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四个”转变打通教师研修的任督二脉
——基于网络环境下校本研训模式创新研究

2017-04-15黄卿龙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研训教研员工作坊

黄卿龙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362300)

立足“四个”转变打通教师研修的任督二脉
——基于网络环境下校本研训模式创新研究

黄卿龙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362300)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师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有力支撑。创新研训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夯实校本研修制度,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促进区域教师专业的均衡提升。

教研方式;教学研究;集体研讨;研训模式

为使南安市教师培训任务由“完成”向“完美”转化,笔者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下校本研训模式创新研究》课题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在校本研训方式出现多维、优质转变,给学校的教研带来新的突破,显现出新的生机。

一、教研方式由“单兵”向“团体”转变

教师教学活动开展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常规的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师通常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相关的参考资料,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进行教学,完成上级布置的“公开课”。在年复一年的活动中,普遍存在新教师紧张,骨干教师担忧,名教师应付教学展示的情况。

基于常规教研活动的落实,结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进行,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进行“脚手架”介入。在网络研修(“线上”)阶段,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布置作业,补充完善教师的知识内容与体系,使任务驱动变成自我修补,被动压力变为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体验喜悦和分享成功);在“线上”与“线下”结合研修阶段,采取“工作坊”的形式,围绕教案“之旅”,首先进行“备磨议”。由授课者先独立进行第一次的教案设计,暨“一备”,然后在工作坊中进行集体说课、研讨并修改,暨“一磨”;随后,把改进过的教案上传到网络研修平台,发布专题,征询教研员及其他教师的看法和建议,暨“一议”。在此基础上,工作坊进行“线下”第二次集中,汇总“线上”的意见和建议,坊间同伴互助,进行课件的制作、学情的分析、评课指标的量化,再度优化,教案“出炉”。其次,进行教案“作品”公开课展示,组织教师进行观课、听课并实堂录拍;进行集中研讨,借助视频、微课,组织说课、评课,分析亮点与不足,剖析现象与本质,进行反思与提升,完成一节课的“出品”。

在坊主的组织下,授课者牵头,同伴互助,一节课的“作品”经过二次的备课、一次的展示、一次的讨论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创造、突破,而不是自我重复。“作品”即人品,教师的用心决定“作品”质量,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体现。通过课题的研究,“一个人”的工作变为“一群人”的互助,借助网络的资源平台,教研员的指导,同伴的互助,使教研从“独白”走向“对话”,教学研讨实现常态化和可持续。

二、教学研究由“粗旷”向“精致”转变

教师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案设计由“教材的学生”走向“教室的学生”体现教师的功底和水平,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其实都是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用一生,备一课”,课的“好”“坏”与教师的专业水准息息相关。

在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关注如何把“研训一体”融入到研讨活动。“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保罗·佛莱雷(巴西)。在工作坊“备磨议”环节中,根据议题,要求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谈建议、观点、见解、主张,畅所欲言;结对教研员围绕教学的相关问题作具体指导,为了解或观察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要求教师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尊重与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作“小专题”培训,如:“对”学习进行评价如何转向“为”学习进行评价?[1];备课的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课堂”四个维度进行讲解;对于合作学习运用进行介绍,[2]“小组合作要视学生的准备程度、兴趣、阅读水平、能力水平、背景知识与交往水平”“同质小组适合进行操练、数学计算、考试复习及对记忆性问题的回答。异质小组适合开展批判性思维活动、开放性讨论及动手实验。”探讨[3]“焦点讨论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从“客观性层面(与外部世界相遇)—反应性层面(将外部世界与自己的内部经验相联系)—诠释性层面(发现其中的意义)—决定性层面(得出结论或做出决定)”,帮助教师如何提高问问题的质量。教研员的引领、教师间的互助、有组织的学习使教学研究更“聚焦”,接“地气”,对“胃口”,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

三、集体研讨由“封闭”向“共享”转变

课题研究常常存在“一试就行,一用就堵”的状况。在研究中,如何改变教师工作量只有“加法”,没有“减法”的做法是笔者关注的另一个切入点。在实践探索中,了解到基层校原已经落实到位普遍开展的“同课异构”形式,课题组主动对接,把其纳入工作坊的研讨中,要求每一个工作坊指定两位教师按照“备磨议”的环节围绕同一主题的课或同一类型的课进行教学展示,通过同一主题的课来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特长,达成教学的“标配”要素,相互借鉴和印证自己的教学观点和主张,使教师的教学研讨更具针对性,以此提炼教师的教学特点,形成教学风格;通过同一类型的课(如写作或阅读)来研究发现同一课型的特点与规律,使“这节课”变成“这种课”,把握教学模块的来龙去脉。

课题的深入开展,极大地激发了一线教师和基层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题的研究中,学科教研组以工作坊的形式,组织教师按教材的模块,在每学期初规定的时间(如:一星期)每人承担一节(或若干)教案设计,并在坊间进行说课、展示,将材料共享与他人,做到每位教师在期初均已人手拥有本学期该学科的教案,解决教师在教案设计的“单兵平行作战”,(在教材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根据学情稍做改变,可以重复使用),使教师在后续教研中,能够根据本校同学科教师的教案,结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进行“增、删、减”和“二度设计”,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解放自己,促进教师从知识教学走向能力教学,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

四、研训模式由“制度”向“文化”转变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拓展,在纵向层面,构建“三二制”复合型城乡教师研修体系,[三级即:市、片区或中学、校或教学点三级研训格局;二级即:市教育学会、学科教育专业委员会二级学术团体],“三、二制”复合型研训网络的建立,为教师创造了参与研训活动的机会,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对话的时空。在横向层面,采取教研员与基层校结对制度,落实年初学校《年度研训计划》和校长签字背书制度,年末提交《年度学校研训发展综合报告》。纵向与横向网格化布局,推动校本研修制度的常态化开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给我上”变为“跟我上”,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学习。

[1]崔允漷,周文胜,周文叶,等.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

[2][美]卡拉·肖尔.教学与行为干预:确定适宜且基于研究的干预[M].王小庆,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29.

[3][加]乔·尼尓森.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运用[M].屠彬,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3-17.

G720

A

1673-9884(2017)05-0105-02

2017-04-21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1460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黄卿龙,男,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研训教研员工作坊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