”,或“由梅葛会出”、“火神会筹出”,或“由庙会筹出”,或“由社会筹出”。

4、官立高等小学堂由旧洋州书院改造而成,有2所公立初等小学堂由会馆改造而成,其余的小学堂均由庙、庵、寺、祠堂等宗教建筑改造而成。

5、有包括官立高等小学堂和官立初等小学堂在内的11所学堂分布在县城内,其余11所分布在县城之外的不同区域,其中有1所甚至建在山上。

6、在3所官立学堂中,除了东岳庙官立初等小学堂只有最基本的讲堂3间、操场1处之外,其余2所官立学堂的建置都非常完备,不仅有讲堂和操场,还有自习室、寝室、操场、食堂等。但公立初等小学堂大多比较简陋,除了两所学堂有讲堂5间、操场1处外,其他的都只有讲堂3间、操场1处。

7、官立高等小学堂有一名校长、三名教员,东岳庙官立初等小学堂有两名教员,厫神祠官立初等小学堂有一名堂长兼教员和另外一名教员,华阳中街三官庙公立初等小学堂有一名堂长兼教员,其他的学堂都只有一名教员。

8、3所官立学堂都有甲、乙两个班,而且官立高等小学堂人数最多,分别为甲班44名、乙班38名,相比之下,2所官立初等小学堂四个班的人数就少了很多,都只有十几人;其余19所公立学堂都只有一个班,且人数一般在12—22人之间,只有关帝庙公立初等小学堂的那个班有30人。

二、1908年洋县小学堂的主要特点

1、全为官立或公立学堂,没有私立学堂

在清末,政府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缺乏的问题而大力提倡私人办学,可是1908年的洋县却连1所私立学堂也没有,非常令人奇怪。

2、这些学堂的创办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士绅阶层

这些学堂的创办人员中,既有前任知县朱组绶、前任分县知县王倓这样的地方官,也有梅葛会会首锡爵这样的宗教团体领袖,甚至还有“邑人武陵春”这样普通的老百姓,但更多的还是县里的士绅,在这22所学堂中,直接由邑绅创办的就有13所,超过总数的一半。

3、教育经费的来源多样化

光绪年间,清廷财政极度困难,国库空虚。1903年的一份上谕称:“现在国步艰虞,百废待举,而库储一空如洗,无米何能为炊?”为此,[3]各地都要想尽办法来筹措本地的教育经费,洋县当然也不例外。1908年,洋县小学堂的教育经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官款、旧书院或旧义学公款、地方公款、宗教团体和庙会筹出、地方摊派。

4、这些学堂校舍绝大多数都由宗教建筑改造而来

在这22所学堂中,有19所是利用宗教建筑改造而成的。这是清末由于教育经费缺乏而形成的席卷全国的庙产兴学的一部分。

5、这些学堂的地理位置都相对比较好

它们主要建在经济和文化相对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地形比较平坦的县城和较大的村镇。

6、学堂的等级越高,其基础设施也越完善、教员数量也越多

几乎所有的公立初等小学堂都只有1名教员和最基本的教学设施(讲堂3间、操场1处);而等级稍高的厫神祠官立初等小学堂则有2名教员和讲堂3间、自习室2间、寝室3间、操场1处;等级最高的官立高等小学堂则不仅有1名校长、3名教员,还有讲堂6间、操场2处,甚至还有大量的自修室、寝室、职员教员司事室、食堂、储藏间、阅报室、会客室等等。

三、思考与结论

1908年,洋县共拥有22所小学堂、451名学生,这对当时洋县的教育事业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洋县县志备考》载:“初小当清末有四十六”,[4]即在1911年时,洋县有小学堂46所,而在1908年时,当地是只有22所小学堂的。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洋县的小学堂数量就由22所增加至46所,翻了一番还多,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

但是,因为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学堂是有很多缺陷的。首先,它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些学堂几乎都是利用现成的寺庙等宗教建筑改造而成,其建设和运转的经费并没有固定的财政支出,其来源多种多样且极不稳定,这就势必会影响到学堂的日常教学和运转,想进一步发展更是捉襟见肘。其次,根据《陕西全省学堂一览表·第二十册·上学期》的记载,洋县这些学堂的教员几乎都是科舉出身的生员,所以他们教授的内容也应当是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的,这就导致这些新式学堂有“换汤不换药”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04-409.

[2]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719.

[3] 朱寿朋.光绪东华录·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5117.

[4] 刘元吉.洋县县志备考·卷二·教育[M].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作者简介】

廖欢欢(1992-)女,汉族,湖北崇阳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史.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讲堂公款
红领巾,好榜样!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最不值钱的是公款
服从
开会的不同版本
DV校园 数彩讲堂
DV校园 数彩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