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子春秋》对当代说服传播活动的启示

2017-04-17詹佩佩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晏子

詹佩佩

摘要: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其思想重要著作。关于晏子谏君的言论是《晏子春秋》的主要内容。晏子善进谏,其说服方式灵活多样,且逻辑严谨思维缜密,使其劝谏言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较高的接受度。晏子劝谏内容透漏着晏子说服传播的智慧,对当代的说服传播活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晏子;《晏子春秋》;说服传播

一、说服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无论是中国古典说服学还是西方现代说服传播理论,其皆重视说服者自身素质在说服传播中的重要性。作为说服传播活动的主动发起者,说服者不仅要提高自己专业权威性,还要注重其道德素养以及对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

(一)专业权威性

晏子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在劝谏过程中往往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其说理过程逻辑严谨、思维缜密。[1]景公患水肿,久病不起,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相斗,未胜,怀疑自己快要死了。晏子找来占卜之人,对他说:“你告诉君主其病属阴,太阳属阳,阴不斗阳,他的病快要好了。”占卜之人如是说。景公愈,问之故,晏子说:我说恐您不信,但占卜之人说,您就会信了。在崇尚鬼神的古代,占卜作为职业而存在,由他解梦自然能让事鬼神的景公更为信服。

(二)道德素养

说服传播活动重在以理服人。但道德言论固然重要,但仁德的声誉更会深入人心。晏子劝景公戒奢戒淫。其衣食住行皆以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为准。他爱民,其一半谏言中都是劝景公要亲民。对自己倡议身体力行使晏子声名远播。鲁昭公评晏子:晏子,仁人也,安危国,而不私利焉,使齐外无诸侯之忧,内无国家之患。晏子声名远播,各国君主都对他敬慕有加,向其询问治国之道。[2]

二、充分了解说服对象并把握说服时机

(一)思路针对性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之心,就是客方内心的意欲。以吾说当之,就是在说服活动中顺应客方的思路。[3]《晏子春秋》大部分都是晏子进谏过程中产生的言论。就谏言的接受度而言,晏子对景公的劝服无疑是成功的。景公好虚饰,贪享乐,但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很想恢复桓公霸业。他多次问晏子:“吾何日能逮先君桓公之后。”晏子对此知之甚悉。在劝谏过程中经常以恢复先君霸业等劝景公修身正德,如此才能取得良好劝谏效果。

(二)感情针对性

说服传播中感情因素的应用,第一指主客双方的情感联系,二指调动客方感情。主客双方的个人关系在说服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景公视晏子为国父,对其敬重有加。所以在晏子的劝谏言论中,无论是直言其贪图享乐,还是暗讽其不恤民心,景公至多怒或不悦,极少降刑罚于晏子。其对晏子的信任和爱戴是晏子谏言被接受的重要原因。

(三)时机针对性

时机的针对性,即是说服者对于说服时机的选择,不同的时机讲,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景公见年长者饥,欲救之。晏子夸景公,景公面露喜色。晏子借机说道:圣明的君主都有怜悯之心,请您供给全国那些没有人供养的人衣食吧,景公随即答应。景公因晏子夸奖而沾沾自喜,这时劝其将仁德推而广之,自然能起到劝服的效果。要想掌握好说服传播的时机就要求说服者对自己的目标说服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说服者才能把握说服的主动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说服策略,在说服活动中游刃有余。

三、注重被说服对象的反馈

说服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说服者针对受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才能把握传播主动性。适应说服对象的需求,营造共通的意义空间,才能顺利的进行沟通与互动,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景公见年长者饥,欲救之,晏子赞景公,景公面露喜色。晏子于是劝景公推及天下百姓,景公当即答应。晏子之所以能准确地把握说服时机,正在于他对说服客方的了解和反馈的准确把握。因此在说服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说服对象的语言,还是细小动作表情,都能传达出客方的内心活动,说服者要對此准确地把握,才能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对《晏子春秋》中的说服传播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晏子对齐景公的说服策略多样,为了提高说服力,他会客方的反馈采取合适的策略增强说服内容的说服力。说服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充分了解说服对象并把握说服时机;注重被说服对象的反馈是其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晏子春秋》中的说服传播思想价值需要我们更加细致的挖掘。

参考文献:

[1]董业明.晏子子说辩的逻辑艺术[J].东岳论丛,2000,21(3):114.

[2]黄宝先.晏子的外交思想简论[J].管子学刊,1992(2).

[3]龚文祥.说服学——攻心的学问[M].东方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晏子
晏子不辱使命
小燕子
晏子占梦
晏子使楚
晏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小善”不是“善”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