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

2017-04-16秉,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广度课程内容体系

王 秉, 吴 超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0 引言

自古以来,诸多严峻而复杂的风险导致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已悄然迈入风险社会,随即安全的对立面由“危险”变为“风险”,“我饿”的威胁被“我怕”的恐惧所取代[1-3]。因此,在风险社会里,安全的价值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安全也随即成了人类的首要需求和基本价值观。显而易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安全文化因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而备受人们关注。正因如此,“安全文化”一直是安全科学领域内一个极其常见的专业名词(如安全文化是《Safety Science》、《Quality & Safety In Health Care》与《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等国际国内重要安全科学学术刊物中出现的高频词)[4]。目前,学界就它的研究已比较广泛和深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界已开展许多安全文化学理论研究,如安全文化的本质、功能与特征[5-7]、安全文化学基础原理[8-10]、安全文化学方法论[11]及安全文化学学科分支[12-14]等方面的研究),安全文化在人类安全生活、生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共识,且中国于2009年11月1日实施的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1992)[15]中,将安全文化学(代码6202160,隶属于二级学科安全社会科学)列为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技术的一个三级学科。因此,显而易见,当前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基础,安全文化学更应是安全科学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安全文化学理应成为安全学科教学方案中的一门重点课程。

此外,中国于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16],将“安全科学与工程”确立为一级学科。至此,中国确立了高等教育层面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立序列与长效机制,安全科学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量也急速增加,据笔者查询统计,截止2016年设置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共计155所[17]。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走访或调查上述多所高校发现,目前均尚未把安全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主干课开设,大多仅将其作为安全管理学课程的一章内容讲授(大多仅限于企业安全文化),或将安全文化与其他安全学科分支进行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法规》课程),且在中国现有的安全科学与工程(或安全工程专业)类系列规划教材中也尚未发现安全文化学相关教材。

究其原因,目前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与相关安全科学专家学者对安全文化学课程建设的认识程度不一,重视度不够,且课程内容体系尚未有统一的规范,缺乏适用的教材。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查询发现,已有的100余本安全文化图书,绝大多数仅是安全文化的散论(仅有徐德蜀和邱成[18]著的《安全文化通论》涉及面较广,论述较系统,但理论深度明显不足,正如著作前言所述:“目前的研究无论深度与广度,都仅在皮毛”),缺乏普适性,达不到安全文化学的学科高度,更是无法满足和适应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的高层次安全专业人才与社会安全发展的需要,因此,均不适合作为教材。鉴于此,笔者从风险社会视阈出发,基于“大安全—大文化”视角,借鉴前人丰硕的安全文化学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笔者所取得的安全文化学理论层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以期促进安全学科教材建设的发展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编著安全文化学教材奠定基础。

1 安全文化学的内涵及其课程地位与性质

1.1 内涵简述

安全文化学不同于安全文化。基于对安全文化现象与规律的哲学思辨,从科学学高度审视与考察安全文化现象,运用比较、借鉴、整合与另类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原则,并结合文献[11-14],将安全文化学定义为:安全文化学以人本价值为取向,以塑造人的理性安全认识,增强人的安全意愿和素质为侧重点,以不断提高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安全显现的文化性特征为实践基础,以安全科学和文化学为学科基础,通过研究与探讨安全文化的起源、特征、功能、演变、发展、传播与作用等规律,指导安全文化实践的一门融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由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可知:安全文化学应以一切安全文化现象(包括安全文化行为、本质、体系及安全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等)为研究对象;安全文化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安全文化现象入手,探索其内在的规律性,并运用其规律性改良或建设科学有效且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与认同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学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安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情感文化等[7]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安全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诸多方面,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进而指导安全文化实践应用,以推动社会安全发展。

1.2 课程地位与性质

分析多位中国安全文化专家学者[18-21]的一些论述,以及由中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的安全文化建设相关文件资料发现,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也足以表明安全文化学课程开设与教材建设极为重要且急需,尤其是对于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安全要求的高层次安全专业人才而言。

综上所述可知,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安全文化学课程应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是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一门属于专业主干课性质的专业基础课程。此外,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安全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也均赞成此观点。

2 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2.1 介入视角

由安全文化学的内涵可知,从风险社会视阈出发,基于“大安全—大文化”视角,可保证所构建的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适用性与发展性,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从风险社会视阈出发的理由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风险社会是当前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因此,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应契合和顺应这一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这样也更适合当前培养安全专业人才和社会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此外,以此为视阈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可使安全文化学内容兼现实与未来于一体;在风险社会中,安全的对立面发生了变化,即由“危险”变为“风险”,2种不同广度与深度的安全的对立面会显著影响安全文化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风险社会背景给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赋予了“完善安全人性、树立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意愿、学会风险生存、实现风险规避、促进风险发展、构筑平安社会”的丰富内涵,这亦是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含的核心要素。

2)基于“大安全—大文化”视角的理由主要归于以下3方面原因:风险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要求人类的安全思维需革新,安全视角需升华,而“大安全”观强调全民、全社会、系统化关注并解决安全问题,强调综合安全与减灾,正好符合上述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和需要,树立“大安全”理念的必要性与前瞻性正体现于此,换言之,树立“大安全”观是社会安全发展的必然需要[22]; “大文化”观是基于当前文化研究与发展形势,提出的一种从宏观、文化层面观察、解释与研究文化现象的方式和方法,可将其概括为从“跨学科、跨时空、社会整体与文化本质”出发审视文化现象的集“整体思想、历史思想、系统思想与哲学思想”为一体的文化观[7],而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也该按“大文化”观来审视与研究安全文化现象;只有将“大安全”观与“大文化”观2者融为一体形成“大安全—大文化”视角,并基于此视角来开展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研究,才能保证所构建的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与适用性。

2.2 基本原则

基于文献[23],笔者共提取3条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次为:符合相关安全科学理论、满足课程培养目标要求与契合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具体解释见表1。

表1 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图1 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Fig. 1 Logic structure diagram of building content system of safety culturology course

2.3 逻辑框架

基于安全文化学的内涵及其课程地位与性质,以及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介入视角与基本原则,结合

安全文化学最新研究成果,按“课程导入→基本原理→方法论→学科外延→具体实践应用”的逻辑思路,建立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图,如图1所示。

2.4 内容体系

基于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图,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见表2。

表2 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续表2

3 关于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的定位

基于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笔者主要从教材编著指导思想及教材内容深度与广度2方面,对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的编著进行思考,至于教材编著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方法与技巧等,限于篇幅,笔者这里不再论述。

3.1 指导思想

教材编著是一个知识重组、梳理、思考与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材编著者需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系统而科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鉴于此,笔者提炼并总结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编著的指导思想,可将其概括为4点:“内容框架系统、科学、新颖、适用”、“内容丰富,深度、广度与篇幅适中”、“兼顾‘教’与‘学’的特点与要求”与“重点突出安全文化学自身学科特色”。具体解释见表3。

表3 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编著的指导思想

3.2 内容深度与广度的确定

在教材具体编著过程中,应以教材编著的指导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和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且要权衡课程内容所涉及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笔者认为至少需从以下4方面建议着手:

1)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的内容深度是指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内容的哲理深度,其主要体现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内容的垂直组织结构特征。因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安全文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一门属于专业主干课性质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安全文化学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应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定义、特征、功能、类型与结构等)、安全文化学基础原理与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等须进行详细论述,从而使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的内容深度能够满足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高层次安全专业人才的需要。

2)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的内容广度指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与领域,其主要体现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内容的垂直组织结构特征。笔者从风险社会视阈出发,基于“大安全—大文化”视角,建构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就可保证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的内容广度,如安全文化学外延、安全文化学与其他安全学科的关系,以及安全文化具体应用实践(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公共与企业安全文化)等内容的涉及,涉及面较全面,可以满足和适应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安全专业人才从业所需安全文化知识点的需求。

3)任何一个知识广度的扩展都需要有一个专业性方向的深度的积累,因此,需按由理论到实践的思路,对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各章节内容的先后顺序与前后内容的衔接进行认真斟酌与安排,笔者所构建的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就体现了上述思路与要求。

4)在单方面确定和把握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深度与广度的基础上,还需对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深度与广度进行权衡思考,尽可能实现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深度与广度均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此外,安全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和确定还需考虑当前的师资能力与学生理论基础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1)安全文化学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新兴应用型交叉学科,它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安全文化学课程应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是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一门属于专业主干课性质的专业基础课程。

2)为保证所构建的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适用性与发展性,应从风险社会视阈与“大安全—大文化”视角介入,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需遵循的符合相关安全科学理论、满足课程培养目标要求与契合课程知识体系结构3条基本原则;构建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图应按“课程导入→基本原理→方法论→学科外延→具体实践应用”的逻辑思路建立。

3)基于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图,构建的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包含10章主要内容:绪论、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安全文化学原理、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安全文化学的外延、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各章又包括若干小节内容。

4)安全文化学课程教材编著应以“内容框架系统、科学、新颖、适用”、“内容丰富,深度、广度与篇幅适中”、“兼顾‘教’与‘学’的特点与要求”与“重点突出安全文化学自身学科特色”4项指导思想为指导,并对安全文化学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正确确定与权衡提出了4方面具体建议。

[1]Xu X, Cai C, Wang C. Research on society risk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counter measures in severe emergency infectious disease-in the case of H7N9 avian influenza [J]. Journal of Risk Analysis & Crisis Response, 2015, 5(1):54-65.

[2]Schneider A, Scherer A G.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 risk socie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5, 126(2):309-323.

[3]Xu M, Wu Z, Luo Y. Parts of speech of Anquan [J]. Journal of Risk Analysis & Crisis Response, 2014, 4(2):108-112.

[4]李杰,郭晓宏.安全文化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525-532.

LI Jie, GUO Xiaohong. Knowledge domains mapping of the safety cul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27(4):525-532.

[5]Stian Antonsen. Safety culture and the issue of power [J]. Safety Science, 2009, 47(2):183-191.

[6]Guldenmund F W. The nature of safety culture: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 Safety Science, 2000, 34(2):215-257.

[7]王秉,吴超,杨冕,等. 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8):7-12.

WANG Bing, WU Chao, YANG Mian, et al. Research on basic issues of safety culturology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6, 26(8):7-12.

[8]王秉,吴超.情感性安全文化的作用机理及建设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26(3):8-14.

WANG Bing, WU Chao. Research on working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emotional safety culture[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6, 26(3):8-14.

[9]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 (12):26-32.

WANG Bing, WU Chao.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safety culture[J].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11(12):26-32.

[10]谭洪强,吴超.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8):14-20.

TAN Hongqiang, WU Chao. Study on core principles of safety culture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4, 24(8):14-20.

[11]吴超,王秉.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6, 26(4):1-7.

WU Chao, WANG Bing. Research on methodology of safety culture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6, 26(4):1-7.

[12]王秉,吴超.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研究[J].灾害学,2016,31(3): 190-195.

WANG Bing, WU Chao.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comparative safety culturology [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6, 31(3): 190-195.

[13]王秉,吴超.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建构研究[J].灾害学,2016,31(4): 185-190.

WANG Bing, WU Chao.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semiotics [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6, 31(4):185-190.

[14]王秉,吴超,贾楠.安全民俗文化学的创立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6,38(6): 1237-1243.

WANG Bing, WU Chao, JI Nan.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safety folklore culturolog [J]. World Sci-tech R&D, 2016,38(6): 1237-1243.

[16]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 (2011-03-08).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116439.html.

[17]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本科专业介绍/安全工程 [EB/OL]. (2016-12-26). http://gkcx.eol.cn/.

[18]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11.

[19]罗云.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J].建筑安全,2009,24(9):26-27.

LUO Yun.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oncept of safety culture [J]. Construction Safety, 2009, 24(9): 26-27.

[20]毛海峰,郭晓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及其多维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2): 3-8.

MAO Haifeng, GUO Xiaohong. A research on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developing system and its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3, 23(12): 3-8.

[21]傅贵,何冬云,张苏,等.再论安全文化的定义及建设水平评估指标[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23(4):140-145.

FU Gui, HE Dongyun, ZHANG Su, et al. Further discussions on definition of safety culture and its assessment indicators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3, 23(4):140-145.

[22]张晓阳,王平利,霍达.基于大安全观的城市管理体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2):161-164.

ZHANG Xiaoyang, WANG Pingli, HUO Da. Urba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notion of macro-security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31(2):161-164.

[23]廖可兵,刘潜.用安全学科理论指导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3):41-44.

LIAO Kebing, LIU Qian. Guidance to undergraduate safety engineering curriculum with safety disciplinary theory[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3, 13(3):41-44.

猜你喜欢

广度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构建以问题启迪思维的数学高效课堂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