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探讨

2017-04-17吕峰管爱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新媒体

吕峰 管爱花

摘要: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的主体权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严峻的挑战。在复杂的教育环境和艰巨的教学任务面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不断拓展教学新阵地,进一步加强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培育,从而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践。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1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77-04

新媒体是现代科技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改变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其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对青年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三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基于新媒体环境,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实践路径对于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一、机遇审视: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供契机

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资源,提供了教学信息传播新的载体,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1.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资源

新媒体信息的超容量性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为其提供了新鲜的养料。新媒体出现以前,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并且内容陈旧,不能很好的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难以激发他们情绪的“兴奋点”和“关注点”,这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了和感染力的重要原因。新媒体高容量的信息环境则使教育者摆脱了这一困境,为使用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量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承载、无法想象的。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了必备新媒体技术的教育者,可以从网上发现、挖掘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获得有针对性的、最新的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从而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体,通过新媒体了解时政、关注热点、获取资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了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提供了有效的传播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载体,将课程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的一种活动。信息的传播需要载体,载体是信息传播的承载者,是联络传播者和接收者的桥梁,它能够沟通人们的思想,传递传播者的意图,反馈接收者的意见。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有效的传播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教学内容寓于一定的新媒体之中,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信息表现形式,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生动的表达教学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达给受教育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新媒体的交互性构筑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通过寻找共同话题进行沟通交流,进入大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大学生的心路历程,把握其真实心理需求,达到疏通、引导、教育的目的。

3.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权威性等特征,但由于其课时少,内容多,短暂的教学时间以及空间,使教育者很难能够将教学内容全面、深刻、透彻的呈现给教育对象,同时对于教学对象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局限性,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空间和影响范围。新媒体快速更新的信息与海量的资源可以被教育者方便快捷在思政课课堂上使用。教育者通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等课程网络阵地,将教学拓展至课堂之外。师生通过QQ、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平台共享思想教育资源,自由交流思想问题、现实困惑。传统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得到了无限延展,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的捆绑被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依托新媒体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现实困扰: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挑战

新媒体技术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生动性、内容丰富性等特征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产生了诸多现实困扰。

1.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权威”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知识为中心,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师凭借着信息优势在思政课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是教育过程的客体。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教师的主体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纷杂,价值多元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使高校学生与教师的信息储备量和信息来源途径方面渐趋接近状态,有些学生对于所学课程新信息的掌握甚至超过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步淡化,甚至处于信息劣势。从新媒体技术熟练使用角度看,当代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早,频率高、范围广,享受着“技术赋权”带来的全新体验,教师与学生相比并不具有技术优势。课堂信息、技术优势的淡化决定着课堂主体“权威”地位的丧失。

2.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扩散性等特征使其既是一个信息寶库又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垃圾场,既有有益的信息又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价值观念。新媒体的使用人群极为复杂,信息的生成和传播门槛低、自由度高、随意性大,信息的真实度难以保证,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上垃圾信息、反社会的反动信息以及恶意中伤的诽谤信息等有害信息充斥在新媒体信息的海洋中。新媒体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和渠道,他们凭借网络技术优势主导舆论走向,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当代青年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的欲望和能力强,但对信息的选择、判断、甄别等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冲突的信息,不仅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和迷茫,而且易于造成他们在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

3.挑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以教师为中心,遵循理论灌输的原则,进行集中的”满堂灌”的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和理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其优越性。然而在这种“你说我听”的“一刀切”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差异被抹杀,教师更多的关注教材知识的传授是否顺利完成,学生个体主动性以及内心的现实的需要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很多高校探索和采用了实践教学、多媒体讲授、专家报告、情景表演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青年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倾向于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局限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并不能满足学生课后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学生通过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交流互动的行为并没有被重视和得到及时合理的引导。新媒体的环境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维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将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向边缘化,同时还将失去课后广阔的天地。

三、对策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践路径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应用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深刻把握新媒体技术内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推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思政课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1.转变教学理念,彰显发展性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相对独立,其学科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活动的有效指导,因此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2]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实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向“教师-学生双主体”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却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和方向。新媒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知识传授、教育者向学生自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转变,探索树立即能发挥自身主导性,又能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理念;其次要实现注重理论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论灌输的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内容更广泛、方式更便捷的新媒体成为青年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居高临下、空洞呆板的说教口吻和叙述方式产生抵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坚持理论灌输的基础之上,将教学内容更多的融入和渗透到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自觉认同;最后要实现自上向下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理念转变。树立双向互动的理念有助于教师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实现充分及时的“反馈”与“互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实现育人目标。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说服力

新媒体之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现实价值在于其承载思想内容的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其发展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说服力,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及时的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实践引入思政课。“理论是灰色的,但实践之树长青”。实践创新的永无止境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永远不会停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借助新媒体网络阵地,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时的融入课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实践,形成专题教学模块,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充分彰显与时俱进的教学意蕴;二是要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将这种分析采用贴近实际的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借助课堂和新媒体平台及时传播给学生,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引导力和阐释力;三是要聚焦学生的现实问题,将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困扰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善于“讲”,而且要善于“听”,应当通过关注学生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互动交流平台,倾听和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实困惑,利用新渠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更多的人文关怀。

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感染力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3]新媒体作为一种外部环境要求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作为一种载体和工具为思政课方法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可能。当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少包括“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而言,创新主要意味着基于新媒体技术,依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媒体特点等角度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和使用,提升方法效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单一讲解为主,课堂讨论等形式无法充分施展。以网络平台为中介,教师可以借用“情景设计”“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课堂教学方法依托网络载体,其效能可以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得到更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应对新媒体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突破和拓展,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空间,要不断探索尝试网络在线教学、隐性教学、虚拟体验、游戏通关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

4.拓展教学阵地,扩大影响力

新媒体是一种中性的传播载体,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必然反映到网上,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意识角逐的集中地,不同文化形态激荡的竞争场。[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平台功能的同时,拓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媒体阵地。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引入新媒体技术元素,在课堂之外,建立起多样化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探索“网下教育”与“网上引导”,新媒体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相互配合的机制。一方面各高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全力拓展教学空间。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生动详实,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网站、数字化在线学习平台、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等课程学习阵地。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效转化为新媒体内容的技术、方法、手段的研究,提升网络阵地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主动渗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阵地向课堂前后辐射,向日常生活延伸。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形式灵活、功能多样,融思想、知识、趣味与一体,全方位、广覆盖、重实效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精心设计QQ群、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交流平台,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空间,实现师生之间有效互动。

5.培育教师素养,提升吸引力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兴媒体“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5]新媒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权威”地位的挑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媒体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确识别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分析信息的能力、恰当评估信息的能力、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的能力、对信息进行规范传播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6]新媒体素养的提升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自我学习与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新媒体的运用,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养成新媒体思维习惯,既要熟悉学生语言习惯和接受特点,又要熟悉新媒体特征,更要有敏锐的新媒体信息意识,信息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整合的能力。在合目的与合规律的有机统一中,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观念的有效影响,价值的有效塑造,和行为的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十八大以来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精彩论述摘编[EB/OL].[2014-08-1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19/c164113-25493994.html.

[2]郑士鹏.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10-112.

[3]鄧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4]王永贵等.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45.

[6]高国伟,张光华.微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157-159.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新媒体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