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高字词教学水平的低段语文预学方略

2017-04-18徐红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2期

徐红

【摘 要】低语教学以字词为主,在预学时让孩子认读并识记字词,找准孩子真正的识字难点,渗透汉字规律,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识字要领,拓宽视野。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低语预学;字词預识;生字预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84-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笔者紧扣两个“预”:“预识”和“预写”,精心设计预学单,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预学,改进低语阅读教学。

一、预识的巧招

低语教学以字词为主,在预学时让孩子认读并识记字词最基本的。但是怎样让孩子有效地预读,并与课堂识字结合,及时反馈,提高识字效率呢?

1. 找准识字难点

教师在预设教学时会对学生的识字难点有所估计,但并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基于孩子预读时所体现的识字难点,才是本班孩子真正的识字难点。笔者在引导孩子预学时,首先让孩子随文朗读字词,再读读本课生字新词,挑出难读、难记和难以理解的,以便老师在预设教学时确定孩子识字的难点。下面是“恐龙的灭绝”一课的预学单前两项内容:

这是一篇短小的说明文,生字新词较多,难读、难记的内容较多,特别是“近义词”构成的词语较多(第二行),预学时并没有特别指出,只是引导孩子读准这些词语,找出自己认为难读、难记、难理解的词语。

学生预学后,教师要进行整理,及时调整预设教案。在预设时,笔者认为孩子认读“庞大”应该没有多大困难,但是有12个孩子认为难读。笔者就在课堂教学时,穿插到字词和阅读教学之中。而且班与班也有差异,如在别班施教时,只有2个孩子认为“书籍”难读,可是笔者自己班却有18个孩子。因此,根据孩子的预学,能较准确地把握孩子学习时的难点,从而想方设法突破难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2. 妙解识字意蕴

找准了学习难点,如何突破呢?我们知道,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因义而音,靠形状来表示意义,其中蕴藏着许多造字规律。在教学时渗透这些规律,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识字要领,拓宽视野,提高识字质量。

(1)生字演变找根源。汉字历史悠久,变化较大,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能找到它的根源。教师可以从学生预学的难点中找出部分汉字,追根寻源,引导孩子了解汉字的变化,感受汉字的奇妙。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突破记忆难点。“欢庆”一课预学时,有很多孩子认为“旗”比较难记,因为之前学过一个“棋”,右上部分孩子易漏。针对这一个识记难点,笔者找出了“旗”的字形演变图(如图1)。孩子不难发现,最初的甲骨文,右上部分就是旗杆上飘动的旗帜。这样一突破,学生记忆时就非常牢固了。

“宿新市徐公店”一课的“未”字,孩子在预学时,提出与“末”易混淆。笔者引导孩子一边观察“未”的变化(如图2),一边讲解:甲骨文 树木 的枝杈上部再加一重枝桠 ,“枝桠重叠”,表示枝叶茂盛,还没结果。上面一横是一个树杈,下面一横又是一个树杈,一般下面的树杈比上面的大,所以第二横更长。

二是阐释字义来源。“活化石”一课中,有15个学生在预学时提出“灭绝”较难理解。笔者就抓住“绝”字进行理解(如图3)。学生一看图就明白,“绝”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丝割断后,就没有连续了,中断了,也就消失了。那么课文指的是动物慢慢地消失了。

又如,“恐龙的灭绝”一课预学时,有13个孩子认为“庞”比较难理解,笔者通过归初造字的意义来解释(如图4):甲骨文 (广,宽大) (龙),表示龙体巨大。 “庞”的意思就是物体很大,与大的意思很接近。“庞大”一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这样的词语比较特殊。然后引导孩子们寻找并朗读本课中这一类的词语,进行词语教学。

(2)探究形声找规律。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笔者在教学中提早引入形声字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中形和义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如“恐龙的灭绝”一课预学时,学生认为“孵”和“籍”比较难记难理解,笔者利用形声字规律帮助记忆:

①出示生字卡片,用手遮住右半部分,问:你认识这个字吗?(卵)。

②是的,孵的左边是一个卵字,卵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动物的蛋,孵蛋,所以卵跟它的字义有关。

③右边是一个“孚”,我们在哪个字里面曾经见到过?(浮)。对了,这个字读“孚”,跟孵的读音有关,它是一个形声字。

而“籍”字教学时,与书册联系,以前的书都写在竹子上,所以用上竹字头。“籍”就是书的意思,而“书籍”就是各类书的总称。

这样的字例非常多,针对孩子预学时提出的难字,从老师讲解逐步向学生自己尝试分析、教师补充过渡,培养孩子的字词学习能力。

二、预写的妙用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写字能力,能较独立地识字写字。因此,在预读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孩子预写生字:仿照书上的例字,试着写一写生字,觉得难写的可以做上记号。孩子预写生字有什么妙用呢?如何在课堂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写字教学呢?

1. 共性问题齐疏导

孩子预写之后,笔者都会仔细批改并进行分类:孩子已经掌握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的生字就不再指导,而对于孩子在预写时有困难的字就一一分析,对于孩子的共性问题,先究其原因,再有的放矢地落实在写字指导之中。

如“活化石”一课的生字“植”,横画较多。在预设教学时,笔者以为孩子对于横画之间的距离掌握有一定难度。谁知预写反馈时发现:孩子能比较合理地放置横画之间的距离,反而是长横书写不平。究其原因,除了孩子控制铅笔能力较弱的原因外,笔者还发现,我们在写字教学时,引导孩子要写出笔锋,横画不能写成像火柴棒一样的平,起笔重按后略向上斜,再往下回收笔,而孩子往往向上斜后,没能及时地压笔。这个问题,老师在进行写字指导时已经强调过,但是孩子并没有牢固掌握。基于孩子的预写进行指导,针对性就更强了。

写字指导时,根据这个共性问题,笔者进行集体疏导:先出示范字“植”,让学生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再回忆以前学过的横画较多的字,如“青、首”等,说说书写的特点,横画要平,横画间距要匀称等。然后出示两张孩子预写的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孩子观察后不难发现,第一个“植”字写得好,第二个字横画没有写平。笔者引导学生自己找找原因,发现是因为书写横画时,特别是长横没有压住笔,就不平了。巧借孩子的预写,让孩子自己观察发现,比老师直接教给孩子写法效果好很多。那次写字教学后,孩子在书写横画时,收笔都能往下压一压,既写出了笔锋,又写得漂亮。

2. 个别问题“点”“化”之

对于个别学生预写时的问题,可以采用“点”其名的方法,引起这部分孩子的注意。在梳理学生预写作业时,笔者把个别孩子的书写问题逐个记录,在书写指导时,点出孩子的名字,指出他的问题之处。如在指导书写“寒”时,一边提醒有“三横两竖”,一边点出个别同学漏了一横或一竖,使他们牢固记忆。

有时,笔者也会春风“化”雨,以学生书写时个别现象化为学生书写习惯或方法引导。如“恐龙的灭绝”一课,教学“谜”时,个别孩子书写时观察不够仔细。笔者以小见大,先引导孩子观察孩子书写的两个生字(如图6):

孩子们一下子发现,一个孩子书写的“米”没有改写成一点,仍是写成了一捺。笔者再引导:这样写好看吗?为什么?孩子们一下指出不好看,因为下面是一个捺,里面的一捺写着不好看。笔者马上深入总结:合体字的部分笔画在书写时会进行变化,为了使整个字更美观。我们在进行书写时,要仔细观察,才能把字写得更漂亮。

基于孩子的预学进行写字教学,不仅能关注到每位孩子,还能针对每一个字进行有效指导,做到个个落实,真正达到提质高效。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