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急救护飞船:有翼航天器的希望

2017-04-19张雪松

太空探索 2017年1期
关键词:梦者航天飞机升力

□ 张雪松

紧急救护飞船:有翼航天器的希望

□ 张雪松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人类建造的最大、运行时间最久的的载人航天器,目前常驻6人,大约每半年轮换一次。航天员在天上也成不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同样会生病,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疾病,万一真的出现重病怎么办呢?现有的“联盟”号载人飞船,甚至未来的载人“龙”飞船和“星际线”飞船都存在过载较大的问题,所以一些美国工程师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案,以成功的X-37B无人航天器为基础,研制国际空间站救护飞船。

救护飞船概念的提出

我们对救生飞船的概念都并不陌生,无论是“联盟”号飞船或是X-38飞船都有这样的用途。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最大的“家园”,但这一人造航天器也可能发生严重故障,或是被太空垃圾击中失效,需要航天员紧急逃生。救生飞船只考虑了航天器硬件的情况,“联盟”号飞船还可以应付,但如果航天员本身出现问题,比如患上疾病急需送回地面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联盟”号飞船并不是合适的选择。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患上疾病并不罕见,根据人类现有的载人航天史的数据积累,假定国际空间站采用7人制乘组编制,那么每2.4年可能发生一次2级医疗事件,同样的情况下3级医疗事件的发生几率为15年内1到3次。2级医疗事故以心律失常和肺炎为代表,3级医疗事件包括诸如视网膜脱落以及急性阑尾炎等病症。如果发生这样的急性疾病,国际空间站上并没有合适的医疗手段,必须运回地面处理,但现有天地往返的运载工具比如“联盟”号、载人“龙”飞船或是“星际线”飞船,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以“联盟”号飞船为例,返回舱容积约4立方米,航天员在内部十分拥挤,更糟糕的是飞船再入和着陆的过载很大,半升力的典型再入过载是4g~5g,如果出现控制失误以纯弹道方式再入,过载更是高达8g,本来就身染重病的伤员,如何经得起这样的摧残呢。“联盟”号飞船虽然很多年没有出过船毁人亡的灾难性事故,但小问题却不少,早期统计乘坐“联盟”号天地往返的24名美国航天员中就有9人受伤,这种安全性更是病人无法承受的。姑且不论未来人类在太空中工作生活规模的扩大,仅仅是国际空间站本身的伤患救护就是个大问题,怎么办呢?新救护飞船概念浮出水面,它们利用升力可以做到较低的过载,更适合运送伤患航天员返回地面。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召开的2016年航天会议上,长滩会议中心的罗宾逊等人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在X-37B小型航天飞机的基础上为国际空间站研制急救护飞船!其实这并非全新的概念,技术人员早就知道有翼/升力体航天器低过载的优势,只不过人类载人航天规模一直不大,病患应急返回并没有提上日程,但有翼航天器低过载再入的优势却早已得到认可。

HL-20从“自由”号空间站返回

美国航天员约翰·格伦1998年可以以77岁高龄再次进入太空

狭窄的“联盟”号飞船返回舱

低过载航天器的历史

神舟十一号飞船刚刚返回,它使用钟形返回舱,但并非像早期返回式卫星那样弹道式再入,而是具有一定的升力,属于半弹道式飞船。尽管如此,诸如“联盟”号和神舟这样的飞船在返回问题上仍然很麻烦,飞船落点误差较大,每次直升机搜索都要大费周章,更糟糕的是,半弹道再入时飞船的过载仍然不小,这就要求航天员进行足够的训练,制约了选材范围。要让更多的人往返太空,不仅需要发展可重复使用的火箭降低发射成本,降低再入过载放宽对航天员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和我国的神舟飞船,以及美俄新一代的“猎户座”飞船、载人“龙”飞船、“星际线”飞船和“联邦”飞船都是半升力的飞船,新一代飞船的落点精度大有提高,但过载仍然较大。有没有办法降低过载呢?其实早就有了,早在35年前的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就首次发射升空,再入滑翔数千千米后在肯尼迪中心的机场降落。航天飞机的再入过载较小,所以美国航天员约翰·格伦1998年可以以77岁高龄再次进入太空。遗憾的是,随着美国载人航天重点转向深空,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美国航天局官方的“猎户座”飞船以及商业航天的载人“龙”飞船和“星际线”飞船取而代之。

成功投入运行的低过载航天器只有航天飞机一种,但是航天飞机绝非工程师们的唯一梦想。美国曾计划研制“戴纳索”军用助推-滑翔小型航天飞机,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螺旋计划,并发射BOR-4缩比飞船进行试验。升力体BOR-4的设计还影响到美国人,产生了HL-20人员发射系统的概念。HL-20将是一种低运营成本、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航天器,可作为航天飞机的载人备份,以及“自由”号空间站的救生飞船。由于“自由”号空间站的取消,以及研制开销太大,最终HL-20项目被迫取消。尽管如此,对这类有翼或升力体飞船的需求从未消失,这类飞船具有很低的过载,不仅可以运送更“娇贵”的载荷物资,更可以放宽对航天员身体的要求,是救生和救护飞船的首选。

上图:1995年美国航宇局决定研制一种升力体救生飞船,这就是著名的X-38

左图:“追梦者”飞船不仅具有很好的复用能力和自动着陆能力,飞行中过载很低,非常适合运送航天员和载荷返回地球

远去的X-38和“追梦者”

20世纪90年代随着“自由”号空间站的后继“阿尔法”空间站(也就是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进行,救生飞船再一次提上日程。1995年美国航宇局决定研制一种升力体救生飞船,这就是著名的X-38。X-38飞船由轨道科学公司负责研制,它具有很长的在轨飞行时间,一些说法认为可达4000天(约11年),不过独立飞行时间只有7小时,是货真价实的救生飞船。它最优秀的特征是低过载再入,以及全自动着陆能力。

X-38的研制更多地考虑了原有飞船的不足,比如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在轨飞行时间只有180天,每半年必须更换一次,而且“联盟”号飞船载人只有3人,至少需要两艘飞船才能保证救生。X-38飞船设计上是一种乘员返回飞行器,它可以运送7名航天员全自动再入大气层,减速后在12000米高度展开翼伞,此外它底部还装有滑橇装置进行着陆。X-38飞船的研制比较顺利,但国际空间站预算面临严重超支,美国航宇局不得不在完成约90%的研制工作后,于2002年被迫放弃了X-38救生飞船项目。

目前国际空间站使用“联盟“号飞船进行天地往返和应急救生任务,未来还会增加载人“龙”和“星际线”飞船,新飞船即使增加了载人数量,外加反推精确着陆的新技术,但再入过载大,始终令人不太满意。无数航天爱好者们扼腕叹息,认为美国航宇局的商业载人航天计划放弃载人的“追梦者”飞船并非明智的选择。“追梦者”飞船基于HL-20人员发射系统展开进一步研制,它赢得了美国航宇局CCDev项目的合同,在进一步的CCiCap项目中也倍受青睐,遗憾的是美国航宇局2014年9月最终选定CCtCap的两家获胜者时,保守地选中了载人“龙”和“星际线”飞船,升力体的“追梦者”飞船最终落败。即使如此,开发商内华达山脉公司仍进一步推动“追梦者”飞船的研制,并表示看好“追梦者”飞船的应用,尤其是升力体机体复用和低过载再入带来的独特优势。“追梦者”飞船不仅具有很好的复用能力和自动着陆能力,飞行中过载很低,非常适合运送航天员和载荷返回地球。

借尸还魂的救护飞船

国际空间站航天员伤患的救护问题已经浮出水面,而航天飞机早已退役,“追梦者”飞船也落标,现在航天员如果遇上视网膜脱落以及急性阑尾炎等严重疾病,除了硬挺就只能靠“联盟”号这样并不安全的飞船碰运气了。为什么不研制专用的医疗救护飞船呢?

伤患救护的任务对救护飞船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要求:伤患病人不可能一个人返回地面,至少需要一个队医陪同;返回速度必须足够快,神舟号飞船历次任务那样隔一天才落地或是现在“联盟”号飞船这样当天落地,都有些太慢了,美国人认为必须在3小时内完成从国际空间站脱离到着陆的全程。此外在轨飞行时间也要足够长,“联盟”号飞船那样半年的寿命是不行的,罗宾逊认为对接国际空间站在轨飞行时间至少要高于2年,以降低救护飞船的使用成本;作为一种运送伤病员的救护飞船,它还要求再入着陆的过载尽可能小,以及可以运送仰卧姿态的患者,另外还要保证仰卧姿态的伤病员在飞行期间可以得到医疗护理;飞船除了可以在政府和军队机场跑道着陆,还要具备在商业机场着陆的能力,并具备着陆后第一时间取出船员的能力。根据这些需求,无论是现役的“联盟”号飞船还是即将诞生的载人“龙”或“星际线”飞船,都不适合改装为医疗救护飞船,它们不是无法快速返回地面,就是再入过载太大,或是着陆精度不佳。

X-37B再入

X-37B

X-37UCD乘员舱模型

罗宾逊等人对此提出了新的方案:既然美国空军X-37B小型航天飞机在多次飞行中表现不错,何不以此为基础研制救护飞船呢。罗宾逊提出的X-37救护飞船(X-37UCD)改动不大,但它并非把X-37B的货舱直接换成载人舱那么简单。首先它抛弃了X-37B的四氧化二氮+甲基肼的有毒推进剂,以防对航天员造成意外的伤害;其次它无需X-37B那样强大的机动能力,只需要基本的减速再入能力,所以飞船提供的速度增量只有135米/秒;最后,为了满足救护飞船多人返回,尤其是运送仰卧状态伤病员的需要,它的载人舱长度从X-37B货舱的2.1米增加到4米,内部容积增加到4.2立方米。X-37UCD飞船使用成熟和得到检验的X-37B飞行器为基础,具有很高的人员安全性,具备人员快速进出能力,可以满足多种医疗救护任务的特殊需求。

航天飞机的再入下降和着陆过程的过载最高不过1.6g左右,X-37UCD飞船经过专门设计后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到1g左右,从而为伤病航天员提供最舒适的返回过程。X-37UCD飞船的3人制乘员舱备选4种配置方式。第一种方式中驾驶员相对独立,乘组医生可以从左右两边对病人进行护理,但无法对病人进行全身护理,而且病人的腿伸直后没有多余空间。第二种方式中病人的腿部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也可以左右侧对病人进行护理,但仍无法做到全身护理,而且驾驶员失去独立空间,病人的出入也不方便,还可能承受更大的过载。第三种方式具备第一种方式的优点,不过配置上更为紧凑,不仅实现了乘组医生对病人进行全身护理,而且病人进出飞船更方便;不过由于病人位于医生的一侧,无法对另一侧进行有效的医疗护理,而且舱内的空间利用有点浪费。第四种方式中,舱内人员空间配置更为紧凑,为病人提供了充足的腿部活动空间,可以对病人进行全身护理,但是病人的出入不太方便,承受的过载可能更大,此外驾驶员也没有独立空间。综合可能遇到的各种因素,罗宾逊等人倾向于第三种空间配置方案,并制作乘员舱模型进行了初步试验。为了尽快进出飞船,研究人员还讨论了进出舱口的设置位置,综合热防护系统的连续性、主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位置、接近和对接选择以及飞船内部结构,选中了尾部舱口方案。

X-37UCD方案目前已经完成了人员配置,出舱口位置选择等工作,制造了缩比例和全尺寸模型进行试验,并开始初步的内部容积评估。不过这只是X-37UCD概念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将来它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实验,并对飞船的电力系统、推进系统以及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进行更多的研制工作。

按照计划,2024年国际空间站将退役,如果没有更多的载人航天工作,X-37UCD救护飞船恐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即使2024年后国际空间站商业化,商业航天公司为了省钱恐怕也只会使用载人“龙”飞船或“星际线”飞船。2022年后中国的空间站即将全面建成使用,而它的设计寿命大于10年。为了给航天员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类似X-37UCD的方案对于中国载人航天来说倒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梦者航天飞机升力
救梦者 3
救梦者 2
救梦者 1
英雄气短的苏联航天飞机
从追梦人到助梦者
“小飞象”真的能靠耳朵飞起来么?
超萌宇航员航天飞机包
飞机增升装置的发展和展望
关于机翼形状的发展历程及对飞机升力影响的探究分析
你会做竹蜻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