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探究

2017-04-15毛雨婷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大学生

毛雨婷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探究

毛雨婷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已经逐渐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由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加上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偶发性因素,都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加以仔细分析或认真对待,可能引发一系列后果。因此,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对网络舆情加强引导和监控,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网络舆情;高校;引导对策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交相呼应的媒介大环境下,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由于互联网的时效性,网络舆情的发生与传播速度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随着高校媒体机制的运营成熟,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室,但是因为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特殊性,所以,当下学术界就如何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发起了热烈的讨论。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固定群体,结合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机制的构建作一个浅显的分析。

一、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它是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者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各种渠道对其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观点、意见、态度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和开放的网络空间慢慢发生了交融。网络舆情的热点不仅仅是公共空间中网友们讨论的社会新鲜事,高校内的种种言论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校外人士所关注。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构成客体的复杂性,且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极容易被影响和具有很强发言潜力的群体,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是由校内的热点事件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引起的,这些事件的发生几乎都会在高校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辩论。同时由于其诱发因素在时机上具有偶然性,加之高校学生居住的集中情况,往往会导致就某一事件处理不妥而爆发。

(二)易情绪化。高校网络舆情参与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特殊性,所以舆情表达极易情绪化。高校学生的思维都比较活跃,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的速度较快,且敢于自我表达、质疑特定的敏感问题和事件。而且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思想、行为从某方面来说还稍欠成熟,缺乏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社会经验,自身情感的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和消极文化的煽动,导致对网络舆情事件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因而容易表现出情绪化的特征。

(三)影响广泛性。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较高的关注程度,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广。高校学生作为自媒体与互联网运用的主要群体,高校网络是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社会信息、观察社会动向、发表思想和观点的重要窗口。这些舆情信息不仅是大学生在网上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话题,更是他们在线下现实场合中谈论的共同话题。由于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他们也乐于表达和互动,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成为高校学生重点关注的信息对象,并且可能随意将关注的信息复制再生产,引来更广泛的关注,造成更庞大的舆论互动。

(四)易控制性。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持久力低,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尽管高校网络舆情会给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相对有限。一是因为高校网络舆情往往质量低,缺乏持久的影响力;二是因为高校网络舆情相对较为感性,对某一热点话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三是高校网络普遍实行实名制,一旦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有关部门就能够及时地对其实施干预。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信息技术革新面临的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信息互动便成为了网络的最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挑战,这种挑战最集中地表现在了网络安全上。网络安全作为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无疑是引广大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尽管有各种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监控等安全产品,且他们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紧张的完全问题,但事实上它们仍然不足以消除隐患。

(二)舆情管理理念和制度发生转变。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议程设置的主导权已经在不知不觉地被淡化。虽然必要时我们可以通过强制决策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网络舆情的特殊性,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理念已经从强硬向软性发展。在高校校园网上,这样的理念由于实名制的推行而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得到反映。实名制本身是自律的门槛,网民一旦触犯游戏规则,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实名制也是一种身份认定和保护,每一个遵从规则的网民都被保障享有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权利。

(三)高校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独特性应予以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般是由校园论坛上的活跃群体或者与舆论客体有密切关系的大学生组成,所以,校园网络舆情制造主体具有少数性特点,但参与者比较广泛。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一) 建立起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前提,高等学校必须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专职队伍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专门的岗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兼职队伍可以聘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强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网络评论员或信息搜集员。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了解学生群体动向、熟悉学生交流习惯的优势,及时搜集网络舆情信息,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二) 制定精准的舆情预警系统。舆情预警机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前对舆情的预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的重要机制。对网络舆情的预警要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体系,并对舆情事件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为了提高舆情监测的准确性程度,首先要确定科学全面、易操作的舆情指标系统,并且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达到舆情监控的目的。其次,为了提高舆情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对舆情分数进行分级,划分舆情事件严重程度。

(三)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应对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最好的方式不是在舆情爆发后及时的处理,而是在舆情没有爆发之前就及时的预警并采取措施。要建立起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体系,要通过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中的技术因素来提升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质量。通过日常的监督和监测,在网络热点事件发生之前,就能提前预警,做好相关的舆论引导工作,从而使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解决,降低对学校的声誉等方面的损害。

(四) 建立高效网络舆情管理的信息反馈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舆情信息的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高校网络舆情组织体系的建设中,要确保明确的责任原则,设立专口的舆情信息专职或兼职人员进行管理,确保信息反馈过程中的畅通无阻和杜绝传递过程中的误传和失真,保障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高晔.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13.

[4]杨俊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

[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

毛雨婷(1992-),女,汉族,江西南昌,硕士研究生,赣南师范大学,媒介文化传播专业。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大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舆情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