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竞技网球培养综述

2017-04-15孙韵涵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后备网球竞技

孙韵涵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0350)

我国青少年竞技网球培养综述

孙韵涵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0350)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青少年竞技网球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和归纳后发现,我国青少年竞技网球的发展缺乏明确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条例;选材、训练、竞赛和管理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欠缺正确的认识和归纳。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将现有的文献进行分类及归纳,针对性的发现我国青少年竞技网球存在问题,为后续培养及发展提供借鉴。

青少年;竞技网球;培养

马艳辉在《我国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发展的瓶颈及破解措施》中指出:中国青少年网球培训中欠缺长远的运动员职业规划,没有完善的训练机制缺乏管理,人才培养过于粗放,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使用效率较低;而且竞赛制度也不够全面,不能使参赛选手得到足够的锻炼,造成中国青少年的竞技水平与国外选手的差距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优秀教练员极度匮乏,大量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练也使得整体训练水平降低。文中还指出解决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就是建立完善的青少年训练管理制度,深化竞赛改革,优化国内青少年网球竞赛环境。

2015年董一村在他硕士毕业论文中进行中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对比时强调在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网球运动员培养需要进一步社会化和市场化。中国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为中心的训练宗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行为规范要合乎纲常,不主张个性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中国网球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在比赛中不够灵活,缺乏创造性。除此之外,我国举办的青少年国际网球赛事的数量较少也是中国网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失利的原因之一。文中还提到我国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没有形成模式化,对启蒙阶段的少年儿童训练重视程度不够等欠缺,教练员将主要精力用于技术提升和能取得成绩的职业运动员上,疏忽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而且一方面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工作不系统不全面,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疏忽对青少年的教育和训练使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2010年在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王涛提到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融合,是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道路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中国竞技网球必须继续深化职业化改革,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道路,加速与国际赛事的接轨。第二,夯实基础与早出成绩二者难以兼顾,这就说明青少年网球培养体系需要等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竞赛成绩目标的导向性应加以控制。第三,体制转轨中的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投入大、回报慢、风险高,其可持续发展程度较低,整体质量尚待提高。中国青少年网球的发展应着力于促进网球学校的专业化、科学化,提供高质量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马闻婕在《中国、美国、德国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比较研究》指出1.运动员培养体制很大程度上却绝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人口、教育和法律等主观因素。我国国情对于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掘,以及体育氛围的营造具有不利的影响,家长也并没有把我体育作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国学校教育以应试和升学为目标,忽略了体育教育。2.俱乐部培养模式虽然比三级训练网培养更为灵活,但仍受国家体育管理部门控制和行政干扰,而且俱乐部模式过于追求眼见利益,对后备人才培养不足。3.政府主导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单一,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等,使得不同培养路径之间衔接无序,不利于运动员身心全面发展。

马艳辉在《我国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发展的瓶颈及破解措施》中建议到中国要全力打造职业网球后备人才,将奥运会、全运会与职业目标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训练及管理制度,深化赛制改革,使国内青少年竞赛更接近国际竞赛标准,提高青少年球员更好锻炼和比赛环境。

胡亚斌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中国网球运动员培养机制的研究》中建议我国必须以时代为背景,根据国情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设计一套有利于促进我国网球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我们必须针对不同运动员找出其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和真正需要,为为运动员做出长远的规划,维护和保障运动员的利益。他还提到要对有天赋的青少年破格培养,成立专家选材小组,并在挑选出的有天赋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贯穿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训练理论”为核心的理念,注重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一切机制运作的前提,各类相关专业人才和充足的资金是实施的基础保障。

易星辛在《新形势下国家网球队运动员培养的投入机制研究》中提到“单飞”模式与国家队集训模式并存这种“双轨制”将是我国网球与国际接轨的全新的尝试。培养优秀网球运动员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单飞”的政策虽然给中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带来了福利,但短时间内还不能看出明显的进步。其原因之一是我国男子网球后备人才薄弱,我们需不断壮大国家队的队伍,鼓励非国家投入的运动员融入国家队的培养模式。目前单一的投入方式制约着我国男子网球运动的平衡发展。

刘世军在《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中提出现代竞技网球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良好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是敏捷的脚步移动和全面的进攻能力的基础。虽然我国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不亚于其他国家,但是训练的局限性使得训练强度和实战模拟落后与其他国家网球选手,不能达到现代网球高强度的对抗水平。建议重点提高发球、接发球、抢点进攻等技术,增强运动员击球的威力和进攻的信心,强力制胜。至于我国青少年网球,其选材很重要,选出能够发展为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身材形态的青少年是重要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青少年网球培养尚不能与国际网球运动员发展相结合,“举国体制”的局限性和粗放性,也严重制约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普遍存在着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教练员综合素质较低,培养目标短浅,急功近利的问题。缺乏明确的政策和规定来约束青少年培养中存在的陋习,权利过分集中,高度强调成绩,使得青少年智商、情商、动商不能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我国需要一套明确可行的青少年竞技网球培养体系,以明确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定义,并为其权利和义务提供保障。

[1]董一村.中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对比研究,2015年5月15日.

[2]马艳辉.我国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发展的瓶颈及破解措施.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14:118-120.

[3]马闻婕.中国、美国、德国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比较研究,2013年5月31日.

[4]王涛.中国竞技网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年5月12日.

[5]胡亚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中国网球运动员培养机制的研究,2012年3月.

[6]易星辛.新形势下国家网球队运动员培养的投入机制研究,2010年5月26日.

[7]刘世军.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4月:569-571.

孙韵涵(1992-),女,汉,天津,硕士在读,天津体育学院,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网球。

猜你喜欢

后备网球竞技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竞技精神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