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家庭亲情伦理向度对春晚小品受众的审美心理激发

2017-04-15金亚男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品亲情伦理

金亚男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试析家庭亲情伦理向度对春晚小品受众的审美心理激发

金亚男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近些年来,以家庭亲情伦理为题材的春晚小品逐渐走进了受众的心里,这类题材通常围绕婚姻生活、代际冲突等问题来展开伦理叙事,大体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当下社会人们对家庭亲情伦理道德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心理取向,其善与美的一致有利于重现人的道德良知,启发受众的道德人格,激发受众的人生思考。

家庭亲情伦理向度,春晚小品受众,审美心理

一、家庭亲情伦理向度的美感体验

通过对历年春晚小品的相关资料的综合归纳,可以证实伦理因子在节目内容中是存在的,而且依照不同的节目文本、呈现形式以及受众伦理诉求,伦理向度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家庭亲情伦理向度、人际交往伦理向度社会热点伦理向度。据此,本文主要分析家庭亲情伦理因子的激发作用,春晚小品受众在审美活动中之所以潜隐着家庭亲情伦理向度,主要原因是家庭亲情伦理可以给予受众三方面的美感体验:(1)家庭伦理类小品将生活中的家庭琐事搬上春晚舞台,使个体获得身份归属感和精神上的安全感;(2)通过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戏剧性趣事来反应现实问题,关注家庭亲情,是家庭成员在共同的时空条件下长期积淀内化而成的一种经验,维系着家人情感,而且这类小品与大年三十合家团圆的欢乐祥和气氛相得益彰,一直以来都非常受观众喜爱;(3)家庭亲情是个体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但同时也制约着个体的发展。

二、家庭亲情伦理向度富有影响力的成因

近年来,春晚小品受众之所以喜爱、追求蕴含家庭亲情伦理题材的春晚小品,究其缘由可概述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社会角度看,90年代以来,社会进一步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在急剧发生变化,不单有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之间的差异,更有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不同年龄段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因此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引起的一系列话题被搬上“央视春晚”小品舞台;其次,从个人角度看,对于春晚小品受众而言,伴随着除夕夜这样一个特殊的审美情境,由于沉浸在家人团圆、互祝幸福的温馨氛围中,所以他们在观赏该节目的审美活动中,会强烈地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家庭亲情意味;最后,从本质属性角度看,家庭亲情伦理向度契合伦理美的首要特性——社会有益性。我们知道,伦理美在本质上是善与美的统一,首要前提是符合伦理道德,“失去了善的内容的美,是不能算作伦理美的。善的内容决定了伦理美必须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根本上说,伦理美的社会有益性就在于此。”其这种有益性贴近百姓生活,从而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春晚小品的剖析——以家庭亲情伦理为题材

正如刘小枫所言:“通过故事形成人的道德自觉。”[2]下面进行举例分析,以两个典型春晚小品为例阐释伦理内涵及其对春晚受众所发挥的美学效果。

(一)1992年春晚小品《我想有个家》——家庭伦理类(婚姻伦理)

该小品曾获得首届“春兰杯——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一等奖,以两个单身中年男女在电视台征婚的遭遇为背景,主要通过对话形式传达给受众一个主题:中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当然,这里的家指向更为明确,就是寻找一个伴侣,摆脱孤独感。

小品的台词:水是有缘的,树是有根的,到电视征婚也是有原因的,兜里没钱就是渴望现金的,没家的滋味是火热水深的,打了这么多年光棍,谁不盼着结婚呢?……说实在的,我多么希望有人能帮我一把,心贴心地跟我说说话,这才是个完整的家呀。不难发现,小品的台词满满都蕴含着对“家”的期盼。

综上所述,春晚小品《我想有个家》,它所体现的家庭亲情伦理向度给予受众的是第一方面美感体验,可以用R·D·莱恩的生存论心理学意义上的“存在性安全感”来阐释,即“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在时间上连续的人,作为这样一个人,他可以切身进入世界,与他人相处,世界和他人在他的经验中同样真实、生动、完整和连续。”基于这样的生存体验,受众就会“具有根本上是稳定的感觉,他会带着这种感觉遭遇生活中的一切事件。”[7]

(二)2017年春晚小品《老伴》——家庭伦理类(婚姻伦理)

“年轻夫妻老来伴”,这是一句经典的格言,描述了人生中夫妻的和谐关系。的确,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夫妻的恩爱感情,这是金钱无法替代的一种特殊精神财富。

小品《老伴》中,蔡明扮演一位患有失忆症的老太太,而潘长江则是扮演用各种方法唤起蔡明回忆的丈夫,并假装失忆与蔡明对话。开场,蔡明对老潘一阵呛白,虽然依旧是毒舌风格。然而,对于一个失忆的老人,“毒舌”未免过于刻薄,很多人都猜到了剧情的反转,只是,在大家都进入剧情的时候,小品来了一个彻底的反转,一连串声情并茂的回忆独白,让大家知道原来失忆的是那位妙语连珠的毒舌老太太,反转水到渠成,更催人泪下。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观看春晚直播的时候会疑问身边的那个人,或是没有陪在身边的那个他——当我老得失忆了,当我已经是满头白发,已然不再是当年最美或最帅的样子,你会这样努力地唤醒我吗?岁月流转,记忆难免出现断层,有些记得,有些忘记……或许从来都没有忘记,只是沉淀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四、结束语

马克思说过: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家庭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对社会发生的变化作出反应。所以,这类潜在的伦理因素可以激发受众的内心同感,使及心灵触碰到一个共鸣点,并将受众带入“家”的感觉,激发受众对家的思索。

[1]刘莹.从审美需要看影视观众的期待心理[J].电影文学,2009,(15).

[2]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83.

[3]田崇玉.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9(01).

[4]张海钟、李娜.亲情的跨学科研究综述与文化心理学研究发微[J].阴山学刊,2010,(04).

[5]张子扬,徐晓斌.笑的释放与延留——对近几年“春晚”小品创作趋向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3(05).

[6]张桂珍.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简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2).

[7][英]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M].林和生、侯东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94:32.

猜你喜欢

小品亲情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永不凋零的亲情
《临宋人小品》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