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仍需阅读经典

2017-04-15韦晓兰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修己读经道统

韦晓兰

(南昌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今天,我们仍需阅读经典

韦晓兰

(南昌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读经教育乃一种返本之教育。本即传统经典。读经教育正是从经典出发,回溯源头,以有本之学来开发人性、开启人的生命智慧,使人获得圆满、清明、广大的生命。读经教育的基础是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回归道统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落幕和《朗读者》的热播,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文化清流,一时间诗词、阅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面对这种文化热,我们不禁要问: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儒家、新儒家遭受诸多非议。由于西方思潮的涌入,为了富民强国,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学习,同时把中国落后挨打的责任归咎于儒家文化。对国民性负面的过度揭露使中国走向了一条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更新之路,儒学渐趋没落,并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这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出现了长时期的断层。

秋风先生认为,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开始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中构建现代国民国家的事业。然而自二十世纪始,儒家逐渐成为被怀疑、批判甚至摧毁的对象,这一事业逐渐偏离华夏道统,使二十世纪的中国陷入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之中:政治与文化的冲突,即政统与道统的冲突。他提出,只有回归道统,才能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秩序,才能传承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指引国家制度向健全的方向演进。秋风先生看到了中华文化断层的根本原因,看到由于因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及其后果,因此提出“回归道统”的解决方案。

“回归道统”即从本源出发,阅读经典,即读经。“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自钱学森发问后,人们开始对体制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应试教育体制坚固异常,钱理群曾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它的坚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莘莘学子难以体会到读书之乐,体会到古人进德修业之趣,而成为无君子之风、心灵苍白的应试高手。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是用精神和文化塑造人的生命,使之成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有情有心、有灵性之人。尽人之性,使之德性光辉,生命圆满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读经是为人生回归理性,为教育回归人性。现代读经教育所倡导之经乃经典的典籍,内容含摄广,然又以儒家经典为主。儒家为大中至正之道,儒学是身心性命之学,是力行实践之学,是生命的学问。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修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即“内圣外王”。内圣是指高远圆满的德性修养,外王是现实世界的实践。《论语·宪问》中子路问君子,孔子答曰“修己以敬”,又曰,“修己以安人”,又进而曰,“修己以安百姓”。夫君子者,有德有位之称也。安人、安百姓之始皆为修己,然而修己不是为本身,其归宿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即博施济众,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强调的是在内圣基础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读经应以《四书》为先,《四书》饱含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理念与做人、做事的根据,是立身行世之本,安身立命之道。其中的仁爱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四书》通,则群经通;《四书》明,则大道可行矣!

经典犹如活水源头,长久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给人源源不断的创造灵感和不断反刍的精神空间,它涵养性情,开阔心胸,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悟的清茗醇酒。高考并非压抑人性,大学也并非弊病百出。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现行教育的某些弊端,正视体制教育对人性发展的漠视。教育必须返本,回归经典,方能化民成俗,激起国民的文化认同感。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是天、地、人的合一。而性由天来,道由性起。故中国文化的中心观念是性道合一。主张天人合一、性道合一,即是内外合一、心物合一,从而表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谐性和深刻性。[1]

然而,我们现代社会是天、地、人有所疏离的社会。郭齐勇曾言:“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2]说明了现代人生存的荒谬处境。我们的心灵缺乏深度的滋养,而这一切源于我们缺乏一种文化信仰。文化信仰不是宗教式地顶礼膜拜,不是盲目的文化潮流,而是根植于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文化信念的追求及其文化理想的坚守。

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则生命无有根据,人心无处安顿,生存亦无所谓意义。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则无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信是立极成人,进德修业之本。“信”立则道生。

我常感怀于民国时期的那些有文化良知的知识分子。无论是看到中国文化精神之衰落而以自沉方式来殉道的王国维,还是在动荡的时局中仍坚持做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无论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饶宗颐,还是“天下虽干戈,心中仍礼乐”的马一浮,他们无不是以一代鸿儒的耿介与自持,坚守一种业已冰冷的精神学问,坚守一种道德理想,坚守一份高贵的文化信仰。

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也渴望恢复刚健自强的文化生命,反对抛却传统,失去真我。他认为做学问应忌浮华,务潜修,唯求真踏实,安贫乐道,拥有孤往精神,方能做一名真正意义上之独立“学人”。有独立之学人,方有独立之学术,有独立之学术,方有民族之自主性。

而所有的这一切则需根植于经典阅读,根植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无疑为现代社会注入了一股文化活力,“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在诗词与朗读中展现富有灵性的生命,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春秋战国的硝烟已然逝去,秦编汉简也已成为博物馆中的历史符号,然而沐浴在古典而芬芳的气息中,我们仍可以从文字的背后读出一个个睿智而仁德的伟大生命,感受一种刚健深厚的文化精神。今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命脉。执德信道,传承命脉,则有与人为善之气度与光明磊落、胸怀天下之情怀,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必将回归。

[1]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7

[2]郭齐勇.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

韦晓兰(1987-),女,汉族,广西宾阳人,讲师,文学硕士,南昌工学院,研究方向:先秦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修己读经道统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生查子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张东荪道统论刍议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