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7-04-15刘欣宜顾英楷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社交大学生信息

刘欣宜 顾英楷 顾 娟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0)

关于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刘欣宜 顾英楷 顾 娟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的应用已深入到包括大学校园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社交网络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无疑是接受网络最快、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一族。社交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交流乃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无一不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如何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其负面影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目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着手调查研究,分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对社交网络给予大学生不良的影响提出对策。

社交;网络;大学生;影响;对策

作为网络时代的标志性产物,“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方式,迅速地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深入研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采取措施积极地应对新的形势,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新的良好局面。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

为了充分掌握目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我们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不同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关于使用社交网络的问卷调查,重点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频度,社交网络活动内容以及大学生对于社交网络的感受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经数据汇总和分析,发现调查结果呈现出几大特点:(1)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频度高、时间长。 调查者中 83%以上的学生每天都登陆QQ、微信、微博等主流社交网站进行活动,且日均活动时长可达2小时以上。(2)大学生对于社交网络的认可度高,社交网络以其信息传递速度快、沟通效率高、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了目前大学生多样已经获取信息和改善交流的主流方式。(3)大学生在社交网络的活动形式趋于以上稳定集中,78%以上的学生在社交网络的活动主要是发布状态、照片,分享日志。由此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利用率达到了较高的程度,甚至于部分学生对社交网络形成了依赖性,社交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后越发被网络空间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以致于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甚至因此忽略了他们的真实的学习生活。导致大学生过度沉溺社交网络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的合力结果。

一方面,就网络的整体功能而言,在当下社会,具有社交焦虑特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安全与外界进行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学习社交技巧的场所,有利于他们构建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的虚拟性则为其提供了一个能与他人进行深层次情感交流的场所,有利于他们寻求精神慰藉和归属;网络的匿名性提供了无须面对面的互动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曾得到的社交性需求,有利于缓解现实压力。

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任务较为繁重之外,毕业时还将面临就业竞争的种种压力,这些压力使大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而由于复杂的原因,大学生遇到烦恼和心理问题时,并非选择找心理医生或心理辅导老师,也不愿意向熟悉的老师、同学或朋友倾诉,而更多的是诉诸网络。但其结果是许多学生一旦上网就忘记了他们上网的目的,转而玩游戏、聊天、无止境地浏览,以掩盖学习的压力所带来的难以排遣的恐惧、焦虑和沮丧,而结果往往是恶性循环。

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自己的特点,思维活跃,有热情,行动力强,但是自我意识不明显,独立判断能力较差,价值观很容易被影响。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都渴望被认可,树立正面的形象。在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中,超过一半的同学在社交网络中会关注好友的最近动态,并回复、评论。因此可以得知大学生希望通过真实、稳定有安全感的方式,得到他人的赞同,在此基础上扩大社会交往,拓展交际圈。同时,一些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表现出不符合自己真实内心世界的行为,比如对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的髙谈阔论,表现得很有兴趣;对流行事物的趋之若鹜,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对自我形象的过度修饰。这些行为有时并不符合大学生真正的爱好和真实心理,可能只是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会让自己在社交或者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取得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大学生通过有意识的修饰自己,掩盖一定的缺陷,来达到上述的目的。

三、社交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利弊分析

社交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快捷的信息共享方式和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效能,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社交网络具有的高度开放性,其传播信息的方式直观且快捷,使得大学生可以按照所需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同时,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使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建立更多的交际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延伸更加广阔的社交范围,充分锻炼沟通交际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的真实社交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社交网络也给予大学生观察学习其他优秀学生提供了良好机遇。

虽然网络带来的信息革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其带来的隐患也必须清醒认识并高度重视。网络的使用者鱼龙混杂,信息良莠不齐。社交网络每时每刻都新增入大量的信息,靠目前的技术手段和人工监管,尚不能保证非法和不良信息的渗透。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社交网络的负面信息可能对其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消极影响。

长期使用社交网络后,会出现沉溺网络的情况,进而一些心理问题,危及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了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状态的维持。社交网络虽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社交功能,但其本身的虚拟特性使得社交网络与现实世界的社会交往仍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部分学生忽视了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减少,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四、大学生社交网络问题的对策

1.要加强网络立法尽快制定较为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保护上网青少年权益的相关管理条列和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制定较为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保护上网青少年权益的相关管理条列和法律法规。

2.加强网络监督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加强网络的监控工作,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网上信息随时进行动态监测,同时也要要求网络经营场所遵循应有的网络规范,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强教育,加强管理,使青大学生网民成为合格的网民,确保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有一片干净的空间。

3.在网络信息产品的开发上,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抓住网络信息产品开发的源头是关键,只要我们在网络信息的源头上注入了更多的人文精神,网民就自然会受益其中。国家应加强对网络信息产品开发商教育和指导,同时还要加大对网络信息产品抽查力度,禁止那些暴力的、色情的甚至反动的网络信息产品流入市场。

4. 学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方面对于没有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应采取积极的防御,另一方面对于沉入网络其中的学生,应采取过往矫制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转变心理教育内容,加强对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进行教育。

顾英楷

刘欣宜(1994-),女,河南信阳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发展研究;顾英楷(1994-),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顾娟(1994-),女,河南信阳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社交大学生信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